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是马谡,人在街亭 > 第383章 欲战长平细谋算

第383章 欲战长平细谋算


  随着曹爽的归来,也是带回了汉军在界休备战的情况,而张郃却是从曹爽的描述中,猛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妙。
  很显然,如今在界休城的是汉军的先锋军团。
  而既然其先锋已至,那其主力部队还会远吗?
  当即,张郃便是派出了传令兵乘快马,将并州的详细情况向司马懿进行汇报。
  应该说,至此,张郃的行动还算是合情合理的,可偏偏,也不知张郃脑子里哪根筋搭错了,在这本简单不过的汇报之中,张郃却是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要司马懿的主力尽快前来并州汇合。
  当然,这并没有错。
  毕竟,从一开始魏军的计划就是准备在并州与汉军决战的。
  可问题是,这道建议不该由他张郃来提出,更不该以威胁甚至是命令的口吻说出。
  身为并州主将,主力未至就失了并州的门户界休,这本就已经是大大的失分了。
  此时此刻,请罪并将情况说明之后,等候主将司马懿的发落与派遣才是张郃应该做的,而不是颐指气使地由自己来布置之后的战局。
  当然了,若是明白张郃的性子的,会知道这是张郃感受到了危险之后的应激反应,也更是心系大魏的表现。
  可若是换了个不了解的张郃的,这俨然就是对主将权威的公然挑衅。
  司马懿当然是前者,也自然明白这是张郃的无心之失。
  可问题是,茫茫二十多万的魏军之中,更多的人却是后者。
  更要命的是,作为三朝元老,又是曹老板手下曾经的得力干将,张郃在曹魏军中的威望简直不要太高。
  要不是街亭之败,此刻张郃的地位只会更高。
  换言之,只要他想,张郃是完全有能力、有威望、有可能,取司马懿而代之的。
  这样一个有能力、有背景、有威望的大将,若是能与主将司马懿同仇敌忾,保持行动一致,当然是大军之福;
  可若是此人与主将之间存在着想法上的差异,却是极容易造成军队内部的分裂,那么这员大将转眼间便会变成大患所在。
  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司马懿,你要怎么做?
  或许,这便是历史上张郃必须死在木门道的原因吧。
  于是,在行军途中收到了张郃的军报之后,司马懿也是犯了难:
  若是按照军报所言,自己率大军加速向并州进发,无异于加剧了张郃的气焰。
  到时候,哪怕张郃不想跟自己作对,其身后裹挟的势力也会迫使其与自己分庭抗礼。
  而一旦一支军队中,出现了两个山头,这支军队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不用说,司马懿是必然不想出现这样的结果的。
  可若是不加速前往并州,若是让汉军主力先行赶到,势必会被占据有利地形,自己在并州决战的想法也就彻底失败了。
  “儁乂啊儁乂,你还是真给我出了个难题啊!”司马懿无奈地叹息着。
  “父亲。”一旁的司马昭有些疑惑地看向自己的父亲。
  显然,以司马昭的政治斗争经验,也并没有看出张郃这封军报之中的坑。
  看着司马昭的表现,司马懿也是有些无奈,更有些唏嘘:若是司马师尚在,一定能看出其中问题吧。
  没办法,每次司马昭表现不佳之时,司马懿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司马师。
  只可惜,往事不可追,就像眼前的这份军报。
  既然它已经出现,那么分歧也就已经不可避免,剩下的也只能是见招拆招了,大不了,此战就不用张郃了便是。
  很快,司马懿便是调整好了心态,当即便要下达加速前进的命令。
  也就在司马懿准备下令之际,一声急报却是再度从远处传来。
  抬起头,却见一名斥候正飞马向着司马懿奔来。
  眨眼间,斥候便在距离司马懿十步之外勒住了马头,一个鹞子翻身,斥候已经稳稳地站定在了路边。
  随即又小跑了数步,斥候这才来到了司马懿的面前,这才抱拳而道:“禀大将军,上党急报!”
