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之细水长流 > 22.酒不醉人人自醉

22.酒不醉人人自醉


酒不醉人人自醉

        李满囤今天特别开心,这是他人生最值得记念的时刻。

        李满囤今年三十五。按庄户人家的风俗,至今已做过三次席面的主角。

        第一次是周岁席,他那时太小,不记得了;第二次是婚席,他那时并不满意王氏的出身,只想着他娘若在,必不如此。当时李满囤心里苦,脸上却还要带出笑来––后来日子过得不顺,李满囤便越地不愿回想当初的洞房花烛夜;第三次,便是这次,上梁。

        这次的席面,与前两次完全不一样。这一次完全是李满囤一个人的舞台––他修的宅子,他办的席面,他请的人,而他们也只为他庆贺。他们不在似结婚那天一样诙谐得叫他,所有人那天都一样的称呼“新郎官”,他们第一次庄重的叫他的名字,跟他说:“满囤(/叔/兄弟)啊,恭喜你!”

        所有来恭喜的人,都端着酒碗。李满囤来者不拒,谁来都喝一口––这时候,高庄村还没有酒杯,装酒的,都是族人自带的粗瓷大碗。粗瓷大碗一碗能装半斤酒,且酒是稀罕物,庄户人家常烧肉都舍不得用,所以,高庄村人虽有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却没有“哥两好,一口焖”的劝酒风俗。

        其实,根本不用劝酒。一来,今儿客人多,一人陪喝一口,加起来量也不少;二来,李满囤少有机会喝酒,他的酒量,不仅天赋有限,而且也没经过后天培养;三来,李满囤确是高兴,高兴得有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味。如此,三管齐下,李满囤,毫无疑义地醉了。

        第一个现李满囤醉了的是红枣。李满囤的酒品很好,喝多了,也是笑,继续来者不拒的接受敬酒。

        醉酒百态,若非红枣在前世饭店见多了醉鬼,也未必能现李满囤这种“真醉”,明明喝醉了,偏还不知道自己醉,还继续和人喝的“醉酒”。

        红枣知道,跟喝醉的人没啥道理可讲。红枣倒了一碗开水,兑了两勺醋,端给李满囤,替了他的酒碗。

        坐在李满囤旁边的李贵林瞧见红枣动作,他叫住红枣:“红枣妹子,你把刚端给满囤叔的汤,也给我一碗。”

        李贵林今儿也喝多了。每一个来敬酒的族人看到他爹,族长,也都要借花献佛敬一杯。连带的,也会夸他几句。他能怎么办?只能陪喝了。

        近两个月来李氏族人因都买了山头,有足够的枸杞可摘,几乎家家都挣了二三十吊钱。

        有了钱,日子好了,族人们高兴,喝酒就爽快,爽快的结果就是喝多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李满囤的好酒品。宴席过半,这院子可就热闹了,有哭的,有笑的,有拍着胸脯吹牛的,也有瘫在地上打呼的。

        女人们见怪不怪,自招呼孩子收拾自家的碗筷––饭碗不会拿错,菜碗则是桌上随便拿一碗,连剩菜一起带走。然后方搀扶自家的男人回家。至于桌凳,明天来拿也是一样。

        如此,没一刻,族人就走差不多了。

        李满囤家席好,一碗红烧肉足足二斤肉,男桌还好,男人饭量大,女桌,特别是孩子多的桌席竟剩下不少。谁也不嫌肉多,所以,在看到男人喝多了后,竟是一个赛一个的走了––没有红烧肉,也有红烧鱼,腊肉啊,再不济也还有炒鸡蛋、炸豆腐,而最后一个,可就只一个空碗了,同心财余,那个碗,可是连碗底都让孩子给舔干净了。

        人走了,厨房里只留下帮忙的妇人。

        王氏将办席面多准备的红烧肉、红烧鱼、腊肉、豆腐丸子与她们分了,算是感谢了她们的帮忙。

        送走帮忙的族人,王氏关上大门。这宅院便就完全是李满囤一家人。

        有了新宅子,红枣再不肯跟她爹娘挤一个炕了。当晚,红枣便即就要一个人住东屋––堂屋西边的卧室她爹娘住。

        “不行,”王氏不同意:“你还小呢。”

        红枣:“不小了,我都六岁了。”

        前世,红枣可是三岁就自己一个屋了。

        眼见说不通,王氏决定吓唬红枣:“没有蚊帐,我看夜里蚊子,把你给抬走!”

