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睡梦中三岁即位 四亿人皇上最苦
1875年1月,实际年龄只有3岁半的载湉被从睡梦中叫醒,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已经被命运之神点中,成了大清帝国的九五至尊!
载湉起初拼命哭喊,后来在从醇亲王府进入紫禁城的路上,他哭得累了,给晃悠得睡着了。
当他被接入养心殿后,人们揭开轿帘才发现,3岁半的小载湉在马车中犹酣睡矣。
离开亲生父母、搬入陌生的紫禁城后,由于环绕在身边的,都是一些面容呆板的老太监,加上慈禧对还只是孩子的光绪动辄厉声训斥和“罚令长跪”,这就使得光绪逐渐形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
由于长期被训斥和罚跪,光绪明显缺乏自信,并患上了口吃的毛病。
曾经作为光绪皇帝英语老师的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回忆说:光绪帝一来到太后跟前,就极其严肃地站着不动,害怕得就象快死了一样,有时就象个傻子似的。
慈禧粗暴地禁止光绪跟亲生父母有任何联系,并嘱咐那一班服侍他的人,像灌输什么军事知识一样的天天跟他说,使他明白了自己已经不是醇亲王福晋的儿子了,他应该永远承认太后(慈禧)是他的母亲,除这个母亲外,便没有旁的母亲了。
对于这位从小就被迫养在深宫、永远失去父母关爱的光绪帝,看着光绪帝长大的老太监寇连材后来回忆说:
“中国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进宫后的孩童时代到成人后,光绪帝竟然长期处于吃不饱、吃不好的营养不良状态。
据《戊戌变法资料》记载,由于光绪帝每日的饭菜都是要提前几个小时做好,等到吃饭时,饭菜早已干冷变味,还是孩子的光绪想要叫人做个热菜,太监们就回答说必须要西后(慈禧)批准才行,不通情理的慈禧对此经常训斥光绪帝,说他有这么多菜吃,竟然还要加菜。
于是,经常吃不饱的小皇帝光绪,只能经常偷偷跑到太监房间去找吃的。
老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回忆录》中写道,光绪帝“十岁上下,每至太监房中,先翻吃食,拿起就跑。及至太监追上,跪地哀求,小皇帝之馍馍,已入肚一半矣。小皇帝如此饥饿,实为祖法的约束,真令人无法。”
即使是在成年后,光绪也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曾在紫禁城担任护卫的苏勋丞就在《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中回忆道:
“光绪····那时约30多岁,中等身材,瘦长脸,面色苍白,体质羸弱。
我们从未见他笑过。
说实在的,他过的是囚犯生活,怎么能乐起来呀!
慈禧每日三宴,每宴108样菜,光绪却没有这个排场。
慈禧每餐拣自己不喜欢吃的三四样菜,命人给光绪送去,以示慈爱。
有时,三四样菜要分三四次‘赏’,每送一次,光绪都得起立叩头谢恩,连一顿安生饭也吃不成。
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可以就着慈禧的桌子吃。
我们那时都私下猜疑,光绪瘦弱,多半是差了点饭食。”
对于自己的伙食,光绪也曾经提出想增添自己喜欢的饭菜,但就是这种细微的要求,慈禧也经常蛮横地加以拒绝。
后来光绪便不再提起,所以终光绪一生,“吃不饱、吃不好”,竟然成了这位囚徒皇帝的真实写照。
由于缺乏母爱,日常生活也没有人关怀照料,这就使得作为儿皇帝的光绪长期处于忧郁状态。
在此情况下,作为光绪皇帝老师、咸丰朝状元出身的翁同龢(1830-1904),就成了光绪身边最为亲近的人。
由于老太监们经常仗着慈禧的威权欺负小皇帝,加上光绪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这就使得光绪经常出现血糖太低、体力不支。
对此翁同龢总是出面与刁蛮的太监们反复理论,为光绪帝撑腰,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绪逐渐养成了对翁同龢形如父亲般的依恋。
光绪三年七月(1877年8月),翁同龢请假回乡处理家事,当两个月后翁同龢回到宫中时,6岁的小皇帝光绪流着眼泪,拉着47岁的老师翁同龢的手说:
“师傅,我思念你好久好久了啊!”
