第357章 争一时或争万世
“丞相不可能让自己无端的猜测。”
在肯定了这个原则之后,马谡的脑子也是当即快速地运转了起来。
“难道还有自己遗漏的线索?”
带着这个疑问,马谡不由得又将事情的经过仔细回想了一遍。
很可惜,马谡并没能从中找到任何的线索,就在马谡将要放弃之时,一个想法却是突兀地出现在了马谡的脑海:“幕后之人是谁,真的重要吗?”
想及此处,马谡也是猛然抬头,却是看到丞相正缓缓煽动着羽扇,静静地看着自己。
只这一瞬之间,马谡便彻底地明白了过来:对于很多人而言,真相很重要,对手是谁也更重要。但对于丞相,或者说,对于丞相继承人的自己而言,幕后之人是谁,根本无关紧要。
正因为所有人都有嫌疑,甚至所有人都可能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就比如那个卫士,将他拔擢至丞相府的人是局外人吗?显然不是。今日安排其值守的,又会是怎样的角色?还有身旁未曾出声的其余几名卫士,又是怎样的态度?
可以说,即便马谡追根究底,追到了那个所谓的幕后之人,那所谓的幕后之人,就是全部的幕后黑手吗?
显然,并不一定。
甚至,那些乐见其成的,那些推波助澜的,并不比这所谓的幕后黑手高大上半分。
而身为丞相,尤其是几乎掌控着整个蜀汉全部权利的丞相,每时每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阴谋、阳谋,简直不要太多。
若是逐一的追根问底,其他正事也就不用干了。
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既然已经在这个位置上,被算计被揣摩已经是必然之事,而作为丞相,要做的,绝不是刨根问底地搞清楚谁是幕后指使,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丞相问的“看法”,从来不是“谁”的问题,而是接下来要怎么做的问题。
怎么做?
马谡略做思考,随即也是答道:“末将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试探,或许也不是为了离间之事,而是我大汉扩张之后,内部利益分配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
“哦?”闻言的丞相也是稍稍停下了手中的羽扇,道:“说下去。”
见丞相鼓励自己说下去,马谡自然明白自己又猜对了。当即,马谡也是接着说道:“这些年,我大汉实在发展得太快了。加之迁都之后,益州、东州等本土势力遭到重创,而荆州与元从一系,又因为人才的缺失未能很好的完成补位,这也就让大汉出现了很多的权利空隙。
而这些空隙,才是挑逗着诸多势力开始试探于丞相的根本原因。而末将又恰好被丞相给召回长安,恐怕诸多势力也是因此有了更多的猜测,当然也是惧怕末将攫取过多利益而有损于其利益,这才有了门前的试探,或者说离间之事。”
“那这些幕后的势力到底是谁呢?”丞相随即也是接着问道。
“说不好,不好说。当然,这也并不重要。”马谡当即便是回答道。
“不重要吗?”丞相随即也是皱眉问道。
“重要吗?”马谡一脸无辜地反问道。
闻言,丞相却是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是大笑了起来。
无他,马谡的回答正中其意。
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马谡在战场上已经证明了自己。甚至在治理上也已经在凉州小试了牛刀。
但一州之地,与一国之地到底不一样。
尤其作为上位者,必须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更要有广阔的胸襟去包容下面的揣测,甚至是试探。
显然,马谡的回答,无疑是告诉了丞相,他的继承人,已经具备了这些要素。
眼见着马谡不断成长的丞相,自然是开心不已。
随即,笑声中,丞相也是不吝夸赞道:“数月不见,倒是有些长进了。”
“嘿嘿,多谢丞相夸赞。”闻言的马谡也是略略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你小子。”见马谡这毫不客气的样子,丞相也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好了。”停下笑声,丞相随即也是恢复了严肃的面容,随即便与马谡说道:“其实此次叫你归来,也正是为了此事。”
听着丞相的话语,马谡也是立即认真了起来。
“正如你所说的。”丞相随即也是继续说道:“大汉在极短的时间内拿下了近乎两州之地,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原魏国官员又跑了一大批,即便没跑的,也不敢轻易任用。因此,多地的大多数官吏身兼数职,也根本管不过来。”
“大汉迫切地需要新鲜的人才。”丞相随即总结道。
说罢,丞相也是目光灼灼地看向了马谡,似乎是在等待着马谡的答复。
只可惜,马谡虽然明白了人才的缺口问题,却着实是不知道丞相需要他怎样的回复。
毕竟,马谡虽然已经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但对于朝内的政事,马谡一直都没有怎么参与。
既算是避嫌,也是因为马谡的一颗心全都用在了对付曹魏上了,根本没来得及顾虑朝内的事情。当然,在潜意识里,马谡也一直认为,有丞相在,朝内就翻不出浪花来。
一直以来,丞相也都是一言而决,并没有让马谡操过心。
只是,这次却有不同。
说句不好听的,丞相已经年近古稀,这次人才选拔的政策,在丞相手上实际上能执行的年份就那么几年至多十年罢了。
而一个政策,除非是恶得不能再恶,否则在它的头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间,大约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换言之,这个选材之策的好与坏,对丞相而言,真的并不重要,更多的还是影响马谡这一代。(如果马谡能安全接任的话)
这也是丞相必须让马谡回来这一趟的根本原因。
见马谡并不明白自己的想法,丞相也只能继续解释道:“所谓选材,无非两种办法而已,一是察举制,一是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由来已久,你自当也知道。只是,如今门阀盛行,若继续依此法,恐怕已经无法发觉人才。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所施为之制度。虽然暂能举荐寒门之士,然若干年后,此法于下层百姓之封锁,恐更胜于察举之制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闻言的马谡也是下意识地说道。
听着马谡之言,丞相也是惊讶地抬起了头。
没办法,马谡这话对九品中正制总结得实在是太精确了。
“不想幼常居然对魏国之九品中正制还有所研究?”丞相当即也是夸赞道。
“偶尔、偶尔。”马谡不由得也是再度挠头道。
这个功劳,马谡可不敢冒领。毕竟,他对于这九品中正制其实并没有多少研究,只是这句话,在后世实在是太如雷贯耳了。
只可惜,马谡的谦虚之言,丞相却不认。
随即,丞相也是继续追问道:“如此,幼常还是建议继续沿用察举制吗?”
