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下)
朱祐樘的话,让周氏一愣,随后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呵呵呵,夺门之变,真是个新鲜的词。”
“是先定的英宗皇帝复辟,然后才有的朱祁钰突发重疾。”
“那所谓的夺门之变,只不过是几个心急的官员,想捞个从龙之功,慌慌忙忙上演的一出闹剧罢了。”
“英宗皇帝夺不夺门,他复辟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朱祁钰那时已经没几天可活的了,谁也抢不走英宗陛下的皇位。”
“什么?”
朱祐樘紧皱眉头,疑惑不已。
还有这事?
这个说法,他也是第一次听到。
“这又从何说起呢?”
周氏想了想,说道:“应该要从景泰三年,朱祁钰废了我深儿的皇太子之位,立郕王世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说起。”
“景泰三年四月,一个犯事被下了大狱的桂州都指挥使黄玹,为了讨好朱祁钰。”
“才在狱中上了一封奏书,请求易储。”
“朱祁钰为了顺利易储,还贿赂了朝中一众大臣,又封了四个太子太师衔,四个太子太傅衔,七个太子太保衔,和三个太子少师衔。”
“又是给钱,又是升官,才终于让他的儿子朱见济当了皇太子。”
“但朱祁钰忘了,后宫里面还有一位孙太后。”
“孙太后执掌后宫几十年,朱祁钰怎么可能斗得过她?”
提起孙太后,虽然早已薨逝多年,但周氏脸上依然带着尊敬和敬畏的神色。
“虽然那个时候,深儿是哀家的儿子,但那时候的我,和英宗皇帝一起住在南宫,根本没有任何权力。”
“而深儿不仅是哀家的儿子,还是孙太后的亲孙子,换太子对孙太后的损失,是最大的。”
“深儿若是继承皇位,那孙太后就是太皇太后,身份自是不必多说。”
“可若是朱见济继位,那她就什么都不是了。”
“所以朱见济成为太子的第二年,就毫无征兆的暴毙了。”
“从此之后,朱祁钰再也没有生下一个后代。”
“景泰七年,皇后暴毙。”
“景泰八年,朱祁钰也突然病重垂危。”
朱祐樘听到这里,心中一凉,冷笑道:“原来你都是跟孙氏学的。”
周氏脸色一暗,不置可否。
朱祐樘心中还是不解:“可即便有孙氏的支持,她也只能掌管后宫。”
“就这,也不足以支持英宗皇帝复辟吧?”
周氏点了点头:“你说的没错,光孙太后一人,确实不够。”
“但如果再加上一个,掌有兵权的武清候石亨支持呢?”
“石亨?”
朱祐樘皱眉,他对这个人,毫无印象。
“石亨原本只是大同府的一位都督同知,土木堡之变发生后,石亨被于谦从大同调入京城。”
“石亨带着大同的兵马,接管了京城的防务。”
“京城保卫战之后,于谦和石亨便开始整合京城的军队。”
“他们将原本由五军都督府,掌控的京城三大营,改为了十团营,命石亨任提督,充总兵,节制十团营的兵马。”
“于谦则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参赞军务。”
“这样一来,五军都督府里的那些勋贵们,也和内阁一样,成为了摆设。”
“政权和军权,就全在于谦手里了。”
“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之际,满朝的文武大臣们,就开始给朱祁钰准备后事了。”
“同时,他们也开始为自己谋划后路了。”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祁钰无后,那他死后,皇位应该交由谁来继承。”
“于谦,王文还有朱祁钰身边的太监,想立襄王朱瞻墡的世子,朱祁镛为帝。”
朱祐樘听到这里,不由得发出一声冷笑。
“太上皇,曾经的皇太子,都在京城里面,于谦还想从外面再迎一个皇帝进来?”
“哪朝哪代,都没这个规矩啊。”
周氏点了点头:“是啊,于谦等人为了不让皇位回到英宗皇帝的手中,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英宗皇帝一旦复辟,他们必将遭到清算。”
“但石亨就算是个武将,他也知道拥立朱祁镛称帝这件事,阻力太大,太不现实。”
“所以石亨果断了背叛了于谦,重新归顺了英宗皇帝。”
“石亨当时控制着京城的防务,京城最重要的九个大门,都在他的管控之下。”
“而皇宫里,孙太后一言九鼎,他们里应外合之下,英宗皇帝复辟没有一点风险。”
朱祐樘恍然大悟:“所以英宗复辟时,于谦不是不反抗,而是因为他反抗不了?”