  闻言的司马懿心头微微一惊:上党?上党并无战事啊,哪来的急报!
  显然,在斥候的突然袭击下,就连司马懿也没有立刻想到上党会有什么情况。
  没办法,从始至终,司马懿就没有想过在上党作战的可能,陡然间听到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名字,也难怪司马懿会有些愣神。
  不过,司马懿到底是司马懿,在短暂的惊讶与愣神过后,转瞬间便是反应了过来:莫不是汉军,进上党了!
  一股不详的预感瞬间袭上了司马懿的心头。
  “讲。”司马懿不敢怠慢,立即对斥候下令道。
  “是。”斥候立即领命道:“上党细作传来消息,在端氏邑附近,发现了汉军斥候踪迹,并且其后伴有大量汉军行踪。”
  “端氏邑!”司马懿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口中更是喃喃地感慨道:“端氏邑、居然是端氏邑,多么熟悉的名字啊!”
  “父亲!”一旁的司马昭也是略略有些惊讶,道:“是那个端氏邑吗?”
  司马懿闻言,也是微微点了点头,道:“就是当年的秦军便是向上党发起进攻的起始地——端氏邑。”
  “也就是说!”司马昭有些讶异地继续问道:“汉军的目标,与那数百年前的秦军一样,都是上党郡?”
  司马懿再度点点头,道:“我们都被诸葛(此刻司马懿还以为汉军乃是丞相率领)给骗了!”
  “那。”吞咽了口口水,司马昭也是有些心虚地艰难问道:“那,我们要怎么办?”
  由不得司马昭不心虚,实在是之前秦国在这里打出的成绩太过骇然了。
  近百万大军的厮杀,近四十万赵军在这里被合围、活埋。
  这个数字,别说是在春秋战国了,就算是在整个华夏历史,也是屈指可数。
  偏偏,如今的魏军还真跟当年赵军有几分的神似——不仅仅是同样的地利位置,更是同样的猝不及防。
  怎么看,魏军都像是要步赵军后尘的模样。
  而现在魏军的全部军队,也不过区区二十万人而已(不包括并州的五万军)。
  怎么说呢!
  长平古战场,绝对能吃得下全部的魏军。
  这样的压力之下,换了别人,便是直接尿了也一点不奇怪。
  只是小小的心悸,已经算是司马懿教导有方了。
  不过,相对于司马昭的略略心悸,此刻司马懿的眼中,却是跳动着明亮的火花。
  “无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低沉的声音随即从司马懿的口中发出:“他诸葛想做白起,我司马懿可不是赵括,想要吃掉我二十万精锐,他诸葛亮还缺副好牙口!”
  是的,面对汉军对上党郡的突然袭击,司马懿不仅没有害怕,相反还隐隐有些激动了起来。
  无他,司马懿是真的好好分析过长平这场旷世之战的,而他也得出了与世俗所不一样的结论:
  长平之战,之所以以赵国的大输溃败结束,并不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
  在司马懿看来,能在被包围并断绝粮草的情况下,保持军阵不失、军心不散,并数十次地发动突围,赵括绝不是草包一个,甚至可以说,其战术能力,比之当世的诸多将领都还要更加优秀。
  而之所以赵括会“中计”,一上场便以攻代守,也并不是赵括看不懂战场形势,而是因为赵国将赵括送上战场替换廉颇,就是让赵括去攻的。
  甚至可以说,赵括本就是替廉颇、替赵国去背锅的。
  无他,三年的丹水对峙,已经耗尽了赵国的战争潜力。
  一句话,赵国耗不起了。
  因此,从一开始,赵军的失败就已经是注定的了。
  唯一的差别不过是大败还是小输而已。
  而之所以赵括终究是一败涂地,其实跟赵括本身的原因也并不大。
  最重要的百里石长城防线(长平关至故关一线)被秦军偷袭突破,加之南面河内郡在秦军手中,赵军主力随即彻底被秦军主力包围在了泫氏—长平关—故关—泫氏这片方圆五十余公里的三角地带。