面对这个问题,马谡几乎是要脱口而出“科举”两个字。
看着丞相颇为严肃的眼神,马谡也是猛然意识到,这次自己的回答,极有可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大汉的走向。
而那“科举”二字,也是生生地被卡在了马谡的喉咙之中。
没办法,政治不是数学题。
数学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会就是会,不会就只能写个“解”。
可政治不是,对的答案,在不对的时间便是错,相反,错误的解答,在正合时宜的时间,便是最佳的解答。
科举当然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甚至即便到了千年之后的现代,科举也依旧以不同的形式为国家选拔、输送着人才。
只是,未来的答案,却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天下。
这一点,杨广和他的大隋,便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说杨广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所提出的科举制度,绝对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无他,这一条乃是动摇了门阀世家的根基,门阀世家们能容下隋杨的天下才怪了。
其后的唐朝,虽然也依旧延续了科举。可唐朝的科举,更多的只是给门阀世家子弟出仕的一个合理证明罢了。
最简单的道理,如李白这样天资纵横之辈,居然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科举能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在如今门阀世家横行的大汉,想要通过“科举”取仕,谈何容易。
甚至,一不小心,原本蒸蒸日上的大汉都会有被倾覆的危险。
念及此处,马谡虽然明知正确答案,却也不得不将这正确答案埋藏在心底。
只是,若是自己将这正确答案埋藏心底,那后果又将是如何呢?
结果无非两种,要么,就只能等一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要么,大汉彻底地沦为如同现代的某阿三国家一般的种姓制国家;
若是前者,马谡倒也勉强能够接受,毕竟哪有不灭的王朝。
虽然要经历一番阵痛,但到底可以让华夏人都站起来。
可若是后者,马谡不禁要怀疑,自己和丞相奋斗一生的三起炎汉,究竟是对是错。
要命的是,若是真的三起炎汉了,极有可能,大汉或者说刘姓就彻底统治华夏,而自己和丞相今日所做出的决定,极有可能变成一项不容置疑的铁律执行下去。
这样一来,华夏极有可能走上后一条马谡所不愿看到的路径。
想及此处,马谡的心头也是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
一边是现在便倾覆的危险,一边是未来被奴役的恐惧,马谡夹在其中,着实是有些纠结甚至是不知所措了起来。
而马谡的这份纠结,却是被丞相全然看在了眼中。
几乎是看着马谡成长起来的丞相,自然立即就意识到,这小子已经有主意了,却又因为什么原因而不敢说。
不过,丞相却也没有询问,更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煽动着羽扇,等待着马谡的抉择。
丞相的想法很简单:也是时候要让马谡学会如何抉择了。
过了良久,经历过好一番的思想斗争之后,马谡却是忽然间看向了丞相,心中顿时大喜:这不是还有丞相嘛,自己苦恼个什么劲儿。
当即,马谡也是莞尔一笑,道:“禀丞相,末将心中实另有一策。”
“果然。”丞相心中暗道,但明面上,丞相却是一副很是意外的表情,问道:“哦?且细说之。”
“微臣以为,或可以统一之度量,譬如统一之考试作为度量之工具,取代人为之中正,并以分科考核才学、武力等科目,以取天下之士、举天下之才。”马谡随即拱手而道:“以其分科举才之名,曰:科举。”
“科举?”丞相闻言,眼睛瞬间便是亮了起来。随即也是反复砸么起了马谡的话语:“以考试替代中正,以统一之度量替换人为。”
几乎瞬间,丞相便是意识到这其中的好处。
当然,几乎也在同时,丞相便也意识到,其中的危险。
不由得,丞相也是抬头看向了马谡,那复杂的眼神仿佛在说:好你个幼常,当真是给我出了道难题啊!
而马谡似乎是怕丞相不知道其中的危险,当即也是再度解释道:“不敢欺瞒丞相,此所谓科举之事,乃破门阀世家之根基之策也,虽或可开我大汉万世之基,亦可令我大汉即刻倾覆。如何取舍,还请丞相三思。”
说着,马谡也是双手抱拳,一揖到底。
闻言,丞相却是大笑了起来。
听着丞相的大笑声,马谡也是略带疑惑地皱着眉抬起了头:自己的话有什么好笑的地方吗?
却见丞相轻轻抚摸着羽扇,目光中却是从未有过的坚定。
显然,丞相的心中已经有了抉择。
也就在这一瞬之间,马谡便是明白了过来。
从他说出这“科举”之策开始,便哪里还有什么“三思”的余地?
为了大汉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怎么可能拒绝这开万世之基的科举之制?
(https://www.uuubqg.cc/42428_42428157/2479460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