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1214章 圣裁

第1214章 圣裁


延熙十三年二月初一,长安未央宫,大朝议。

        这是开年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朝议。

        正月的时候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朝会,但基本都是礼制上规定的朝会,比如说天子祭天,祭祖,或者是百官朝贺等礼节性事件.这些朝会上,是不会专门讨论国策的。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嘛。

        而到了二月初一的第一次大朝议,才是真正决定大汉接下来一年甚至是数年工作重心的时候。

        而这次大朝议,参加朝议的人数也是格外的多毕竟刚刚参加完正旦嘛,正好,被诸葛亮留下来,一起参加这次朝议。

        朝议的前半段,没啥特殊的,就是历来惯有的三省和六部来回扯皮,就新一年的施政方案和财税收入分配进行来回的争夺。

        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走个过场而已,毕竟大方向的事情,三省和六部已经私下沟通过了,剩下的无非就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当庭辩驳一下,在皇帝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而已。

        每年的第一次大朝议,基本都是这么过的,刘禅自己都已经习惯了。

        但是,这次大朝议的后半段,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

        兖州刺史徐庶突然出班奏事。

        “.今曹魏近亡,东吴僭越之辈尚在,我大汉三兴在即,岂可容之。故此,臣请陛下下诏伐吴,以正天下。”

        反正这个意思呢,就是说曹魏如今已经元气耗尽,不足为虑了,应该把接下来的攻略重心,放到攻取东吴方面了。

        但徐庶这话一出吧,朝臣中倒是没有多少人有意外,可刘禅却吓了一跳。

        这不在这次大朝议的奏事范围之内啊。

        关于是先攻魏,还是先伐吴的事情,从延熙十二年的年底左右,诸葛亮等人就已经开始讨论了,刘禅其实也知道,毕竟事关国家大事,诸葛亮等人讨论的时候,刘禅也是按照惯例,让关兴和陈祗两人参与例会,听取诸位重臣的商议内容的。

        只是呢,按照以往的规矩,关兴和陈祗两人,是只带耳朵,不带嘴,只负责听,听完后把各位重臣的意见汇报给刘禅,让刘禅知晓。

        因此,刘禅是知道这个事儿,诸葛亮等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达成一致的。

        诸葛亮当然还是摆出了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不表态,不发言,不决断。

        但剩下的人里面,徐庶,庞统,姜叙是支持伐吴的,但张溪,李严是反对伐吴,主张先灭魏的。

        两边各有两边的理由。

        伐吴派认为,如今曹魏已经不足为虑,内部又纷争不断,可以效仿当年曹操平定河北的故智,放松对曹魏的压力,引发曹魏内部争斗,那么幽州的曹魏小朝廷,必然会因为内斗而不断衰弱,到时候都不需要邺城的诸葛亮出兵,在幽州的姜维就能轻易平定。

        而东吴方面,孙权数年不曾对外用兵,一直在休养生息,若任由东吴如此发展下去,未必不会觊觎兖州,河洛之地。

        因此,伐吴派认为,应该先下手为强,打乱东吴休养生息的国策,以如今的国力优势,压制东吴。

        而且,如今大汉已经掌握了荆州全境,并且休养生息七年之久,兵精粮足。

        以荆州地利优势,上游伐下游,兼以荆南陆路进兵豫章郡,兵临建业。

        水陆并进,纵使无法一战灭吴,亦可夺取东吴数郡之地,剪除东吴屏障。

        这就是伐吴派的出兵理由和出兵条件。

        而灭魏派认为,如今灭吴,时机不到。

        一个,是因为东吴本身的实力尚在,内有孙权控制大局,虽偶有朝争,但始终没有内乱,外有陆逊,朱然,诸葛诞等人护卫建业,贸然全力进军伐吴,未必能有所收获,甚至孤军深入吴地的话,未必不会重蹈昔日赤壁之战的覆辙。

