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这座城市很ROCK
“一个崭新的大舅子,刚才没少喝吧?”说着熙绪领着张晨光坐车去友好街,他红着脸微笑。因为喝了酒,所以他并未开车。
熙绪就在这一大片的苏联式工人宿舍群里长大。很自然的,她认为所有同龄人都在这样的地方长大,其实张晨光并不是。
她说:“你知道,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咱们老家有个未解之谜,那就是七点笛(此处为bi,音同鼻)儿。”
回味着无数个踏着七点笛去上学的早晨:“你说那七点鼻儿是哪来的?”
“以前只有大型工厂区域才有这种汽笛声,是一种蒸汽设施,用来提醒工人上下班的,有的地方早晚各一声,咱们这就一声,是在七点。”
“那声真大,我一直觉得它来自地球深处。后来我爸告诉我,那是几个厂一起拉响的,归大白楼统一管理。我现在都到七点就醒,七点没有学校可去没有工厂可去,多空虚得。”
“我觉得咱们老家的不解之谜是,结婚得开车在市府转盘转三圈。”张晨光笑着说,不过马上意识到熙绪说自己从来不参加婚礼,于是收住了笑容。
友好街,十几年前就变样了,后来她去过一次,这次再来,与那次又不相同了。
熙绪说:“原来这里有成片的苏联式样工人宿舍。1953年最早投入使用的65座就在这里。我家很厉害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喝牛奶吃面包。真的,除了楼下是别人家,一直没有装电话,面包牛奶归我弟,理想,基本全都实现了。”
“合着你就分配到了电灯是吗?”
“你知道从空中俯瞰,那些楼都是能拼出来字的,你猜是啥?”
“不知道。”
“友好呗!”张晨光居然不知道这个大秘密。
“这种红楼没暖气吧?”
“还真不会聊天儿。”
向一条小路上拐,熙绪眯郗着眼陷在回忆里:“我弟原来在这上小学,有一次我去接他下学前班,有一个小女孩不知在哪捡一个半拉的小皮球,把那里边装满了沙子,全扣我弟脖领里了。我这血一下子就涌脑袋上来了,非揪住她把沙子灌回去不解。那小孩哭了,一边哭一边跑,后来你猜怎么着了?”
“你把人家给打了?”
“不对,我在操场跑半个多小时也没逮住她,熙瑞后来都饿了。”
多少年过去了,这样一幕她居然记得:“我当时觉得跑步的时候,有些男生两手是伸直的。在两肋下转得跟小电扇似的,就能跑得特别快,我就那么跑的。所以一开始把那孩子都吓哭了。”
“后来呢?”
“后来她又笑了,她都不敢快跑,怕压圈儿。”
原来,高一六班的学妹,有着谐星一样的灵魂。
从友好街他们往西走,那里有荒废的“摩电”道。
“摩电”是壹市人对他们这个城市特有的有轨电车的一种略显夸张的称呼,那车,下有轨道上有辫子。
“摩电这个词是不是很rock?”
“什么是rock?”
“rock就是血往脑子上涌,就是腰里揣冲牌,谁玩跟谁来。”
“懂了。”
“新中国建设的唯一一条客运有轨电车。其他地方的都是日伪时期建的,摩电只能在非常富裕的城市运营,因为车很贵,运营成本更高。”
“小时候还画过摩电呢,拿着画夹子,在虹桥那边坐着画。”
“你在轨道上压过瓶盖儿和钉子么?”
“不敢,怕脱轨,”
“不会,你知道,摩电一过,压过的瓶盖和钉子是热乎的么?”
这次换熙绪被逗笑了。
“压过的钉子可以当裁纸刀用。”
“你真的那么缺裁纸刀吗?”
此时已走到曾经极其繁华的小东门一带,她在这里读的小学。
不知为何,熙绪和熙瑞明明两姐弟,却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校,均不重合,熙绪管这叫浪漫。
他们站在小学的大门外向内张看。
“以我的校园为例,说说你班的分担区在哪吧?”
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些重要词汇竟昏死在了记忆里,比方“分担区”。
张晨光比熙绪年长两岁,那些词汇昏死过去更久了一些,此时有人共鸣,百感交集。
“小时候,我以为雪停为令是个成语呢。”
“是呀,哪个东北人能忘了扫雪打雪仗这些东西。”
“有一回我把铁锹扔大公共底下去了,希望逃避扫雪,你猜结果。”
“永远猜不对你的下句,把大公共别倒了?”
“那铁锹质量太好了,眼都没眨么一下。等啥时有空我还要回来,录一大段小学校园里扫雪的白噪声。”
熙绪接着说:“我们学校特别好,夏天温度只要超过三十度就允许带水桶上学,一边上课一边投毛巾,擦脸擦胳膊,你随意。”
“我们学校更好,我们学校有电扇。”
“我提过的吴娜她家就在这里,如果遇见她,你一定要替我说点什么。我真的不晓得该怎么解释我们是如何失去联系的。”
“我得替你说点什么?小熊猫是你吗?”
“原来是失去联系,经你这么一挽救,变虽远必诛了。”
路上,熙绪问他这几天都在哪“下它”(下榻)了。张晨光一直住在叔叔家,这座城市虽然不大,越来越安静,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确实又热又辣。喊老铁时候,是真心的。
(https://www.uuubqg.cc/96180_96180394/4095589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