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表长江的发言(代序)
代表长江的发言(代序)
刘汉俊
2008年5月16日,我乘坐的米—171型军用直升机离开成都凤凰山军用机场,沿岷江河谷向汶川县映秀镇方向飞去。突然,别在腰间的手机震响,我一愣:空中居然能收到手机信号?是谁会在这个时候来电话?
我掏出手机,原来是桂慧樵!接通电话,可机舱里噪音太大听不清对方的声音,只好说了一句“我在四川灾区的飞机上”,就匆匆挂了。随后,我收到他的短信,大意是请我为一本写他的书稿作序,按一向的风格,他叮嘱一句:不着急,你有时间再看吧!
他不经意的要求,却让我有些惶恐。桂慧樵是我的老师。我大学毕业后分在长航武汉至上海的“长江22013”轮上工作了整整三年,那时几乎天天从《长江航运报》和《中国河运报》上读到桂慧樵写的文章。后来我被调到《长江航运报》当编辑记者,有一天,一位脸色黝黑、身材壮实、不事张扬,背着一个似乎是摄影包的中年人来编辑部送稿子。他出门后,有人告诉我,这就是桂慧樵,还有人加上一句,他从前当过码头工人。我正努力地把他的匆匆背影与文质彬彬的记者形象相叠,但后面一句话,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同在一个大院上班,但并不总见面,打过几次电话,好像他总在外地跑采访。几次见面,都是他不嫌麻烦地解释撰写稿件的过程和背景,总之一句话,他的这篇文章如何如何地重要,有时还给我负责的版面提出建议。他的认真、敬业、勤奋,为我树立了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标杆。因此,说他是我的老师,丝毫不过分。老师请学生作序,展示了他的胸怀,但我实不敢当,不过倒是乐意谈谈读这部作品的体会。
从四川灾区回北京后,依旧很忙,但心里一直揣着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总算抽时间逐页看完了。书稿为报告文学作家杨豪所著,是桂慧樵近年来新闻生涯的大事纪,是他从新闻的角度感悟社会、参与社会、干预社会的一种方式,其新闻性、资料性、纪实性之强,堪称一部长江当代史,是一本长江人不能不存之阅之引之的史著,是一本想了解长江昨天、今天、明天的人不可不捧之圈之点之的导读和辞典。
读了《长江,忧患的母亲河》这部报告文学,为桂慧樵深深的长江之情所动。他对长江的情与爱,对长江之劫与觞的痛与恨,都凝聚在那每一次的跋山涉水、每一次的饮风餐浪、每一次的喜怒哀乐之中。对长江水灾戗害的忧伤,对长江过度建桥的忧虑,对长江水污染的忧患,对长江生态的忧思,对港口无序开发的忧愁,对黄金水道中梗阻的忧心,对捕鳗大战、采砂大战的忧愤,对三峡旅游秩序混乱的忧郁……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这部描述了他全部心血情爱的作品,字字泣血,行行如歌,寄托了一个长江之子的不解情结和拳拳之心。
读这部书稿,更为桂慧樵的耿耿良知所动。他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伺候着长江,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长江,是长江的守护人。但他对长江之情与爱的表达没有仅仅停留在心忧,而是以笔为戈,以卫士的姿态忠诚地守护着他的长江,风雨不动几十年。他真切地体悟着长江的浪漫与尴尬,执着地代表长江发言,没有半点矫情与作秀。这,正是社会的良知。他的呼吁和警醒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遭到不良者的嫉恨。他就像一尊巨大的感叹号,让人们一次次感到舆论监督的力量!
读这部专为新闻记者撰写的报告文学,还为桂慧樵的社会实践与新闻实践的高度结合所感。如何开展舆论监督——这是一道难以破解却很生动、一边困惑却还要一边破解的命题。新闻界朋友经常感叹舆论监督之重、之难。桂慧樵的舆论监督报道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是媒体和记者的天职和权利;忧患来自责任,责任来自关爱;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是一味不负责任的指责;对事实的现象与本质、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时刻与时段、偶尔与一贯的基本判断,是新闻真实性的深刻内涵;记者作风深入、深入、再深入,是舆论监督导向正确性和新闻真实性的保证。这些是桂慧樵对新闻实务和新闻理论的生动注解,对我们很有教益。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源流,一江乳汁,两岸葱笼,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积淀,厚待着她的每一位乳儿。长江也是中国新闻文化丰沛的源泉,有关她的每一条新闻都可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关注。江水滔滔,英才济济,是长江,养育和成就了桂慧樵。捧读老师的一篇篇作品,我在深感敬佩和大有获益的同时,也自感汗颜。
1994年7月,我离开武汉来到北京,记得当列车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时,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真的要离开生我养我的长江了么?要离开我勤读苦耕的江城武汉,离开我参加工作第一站、记录着我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的长航了么?时间证实,这种眷念是无以排解、不可忘却的。后来,我的一本文集特地取名《一个人的河流》,大约有这种情思,其中一篇《望断长江》中有这样一句:喝过长江水的人,心里永远流淌着一条长江。正是这种情结,使我对媒体上来自长江的每一点信息,都十分敏感和新奇,仿佛每一根发须都是一根天线,专门接收来自长江的信号。当“长江”、“武汉”这些词眼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时,我注意到许多报道的作者正是桂慧樵,是他的文字不断地刷新我的眼帘,联通着我同长江的感情。这也是我愿意写下以上文字的原因。
感谢桂慧樵,他让我再一次回到我魂牵梦萦的长江。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副局长(正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博士,曾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工作)
(https://www.uuubqg.cc/19582_19582098/4108423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