        红枣拿出预先准备的艾叶,递给:“娘,你拿这个帮我熏。”

        王氏从未拗过红枣,这次也未例外––红枣如愿一人睡了东屋。

        艾熏过的屋子,有股艾味,窗户也不能开。但红枣毫不在意。

        爹,娘,红枣躺炕上望着屋顶,心说:机会我可是给你们了。有没有弟弟,可就要靠你们自己了。

        早起,李满囤刚打开大门,就有人来拿桌凳,然后66续续的,院子就空了。

        红枣拿扫帚扫了院子,把垃圾,主要是土,倒进粪缸,试图掩盖住粪缸里的那股鱼腥味。

        一个月都忙着建房,没有顾及庄稼,现在房建好了,李满囤便即就准备好好伺弄伺弄庄稼。

        吃过早饭,李满囤去了地里,王氏则带着红枣去自家山头摘枸杞。

        山头的果子一个月没摘,积了很多。王氏半个上午便即就摘了近二十斤。

        眼见日头已经升高,王氏虽还有心多摘一点,但又不愿误了男人的午饭,只能放下手边的钱,依依不舍的准备回家。

        果然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看着对面山头依旧采摘枸杞的郭氏,王氏心中憋闷––明明是自家想出来的生钱法子,结果反倒是自家赚的最少,只十三吊钱。

        昨儿王氏可听说了原先族里最穷的李富贵家这两月挣了足有□□十吊钱,是他们族挣最多的。

        说起李富贵,王氏知道,他家虽有五亩地,两亩水田,三亩旱田,但儿子却足有四个。所以这些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家四个儿子,都成年了,还一个没说上人家。

        族长知道他家孩子多,日子紧,这次特意的借了他家七吊钱,让他把家分了,然后又帮忙去里正那里讨情,买了四个只两三亩一个,当时还没人要的小山头,一个儿子给了一个。他儿子也争气,知自己的未来都在这枸杞上。便没日没夜地摘––自家地里摘完了,就结伴跑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摘。

        如今,有了这些钱,李富贵家的日子一下子就好了。他不止还了族长借他买宅地和山头的七吊钱,还给大儿子说定了人家,二儿子也在相看中了。据说,李高地和村里的高媒婆说了,他一个媳妇给六吊的彩礼钱。明年开春,就给儿子们盖房子结婚用。

        到家后,王氏先蒸了枸杞,然后等摊晒到前廊了,方才开始洗米做饭。

        饭点的时候,李满囤准时回来了。“地里还成,”李满囤告诉王氏:“这些天,爹都帮忙照看着呢。”

        闻言,王氏也放了心。毕竟是庄稼人––枸杞再挣钱,也只是锦上添花,粮食才是农家的根本。

        饭后,李满囤回房午休,王氏去厨房洗碗,红枣去了自己房间。

        王氏洗好碗,从厨房出来,脸上却砸到了雨水。

        王氏不信邪地抬起头,见头顶依旧艳阳高照。

        悄无声息地,又来一场日头雨!

        哎呦,想起晒得枸杞,王氏拔腿就跑。跑到前廊一瞧,便见她一上午的辛苦依旧稳稳地晒着日头,没一丝损失。

        这富贵人家,王氏爱惜地抚着前廊的柱子,可真会想啊,竟想出前廊这么好用的东西。

        红枣也对前廊表示满意。自从有了前廊,她可以放心大胆的开窗通风,不必担心南风雨打进窗户,淋湿土炕,夜里没地儿睡觉了。


  (https://www.uuubqg.cc/97421_97421786/3829524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