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大汉迁都惊魏吴
“贺喜陛下。”在场诸大臣也很快反应了过来。
“好好好!”主位之上,刘禅也是兴奋得连说了三个好字。
当即,丞相也是双手抱拳下拜道:“陛下,如此喜讯当于迁都之事,一并告知于先帝也。恭请陛下移驾太庙,以祭先祖。”
“恭请陛下移驾太庙,以祭先祖。”身后的一众大臣们也是纷纷拜道。
“准!”刘禅当即也是同意道。
旋即,宦者的一声高唱之下,刘禅也是领着众大臣离开彰德大殿,往那太庙而去。
......(此处省略四千字,不水了吧。)
一番感人肺腑的灵牌前的诉说之后,这场迁都的典礼,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至此,大汉的政治中心算是彻底地告别了益州、成都,并在关中扎下了根。
这对于大汉的意义,可以说是空前的,甚至比之明朝的迁都,意义还要更大。
不说其他,单单是消息的畅通、兵力调配的快速,长安就比成都要快出数倍不止。
无数的历史都证明过:益州作为一个后勤补给的基地,是很合适的,但作为一个政权的中心,却是有着十分的局限性。
走出益州,也就意味着大汉彻底地走出了封闭的生态。
相应的,大汉将面对的挑战也将会是空前的,甚至,从此大汉将遭到来自曹魏和孙吴的联手进攻。
但也只有走出了这一步,大汉才能摆脱蜀汉的名称,也才能真正地开启一统天下的大战。
当然,这一点,汉朝自己知道,东吴与曹魏自然再清楚无比。
只是,携大势而来的大汉,根本没有给两国任何阻止的机会。
而随着大汉的迁都完毕,不管是吴国还是魏国,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消息。
面对大汉的蒸蒸日上,吴国上下自然是愤懑已极。
虽然如今汉、魏两国,到底谁才是老大,一时间还真说不好,但毫无疑问,吴国已经成了垫底的老三。
这让吴国的一群鼠辈如何受得了?
当年,关将军只是就要拿下襄樊,就让他们跳脚不已,如今蜀汉已经成了横跨四州之地,几与曹魏分庭抗礼的存在,更是将都城都搬到了长安,眼看着就要继续东出函谷,一统天下,这着实是比杀了吴国上下还要难受。
可偏偏,此时的大汉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大汉。
任凭东吴鼠辈们如何上蹿下跳地欲死欲活,都丝毫影响不到大汉的茁壮成长。
甚至,荆州的马谡还将吴国所属的桂阳郡作为了贺喜的礼物,东吴也依旧无能为力。
没办法,现在的大汉就是这么的强大。
当然,孙权到底也是经历过无数风雨的一位君王,又岂会轻易地服输。
在与以陆逊为首的吴郡世家商议之后,吴国也是很快做了两件事情。
其一,便是调整国策,将联刘抗曹,变成联曹抗刘。
其二,则是让刚刚抵达荆南的徐盛尽快地收复失地。
应该说,与曹魏的谈判还是很顺利的,顺利得孙权都有些不敢相信。
从东吴使臣抵达邺城,到拿着印盖着曹叡玺印的国书离开,总共也才不到七日的时间。
要知道,这签署的可是事关两国命运的国书啊!
七天的时间,哪怕现在有了马谡所发明的纸张,这时间也着实是有些快了。
这么说吧,直到马车驶出了邺城,吴国的使臣还是晕晕乎乎的。
之所以能这么快签署盟约,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
不过,这却也不是因为大汉逼迫太甚,魏国迫切地想要与东吴确定盟友关系的原因。
哪怕魏国上下的确是这样明里暗里地提示着东吴的使臣的。
其根本原因,其实是魏国上下,根本没有对这份所谓的盟约寄予任何的希望。
很简单的道理,没有谁会信任一个经常两面三刀的人,同样,国家也是一样。
既然没有抱任何的希望,自然也就无所谓盟约的,也就自然会欣然同意所谓的盟约。
说白了,这份盟约就是让东吴安心的。
至于东吴安心之后,是去解决其内部的问题,又或是去继续剿灭山越,还是直接去找汉军的麻烦,魏国是一点都不感兴趣。
毕竟,在荆州方面,吴国已经几乎失去了与自己的接壤。
如今吴国唯一与自己接壤的地区,也是就扬州一线,而魏国的扬州防线经过张辽生前的经营,早已经固若金汤,只要不轻易进军江南,魏国便已经立于了不败之地。
同时,经过数场大战,魏国对吴军的战力,也是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攻弱而守强。
这不仅对魏军而言是如此,对于汉军而言,也同样成立。
换言之,即便是吴军想要对接壤的蜀国做些什么,从魏国来看,若是没有自己的策应,也大概率会无功而返。
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吴国是不是自家的盟友,于魏国而言,已经无关紧要。
是盟友,他能帮到魏国的也极其有限;
不是盟友,魏国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有限。
这样的一个吴国,已经实际上成为了鸡肋的存在。
事实上,从魏国的角度来看,吴国实际上已经退出了三国争霸的舞台。
接下来的战斗,将是魏、汉之间的两相决战。
只是,东吴以及咱们的孙十万同志显然并不这么想。
手握长江防线的孙十万,依旧有着相当的魄力,更想要重新振作杀入中原。
这也是在得知大汉迁都之后,孙十万迫切地要徐盛拿回桂阳郡的原因。
孙权也很清楚,荆州对于汉朝也好,对于自己也罢,都太重要了。
好在,孙权也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面对徐盛面临的无兵可用的窘境,孙权也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
除了准许徐盛在荆南各地进行征兵之外,孙权也是向交州派去了使者,希望交州的土皇帝士家能够出面平息山越之乱,从而让吴军的兵力得以从山越的泥沼中摆脱出来。
只是,孙权所开出的条件,依旧弥漫着一股小家子气:“”
首先是承认士家对交州的控制权。
嗯,好吧,人家早几百年就在这片土地之上,根本不需要你的承认。
其次,便是以东吴之高官赠与士家子弟,并希望士家子弟进入东吴境内为官。
怎么说呢,这倒还算是有些诱惑力。
但傻子也知道,平息山越是要用兵用命的,以兵力的损失换取莫名的官员职务,这多多少少沾点憨厚了。
