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长江,忧患的母亲河 > 第3章 ? 第04章 洪灾敲响生态平衡警钟

第3章 ? 第04章 洪灾敲响生态平衡警钟


1998年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强降雨,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为防汛抗洪,全国出动了274万兵力,仅湖北一省就出动兵力近10万,抗洪民工不计其数,中华民族与洪水暂开了殊死决战。9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抗洪救灾工作时向全国人民宣布:从全局上看,全国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抗洪胜利了,然而,抗洪的思索却并未结束。

        堤防建设迫在眉睫

        堤防虽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洪水的泛滥,但它是长江中下游综合性防洪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据专家介绍,长江的重点和重要堤防一般可抵御1954年的实际洪水水位,但整体防洪能力仍很低,而在岳阳市全长21037公里的一线防洪大堤由于基础差、隐患多,仅能抵御7-10年一遇的洪水。特别是重大堤防,如荆江大堤、武汉大堤、九江和安徽等处的一些大堤,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加高加固,但防洪能力普遍较低。

        首先,由于长江中下游提防大都建在冲积平原上,地表覆盖层较薄,致使堤基易产生管涌险情。加上大堤由于历经数次填筑,这样就容易形成渗水通道,一旦遇到高水位的洪水,堤身就漏洞百出。再加上松软土质经不住洪水的顶冲,堤岸崩溃和洪水漫堤时有发生。

        其次,堤身建筑物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据统计,仅在1996年长江中下游涵闸就出险722处,急需加固改建。

        民垸堤虽然是中下游堤防体系的一部分,但由于不是干堤,民垸堤的防护基本上是依靠地方政府自筹解决。由于资金不足,要么年久失修,要么也是临时突击加固对付一下而已。加上由于民垸堤是在历史冲积而成的沙洲基础上修筑的,一方面地势较低,一方面地形较复杂。解放后,湖区堤防虽然年年加修,堤身普遍加高了27米以上,修堤的速度只能平抑洪道淤高速度,绝大多数堤防仍只达3-5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另外,加大堤防投入已成为之急。来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消息说,从建国至1999年的近50年中,国家用于堤防建设资金仅50多亿元,不及三峡工程的十分之一。而1998年汛期仅湖北省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倘若把损失的一部分钱拿来修建堤防,不仅有效的防止水患,而且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调蓄器”调蓄不灵

        长江沿线的众多湖泊是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蓄器”,而今,种种迹象表明,这些“调蓄器”不灵了。

        调蓄不灵的首要原因归结位这些湖泊的减少。据有关统计显示,截至1983年,长江中下游主要通江湖泊面积仅剩下6685平方公里,其中洞庭湖天然湖面面积由1835年的6270平方公里剧减到2691平方公里,仅为1949年的61  9%,悠悠“八百里洞庭”成为永久的历史。鄱阳湖命运也是如此,其天然湖面面积由1949年约52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84年的3840平方公里。

        造成湖泊面积锐减的原因除了水土流失带来泥沙淤积外,另一个就是人为的围湖造田。为适应沿江两岸经济增长以及消灭血吸虫的需要,大量湖泊被围垦控制,仅在低洼区保留的一些内湖作为蓄纳水的蓄渍区。这一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后果,导致洪峰水位比围垦前明显提高,使汛期的长江越来越难以“驯服”。

        作为重要调蓄器的洞庭湖区,解放以来出现了“三年两灾令人忧”的局面,不仅不能减轻长江洪水的负担,还给长江干流带来严重威胁。建国以来的49年中,洞庭湖已有36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每4年有3年有灾。在遭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上游各支流又没有有效的拦洪闸坝的情况下,仅靠各湖区分洪也是不够的。从1954年以来由于长江下游未发生过特大洪水,区内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加上过快的人口增长,一旦分洪人口转移十分困难,经济损失也很大,况且有的分蓄洪区本身的建设就不具备分洪条件。

        水土流失助水为虐

        曾几何时,清澈的长江变混浊了,一向不为人所重视的长江水土流失渐渐凸现出来。1998年7月1日经长江寸滩水文站测量,每立方米江水泥沙含量达3公斤,这意味着长江每年要带走100万亩耕地。