        另一个,如今曹魏苟延残喘,必然会托庇于东吴,一旦大汉发动伐吴之战,曹魏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也会在幽州,冀州东部等地出兵骚扰,导致大汉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如此,大汉征吴所费颇巨,大不如集中兵力,先灭了曹魏,消除后顾之忧后,再举兵伐吴,更加妥帖一些。

        <div  class="contentadv">        这,就是灭魏派的理由。

        这些事儿,其实刘禅都明白,甚至于刘禅自己,也在伐吴和灭魏之间,来回摇摆不定.他甚至以为,这事儿不会拿到大朝议上来说,应该会在私下里,几个重臣达成了一致后,再交给自己,自己下诏用印就可以了。

        可谁知道,徐庶还是在这次大朝会上说了出来,更重要的是,这事儿可没有提前跟刘禅通气。

        刘禅并不知道自家的几位重臣是不是已经达成了什么协议,因此,他下意识的看向了诸葛亮相父,这到底是啥意思?!

        可惜,刘禅没有从诸葛亮身上得到任何提示,诸葛亮还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眼皮子都不带动一下的。

        刘禅一时间还真的有点麻爪,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是按照朝议流程,就徐庶提出的问题,交给众臣商议。

        然后吧,张溪就站出来反对了。

        理由还是那个刘禅熟悉的理由,说现在出兵伐吴并不是合适的时机巴拉巴拉的。

        而张溪这边刚说完,庞统又站了出来,详细讲述了伐吴的必要性,依然还是刘禅熟悉的那一套。

        而庞统一说完,李严又站起来,说什么如今天下新定,百废待兴,到处都要用钱粮简而言之还是那一套没钱没粮的说辞。

        如果说,一开始刘禅还有点没明白啥意思的话,越是往后听,刘禅逐渐就开始慢慢的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了。

        一方面,诸葛亮等人确实吵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们谁也无法说服谁,因此,只能把这件事放到大朝议上来说,听取更多大臣的意见。

        另一方面,诸葛亮大概也是希望刘禅能在听完后,做出自己的决定,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威严和皇权。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诸葛亮在进行权利过度,所以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诸葛亮愣是一句话都不说。

        这是好事儿.陈祗都应偷偷的给刘禅传递了无数的眼神,让刘禅赶紧站出来,一锤定音。

        在陈祗看来,刘禅选择哪一种策略,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不管那种策略都会有重臣支持。

        成功了,决策之功当然就是天子刘禅的,而一旦失败了,锅也有支持这种策略的重臣来背.对天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儿。

        可刘禅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他也知道,作为一个天子,他在这件事情上不管说什么都有人会支持自己.但是吧,事关国策,事关数万将士的生死存亡,他根本不敢轻易下决定。

        一旦做错了决策,可是要有数万人送命的。

        刘禅到底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生物,说好听点,他是太过于仁慈,说难听点,他就是有些优柔寡断,没有帝王该有的心狠手辣。

        再一个,刘禅是真的不习惯,这种国家大事,要由自己来裁决。

        因此,刘禅再次下意识的看向了诸葛亮,犹豫了一下,还是出声询问道,“相父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

        诸葛亮无奈的抬头,看了眼刘禅,默默的在心里叹口气。

        天子到底还是缺乏了一些果断.但其实,这也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毕竟之前的十几年,都是诸葛亮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完了,天子缺乏历练。

        但这次吧,诸葛亮决定,还是不能太惯着天子天子,就该有天子的觉悟。

        因此,诸葛亮出班,对刘禅拱手一礼,说道,“此事,还请天子圣裁。”

        这话一出,给刘禅都噎了一下.我要是能有主意,还问相父作甚?!

        可如今是大朝议啊,诸葛亮都当众这么说了,剩下的事儿,就是刘禅二选一了,不可能有其他的选项。

        刘禅也是无奈,只能是自己来回权衡,琢磨了良久,最后决定.

        “此事,容后再议!!!”

        嗯,拖一拖吧,拖一下也不是坏事


  (https://www.uuubqg.cc/38445_38445979/11327003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