尤其在这乱世,已经有无数的例子用自己的生命证明:家族实力才是在这个时代活下去的唯一底气。
因此,士家对于孙权给出的条件,不能说是嗤之以鼻吧,只能说是内心毫无波澜。
好在,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士家倒也不敢、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就拒绝了吴国的要求。
随即士家也是委婉地提出了他们的条件:粮食。
是的,交州虽大,气候条件也是一等一的适合植物生长,可也就是这条件实在太好,导致交州之地植被繁茂,加之此地多山,能被利用的平原地区就更少了,因此,即便从始皇帝末期,这里便已经在开发中,但却始终没能有太多的成效。
没办法,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贵,可若是没有黄巾力士相助,想要移走山峦,谈何容易。
应该说,这数百年来,粮食问题也是时时刻刻地困扰着交州的发展。
尤其,在桓灵之后,群雄逐鹿中原,诸多百姓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而大量来到交州之后,交州的粮食问题也是越发地严重了起来。
这也是士家虽然算是交州的土皇帝,却依旧不敢跟孙权呲牙的重要原因。
趁着东吴有求于自己,而提出粮食的要求,倒也是正常的行为。
而东吴方面也是对此早有所料。事实上,孙权当然知道要如何拿捏士家,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提出来,为的就是让士家自己提出来,从而占据谈判的主动权。
之后的事情,果然如同东吴所预料的那般,随着谈判的进行,士家也只能一步步的接受东吴的条件。
或者说,仰赖于东吴粮秣的交州,从一开始就没有跟东吴谈条件的资格。
能让士家上谈判桌上坐着,便已经是孙权对士家最大的尊重了。
弱国无外交,更别说士家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国中之国罢了。要不是三国的激战实在激烈,让孙权腾不开来手,而交州之地,又实在没有太多的利益可图,士家早就被吴军捎带手给灭了。
这一点上,东吴倒是跟曹魏有点儿像。
东吴有个听调不听宣的交州,而曹魏也有一个既不听调也不听宣的辽东之地。
不过,东吴对交州采取的,却是怀柔的办法,另一旁曹魏这边,却是选择了一了百了的武力镇压的办法。
是的,提早了足足六年的时间,趁着东吴和蜀汉各有所事的时间,司马懿带着五万大军便是踏上了辽东的征途。
从短期来看,无疑,怀柔政策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小得多;
但从长期来看,铁血镇压,无疑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因此需要付出绝大的代价。
毕竟只有付出了代价,才能有收获不是。
看似东吴用区区数十万石粮食便是解决了山越的问题,但士家的调停随时都有可能失效。
甚至,既然东吴可以用粮食为代价,拿下交州的士家,那么一旦大汉打通了与交州之间的交通,拥有益州这天府之国的大汉,会缺拿起收买士家的粮秣吗?
反观魏国这边,虽然劳师远征,耗费大量钱粮,并且还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伤亡。
可一旦司马懿能够彻底拿下辽东,不仅能解放幽州的魏军,更能让魏国拥有第二块养马场,从而在骑兵的数量和质量至上全面对蜀汉完成压制。
这些好处,根本不是区区山越可以比拟的。
不过,倒也不能怪孙权鼠目寸光。
事实上,身为社畜的你我何尝不是这样的鼠目寸光呢。
我们当然知道刷抖音是在消磨时光,远不如看一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来得更有意义和帮助。
可问题是,已经辛辛苦苦搬了一天砖,被sb领导骂的体无完肤,被各种职场勾心斗角整的心里憔悴的我们,在华灯渐熄的夜里回到那空空荡荡的出租屋里,大拇指的移动已经耗尽了自己全身的气力了。
什么?
周末?休息日?
当一个被法院审查过的电视剧里,一位法官能堂而皇之地说出“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的话语,你还在期待底层的人民会有什么休息日?
只能说,仓廪足而知礼仪,这话的确是有些道理的。
孙权的情况,或许也是如此。
不是不想彻底解决山越的问题、士家的问题甚至是吴郡的问题,而是现在的他已经没法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了。
生活,对于我们这些社畜而言,那就是活着,但对于老板和领导们那些在牌桌上的人而言,那是体验、是人生、是享受......
同样,摆在孙权面前的,首先是活下去,其次才是重新崛起,反攻荆州。
当然,与我们不同的是,孙权实际上是有过上牌桌的机会。只可惜,因为自己的心胸而耽误了。不过,那又何尝不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才做出的决定呢?
不管怎样,至少从交州事宜的处置来看,孙权的决择不能算错。
只可惜,孙权显然不清楚,以弱胜强,仅仅是不犯错可不行行。
你不犯错,对手更不会犯错,甚至即便对手犯了错,作为强者的他,也有着足够的资本来弥补。
只有拼命,弱者才有一线的生机,能够击倒强者。
就像是曾经的丞相,为了拼这一线的生机,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才稳定住了大后方,而举国北伐,不死不休,这才让魏国生出畏惧,甚至节节败退。
因此,成大事者固然要谨慎,但成大事者更要有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
而从孙权这下意识的保守行径来看,若在盛世,他或许能成为一个不多的守成之君,但在乱世,他根本比不上他的兄长一根毛......
(https://www.uuubqg.cc/42428_42428157/2479460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