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被骂赔钱货,看我种田跑商成富婆 > 第一百三十五章:第一场秋雨

第一百三十五章:第一场秋雨


  豆大的雨点打在屋顶上,沿着茅草秆汇成雨珠滴落,砸出一个小小的水坑,慢慢的,水越积越多,小坑变成了大坑。
  八月在水坑里上蹿下跳,没一会儿身上就滚满了泥浆,鸡鸭崽子们躲在茅草垛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帮工们挨在草棚子下躲雨。
  “这雨打了身上真舒服。”
  “前两天刚把地蛋种下去,这雨来的真及时。”
  “希望这雨能下得久一点,明天正好把麦种给撒下去。”
  “小寒娘家这鸡鸭都长这般大了,再过一个多月该下蛋了。”
  “等镇上太平了,我也去捉几只回来养着。”
  “……”
  流民们羡慕地听着大家聊起田间的事。
  租地的地契还没下来,他们还要再等一阵。里正说了,等租地的事一定,他们就能盖房子了。
  到那时,他们才算是真的在黑石沟定了下来。
  白露也在等。
  她家的地实在少,甘薯、地蛋、豆子这些,她都要种,就等着租契下来,把地翻了就种下去。
  一场秋雨,把干涸已久的田地都灌满了。
  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只有宋氏皱着眉,她看了眼盖到一半的房子,心里忍不住发愁。
  看着这雨的势头,也不知道要下多久,万一下个不停,盖房子的事耽搁了不说,这一天的工钱就要二十文,她肉疼。
  白露倒没考虑钱的事。
  来家里帮工的汉子们她看过,很勤快,都没有躲懒的,好些个都是刚吃过早饭就过来了。
  他们也从来没要求过多发工钱,将心比心,给他们多发半天的钱,也算是投桃报李。
  白露最担心的还是房子的事。
  秋雨一下来,就意味着蓟州的天要开始变了。等天冷下来,这草棚子可就没法再待了。
  白露问周大壮,“大壮哥,这房子大概还要多久盖完?”
  盖房子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人多力量大。
  四十来个壮汉没日没夜地赶工,才过去多久,一面面墙就都立了起来。
  这几天来白露家的人,哪个看到房子的雏形不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太大了。
  单单院子就顶别人家的两三倍,更别说里面的房间,除了俞老二跟宋氏的东屋,剩下的每个人都安排了一间,还有客房、澡堂茅房之类的,加起来一共十几间屋子。
  主屋的边上,还另盖了杂物房跟工坊。
  杂物房先不提,单说这工坊,盖的比厢房还要大,里面还说要修一张土炕,也不晓得要干啥。
  村里人私下里都在琢磨。
  不过这是人家的事,也不好瞎打听。
  周大壮拿出图纸比照了两下,说道:“照着这构建图,再有就该上梁了,等一上好梁,大家再赶赶工,不到半个月你们就能搬进新房子了。对了,你们上梁的吉日找人算好了吗?”
  宋氏在边上附和,“算好了算好了,就在两天后。”
  这事,还得多亏陈阿婆提醒。
  她老人家见识的多,老早就知会了宋氏,宋氏当即就托人找了邻村懂这事的老人,给算好了。
  “梁木呢?梁木找好没?”有人问。
  “俞老二自个儿就是做木工的,他定然当心的很。”
  确实,从房子动工之初,俞老二就开始找了。
  给房屋上梁柱,寓意着安上吉祥,是盖房子最重要的一道仪式。
  好的房子要传上好几代,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极其讲究。
  不光要选吉日良辰,梁木用的料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定的,得用坚固的榆木。
  老话常说,枣木柱,榆木梁,没有椿木不盖房。
  除了牢靠之外,还要求树干笔直,枝繁叶茂,这寓意着子孙繁荣昌盛,树体上下的宽度也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两侧屋脊高矮不一,要出大事的。
  俞老二天天上山去巡视,终于被他找到了一根最完美的榆木。一找着,他就喊上家里帮工的汉子们,帮忙砍了下来。
  这砍一棵树又费了不少功夫,等运下山,俞老二又给去了树皮,再刷上防蛀的桐油,万事俱备,就等着正日抬上屋顶了。
  众人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老二这梁木挑的不错。”
  “以后我家要是盖房子,也让老二帮忙挑一根。”
  “盖房子可不便宜,还是先攒钱吧。”
  “老话说的好,顶有梁房中粮,用这根梁木当中梁,以后俞家是要大富大贵了。”
  没有人不喜欢吉利话,宋氏听得眉开眼笑,“借大家吉言了,上梁那天家里会安排吃食,大家有时间就一块儿过来,大伙热闹热闹。”
  蓟州这边一直有这样的习俗。
  上梁当天不光要祭祀梁神跟鲁班先师,还要放爆竹烧金纸,寓意房屋坚固、阖家幸福。
  等梁安上屋顶之后,工匠们还会往下抛喜袋,乡亲们在下面抢喜袋沾福气。
  可以说,上梁酒的热闹程度一点也不输成亲办宴。
  为着这一天,宋氏老早之前就开始思量了,特地请了厨艺不错的曹氏来掌勺,还有几个相熟的妇人,到时候一块儿过来帮工。
  俞老二夫妇俩一向与人为善,跟邻里关系处得都不错,粗粗一算,差不多有五六十户人家要来吃席。
  加上帮工,林林总总,最起码得准备三十来桌。谁家办席都没摆过这么多桌,属于黑石沟的大场面了。
  不说白露他们,就是村里人也都很激动。
  要说上一次吃席,还是猎户陈家讨小儿媳妇,也才摆了十来桌。
  三十多桌,那得是怎样一副场面。
  “小寒娘,准备了啥菜呀?”有妇人忍不住打听。
  其他人也纷纷竖起了耳朵。
  家里办席,最难的就是这菜单。
  准备的少了,免不了被人在背后说寒碜,要是准备的多了,一来是吃不起,二来也是浪费。
  宋氏笑眯眯地说:“随便准备了些,到时候大家别嫌弃才好。”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大伙心里都期待了起来。
  一天能开出二十文工钱这么阔绰,想来这上梁酒办得也不会太寒酸。


  (https://www.uuubqg.cc/47074_47074012/2427316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