        长江水土流失酿成并不单单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上游滥砍滥伐森林,人为的植被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据统计,1985年全国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  2万平方公里。其中宜昌以上总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52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量1405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造成水库、湖泊的淤积,洞庭湖湖库近50年来共淤积量1756亿立方米,使得洞庭湖的水位相应抬高1米左右;天然湖泊容积减少,再就是洲土逐年抬高、芦苇面积不断蔓延。据统计,洞庭湖芦苇面积由60年代的16万亩增加到90年代末的110多万亩,导致芦苇阻水严重。因此,昔日烟波浩渺的湖泊景观,现已逐渐演变成河网密布的绿洲水乡景象。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水情也在不断恶化,湖泊周围堤垸的防汛负担将越来越重。水土流失及沿江两岸崩岸导致瘀积的泥沙抬高了河床,助水为虐,给沿岸带来了无穷的恶果。

        除了自然的水土流失外,人为的水土流失在这些年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沿江进行采砂大战。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河段,常有成千上万的采砂船和运砂船聚集在一处,阻塞航道,遮蔽航标。他们一天24小时作业,随着一船一船的江砂被运走,原本平坦的河床,几个小时内便会变的沟壑纵横……

        在长江上除水土流失和人为的挖砂外,崩岸等险情也极为严重,严重地影响着长江干堤的安全。长江中下游崩岸较为严重的石首北门口,1994年至1996年两年间崩岸长达5公里,最大崩岸宽近500米,崩岸距踏脚最近的地方只有38米。1994年以来国家及地方省、市、地分别拨款修建配套工程,似乎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峡大坝,期望有几许

        于1994年底动工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预计将在2009年竣工。早在洪峰到来之前,人们就对三峡大坝寄予厚望。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长江干流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了上游全部洪水,有较大的防洪库容,又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中下游防洪的关键措施。1998年洪峰到来时,三峡工程上游围堰已达到835米高,坝区洪水主要从导流明渠上通过,狭窄的导流明渠的“瓶颈”作用,使围堰上游形成62亿立方米的滞洪库容,已自然削减下泄洪峰约2000m3/秒,坝区以上水位上涨约4米。预计工程竣工后,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将为2215亿m3,可以抵挡98800立方米m3的洪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千年一遇的洪水。

        鉴于此,人们不惜花数百亿去建大坝,并希望大坝建成之时,就是防洪高枕无忧之日。但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即使三峡工程建成,仍会又很多河道险情的诸多变化,尤其是武汉以下河段,防汛压力仍十分严重,需要加强观测和防洪调度研究,同时对1980年防洪座谈会确立的18项防洪重点工程仍未全面达标。因此,还必须加倍努力,提高长江下游的整体防洪能力。

        针对1998年出现的特大洪水,有关人士认为:三峡大坝只能拦截长江宜昌以上江段进入长江的洪水,而对宜昌以下,特别是像1998年出现的大洪水,均由湖南湘、资、沅、澧等四江下来的客水,加之洞庭湖蓄水面积的逐年缩小和长江下游的鄱阳湖、太湖又形成严重的顶托之势,使一泻千里的长江之水受阻,导致出现了1998年全线全民大抗洪。

        对于三峡工程,我国水利高级工程师,荆州市原水利局局长易光曙也认为,虽然三峡工程的修建的确能减少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压力,但还不足以应付1870年那样的超特大洪水,荆江大堤还必须加高加固。荆江尚不能根除后患,更何况整个长江,故任何松懈麻痹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汛期过后,防洪未了

        对日益复杂而险峻的长江水患,如何防御以保护中下游平原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和600万平方公里耕地已成为当务之急。汛期虽然过去,但暴露的问题仍值得人们反思,防洪并没有真正结束。

        总的来说,1998年汛期不论是九江决口还是牌洲和公安孟家溪大垸溃决,出问题的大都不是长江主干堤,尽管如此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防汛投入。据悉,目前国家计委已下达170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

        洪水刚退,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副总理温家宝对灾后重建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关于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问题,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强调指出:“要下决心把砍树人变成种树人”

        目前,沿江各地更多更有力措施也纷纷出台。桂慧樵记者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长江生态平衡将得到最大改善,水患将给人们带来的灾害无疑会大大减轻,沿江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将会有个更加安定更幸福的明天!


  (https://www.uuubqg.cc/19582_19582098/4108422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