在状元帝师翁同龢的指导下,性格自卑内向的光绪帝开始勤学苦练,以至于连慈禧都感慨地说:“皇帝实在好学,坐、立、卧都在背诵诗书啊。”
在鸦片战争后满清严峻的社会形势中,在儒家经典的教育下,日渐成长的光绪开始思考,他说:“做为一个皇帝,必须要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个百姓饥饿,就象是我自己饥饿;一个百姓受寒,就象是我自己受寒一样。”
光绪皇帝继承皇位后,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岁,就要到上书房读书,他自然也不例外。
因为光绪年龄太小,母亲又在醇亲王府不能见面,只好由他父亲醇亲王奕到宫里帮助照顾。
醇亲王奕譞是一位知进退、明荣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与为人的人。
醇亲王担心儿子,也担心自己家人,特意做了以下四件事:
1、上《豫杜妄论》的密奏,要求儿子虽然是皇帝,但自己不是太上皇。
2、请求免去自己一切职务,而这时醇亲王奕譞的官职主要有: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管善捕营事、步军统领、弘德殿行走等。
3、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住的正房名为“谦思堂”;书斋名为“退省斋”;几案上摆放“欹(qi)器”,欹器是一种“巧器”。
初六日,就是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绪皇帝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往皇宫,进了午门,到养心殿。他向两宫皇太后请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灵前祭奠后,便“剪发成服”,入继大统,做了皇帝。
初七日,光绪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皇太后为“东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皇太后为“西太后”。
光绪住在养心殿。
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两宫皇太后懿旨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并告祭天、地、庙、社。
光绪皇帝继位后,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画像)行礼,又到钟粹宫向慈安皇太后行礼,再到长春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复到储秀宫向嘉顺皇后(同治皇后)行礼。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
同样的教育制度下,光绪皇帝被培养成了一个乖孩子。
光绪皇帝的“帝师仙班”。他在毓庆宫学习,就把他的师傅们称为“毓庆宫帝师仙班”吧。
师傅:翁同龢、夏同善、孙家鼐、孙家骧、孙诒经
谙达:伯彦诺谟祜、景寿、松溎、松寿
亲王照料:奕劻、奕譞、奕
翁同龢又出现在了光绪的仙班中了,两位太后对他的感觉很好,动不动就请教他问题,翁师傅讲解起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于是把光绪皇帝的教育大权就交给了翁同龢。
翁同龢对光绪很上心,认真备考,好好讲解,成为了他的良师益友,亦师亦父。
其实总体来说,光绪的帝师仙班阵容要比同治逊色一些,除了翁同龢外,其他几人算不上大儒,也算不上学术权威。
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并没有那么死板,反而会根据光绪皇帝的特点进行一些调整。
比如孙家骧这个人就很灵泛,他经常给光绪讲些小故事,把那些师道尊严、治国御臣的道理都融合在故事里,小皇帝听着起劲,也爱学习。
孙家骧老家是宁波的,是中国最先开风气的地区之一,思想也就很开通,经常给皇帝讲洋人的事。
一次,孙家骧说洋人吃饭都不用筷子的,小皇帝好奇说:“是吗?那他们用什么呢?”
孙家骧说:“用手抓着吃啊。”
估计他可能说的是印度人吧。
光绪就很好奇,在用膳的时候也用手抓着吃。
慈禧太后说:“干嘛用手不用筷子?”
小皇帝奶声奶气道:“孙师傅说的”。
这把孙家骧吓得脸都白了,根本不敢回话。
尽管师徒的关系总体相处良好,但是也有闹脾气的时候。
比如有一次,这些老师傅发明了一个“内省录”,其实就是一本课堂日志,记录皇帝在书房的表现,方便给太后查看。
说白了,这就是学校老师告家长的阴招。
你说我有啥犯错的,你当面告诉我纠正我不就行了吗?干嘛要告家长呢。
我又是抱来的孩子,两位太后知道了,还了得。
光绪皇帝对此非常反感,大闹书房,对着师傅破口大骂,还把杯盘茶具扔了一地,坚持说如果有内省录,就不在书房学习。
哇,这个行为可了不得,是学生对专制教育的一次反抗。
本来书房没有这个内省录制度,现在师傅说有就有了,于是学生皇帝反抗。
比较幸运的是,这届“帝师仙班”没有上届硬,要是李鸿藻、倭仁在,非得杠到底,维护师道尊严不可。
但是翁同龢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把内省录给撤了,还集体给光绪道歉,请他回来上课。
为了缓和关系,孙家鼐还送给皇帝了一个指南针玩。
所以说,这届师傅为了让皇帝好好学习,有兴趣地学习,没有采用上届的“严”,强压式教学,而是动不少脑筋在一定程度上去迎合学生。
再加上光绪皇帝也爱学习,所以他的教育效果还是不错的。
光绪皇帝爱读书学习远胜于同治皇帝,连慈禧都说他“实在是爱读书”。
随着光绪渐渐长大,他不仅读过去的故事,还读了很多关于西方的书籍,甚至自己也学起了英语。
从现在看,虽然光绪爱学习,个人修养较高,但不能说他的帝王教育就是成功的。
他和同治皇帝所受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教育方法相差也不多,只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行为。
同治“典学无成”,一亲政就干了很多荒唐事;但是光绪虽然爱学习,品行端正,但是在治国理政上也并没有做得很好。
时代在变,可是教育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那么如今我们的教育又能说比当时同治和光绪所受的教育好多少呢?
(https://www.uuubqg.cc/95706_95706065/4273165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