“正是。”周氏颔首:“当时那些站在于谦那边的文臣武将,几乎全都倒戈向了英宗。”
“特别是石亨的背叛,让他短时间内,无法调动十团营的兵马。”
“英宗皇帝复辟之后,于谦,王文和杨俊这些参与土木堡之变,和组织京城保卫战,不让英宗回京的人,都被英宗皇帝给清理了。”
“于谦被夷三族,杨俊除爵下狱问斩,王文满门抄斩。”
“同时,英宗为王振和也先立庙,年年遣人祭祀。”
“当时没杀石亨,不是因为石亨帮助英宗皇帝复辟有功,而是因为石亨手里握有兵权。”
“待到天顺四年,英宗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收拢了兵权,将权力重新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之后。”
“石亨等人,照样被英宗皇帝诛杀全族,一个不留。”
听到这里,朱祐樘已经对土木堡之变的来龙去脉,起因和结果,都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这之前,那些电视剧上和营销号上,永远只是详细地描述土木堡之战的经过,而对起因和结果,含糊其辞。
完整地听完土木堡之变后,朱祐樘顿时念头通达,神情气爽。
最后,朱祐樘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既然土木堡的主谋是杨洪,那英宗皇帝复辟后,为什么没有清算杨洪一族呢?”
“清算了,只是……没来得及清理干净。”
周氏耐心解答朱祐樘的疑惑:“杨洪在京城保卫战之后,便带着五万骑兵,来到了京城。”
“并被朱祁钰加封为昌平侯,以宣府总兵官的身份,留驻京城。”
“景泰二年,杨洪就病死了,朱祁钰以国公的身份,将杨洪葬于京郊西山,并立有两道神道碑。”
“但在景泰七年,朱祁钰刚刚患病之时,杨洪之子杨俊,就秘密将杨洪的棺椁迁出,移葬他处。”
“待到英宗皇帝复辟之后,命人刨去杨洪之墓,开棺戮尸时,才发现坟墓中并没有杨洪的棺椁。”
朱祐樘顿时捏紧了拳头:“那杨洪的尸体被移到哪里去了?”
周氏摇了摇头:“不知道。”
“后来在英宗皇帝准备大清洗时,孙太后发动了曹石兵变,重新夺回了军权。”
“清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朱祐樘沉默了下来,久久没有开口。
现在,一切都水落石出了。
是时候清算这些,在土木堡之变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官员们了。
不止要清算这次的官员,还要将英宗皇帝当年没有清算干净的人,也一并清理掉!
朱祐樘要倒查四十年,所有参与其中的官员,还有他们的子嗣后代。
新仇旧恨,一同清算!
重新回想了一遍,土木堡之变全经过的朱祐樘,心生感慨
“想不到,土木堡之变,竟然是因为英宗皇帝,造船下西洋而起。”
“看来当时朝中,上到京城的文武官员,下到地方的士绅豪族,都不希望英宗能够平安回来。”
“朕倒要看看,下西洋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些南方士族们,如此丧心病狂!”
“朕决定,即刻开海,再下西洋!”
“英宗皇帝当年没完成的事情,朕来完成!”
听到朱祐樘的话,周氏却露出惊恐的神色。
“不可!”
“其实事情都还可以商量,但下西洋乃是南方士族的大忌,决不能碰!”
“已经有两位皇帝死在下西洋上面了,哀家再给皇帝最后一个忠告!”
“你若还想平安执政,就千万别再提开海下西洋的事情!”
朱祐樘没有被周氏的话给吓到,而是微微眯起眼睛,满脸严肃地看向周氏的眼睛。
“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因为下西洋死了两个皇帝?”
“死的是哪两位皇帝?他们是怎么死的?!”
周氏摇了摇头,似乎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多讲:“太宗皇帝和宣宗皇帝,至于他们是怎么驾崩的,哀家……哀家也不知道。”
太宗皇帝,宣宗皇帝……朱棣和朱瞻基!
朱祐樘对朱瞻基被人害死这件事,一点都不感到惊讶。
朱瞻基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宣德九年十月还在北边巡边,活蹦乱跳地回来。
两个月后,宣德十年正月,就直接病入膏肓,龙驭上宾了。
死亡原因,宣宗实录上没有记载。
因为皇帝从活蹦乱跳到驾崩也就两个月,你让杨士奇编,他也编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干脆就空着不写。
但太宗皇帝朱棣,领兵作战数十年,还打了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靖难之役。
他牢牢掌控着军权,临死之前都还在军伍之中。
难道这位马上天子,也是被人害死的吗?
那这也太耸人听闻了吧?!
(https://www.uuubqg.cc/97788_97788015/2657873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