  至于后面秦军精锐切入赵军主力与囤粮地(大粮山)之间,只不过是加速了赵军的死亡而已。
  因此,司马懿给长平之战得出的结论是:赵军之败,败在战略而非战术;终究大败而非小输的原因,也不在赵括之调度,而在于战略纵深被极度压缩。
  换言之,但凡赵军有着足够的粮饷,长平之战的结果就将完全不一样;
  但凡赵军有着更大的战略纵深,长平即便失败,也不会如此惨烈。
  而幸运的是,这两样东西,他司马懿一样都不缺。
  先说这战略纵深,百里石长城一线的防御仍在,且向南,河内郡也都在自家的手中,即便退一万步而言,自己所部也可以随时从容撤退。
  再说战略方面,很显然,占据着中原膏腴之地,又经过数十载屯田的曹魏,其综合国力仍在大汉之上。
  一句话:拼消耗,拼到最后,胜利的一定是魏国。
  也就是说,在司马懿看来,仅从战略角度来看,魏国几乎已经处于了不败之地,退一万步而言,即便是败,也不可能如赵括那般大输溃败。
  这样的判断无疑给了司马懿决战长平(上党)的信心。
  而若是司马懿能在长平这个古战场,站在与当年赵国相近的立场之上,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地打败汉军,那该是怎样的一段佳话!
  不说其他,至少司马懿之名,千古流传亦不为过!
  信心有了,利益有了,剩下的,就是战术上能不能胜过汉军的问题了。
  当即,司马懿也是吩咐道:“取舆图来。”
  “是。”一旁的司马昭立即答应道。
  很快,一张舆图便被两名亲兵托着展开在了司马懿和司马昭的面前。
  “据斥候所报,汉军出函谷之时,兵力大约在二十万上下。”司马懿随即也是在舆图上比划了起来,道:“为确保其后路及粮道安全,其在界休、华阴、函谷乃至于平阳,都应该要留下部分兵力。因此,其进入上党之总兵力,应该在十八万上下。”
  “十八万!”一旁的司马昭在一旁喃喃地重复道。
  “汉军所占两郡之地,不仅没能给他们提供任何帮助,反而是为我军削弱了其兵力,倒也不差!”司马昭也是略带兴奋道。
  随即司马昭一手指着并州的方向,一边也是越发兴奋地说道:“若是将张郃将军所部调回来,我军总兵力将达到二十五万!二十五万对十八万,优势在我矣!”
  闻言,司马懿却是摇了摇头,道:“不是二十五万。”
  “啊?”司马昭有些疑惑地看向了自己的父亲。
  “为将者,需未虑胜而先虑败。”司马懿随即也是教导道:“虽则我军后方纵深极大,但上党之地多山川阻隔,欲与外界连同,只有太行八径。这也是汉军会选在此地决战的原因。若是我军不想重蹈赵括之覆辙,至少有两个方向,我军必须布置下防御。”
  “父亲是说,上党之侧背,长平关与故关?”司马昭随即也是问道。
  “此为百里石长城防线,乃一处也。”司马懿点点头又摇摇头道。
  “可此地已经数百年风雨,恐不堪一战矣。”司马昭有些为难地问道。
  “不然。”司马懿却是再度否定道:“此两关有石长城之称,初造便是由青石所造,虽风雨难侵也,况前秦后汉亦多有所修缮,只要打理一番,便能驻兵而守。且其址所在,非以城固,乃以地形之利而守,故此防线必依旧能战。”
  “是。”司马昭随即也是点点头同意道。
  “那另外一处呢?”司马昭随即继续问道。
  闻言,司马懿却是将手指顺着上党的地形挪到了其与河内郡的交接处,随即答道:“上党郡南接河内,进出之要,尽在高都一城而已。”
  “高都城!”司马昭也是顺着司马懿的手指看去。
  却见,那曲曲折折的山峦之间,一条豁然开朗的通道镶嵌期间,而在群山与通道交接之处,娟秀的高都二字赫然在目......


  (https://www.uuubqg.cc/42428_42428157/2479457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