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454章 取士

第454章 取士


第454章  取士

        高澄整顿江南经济的同时,宇文泰在蜀地亦有收获。

        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开拓,采用分化、安抚、挑唆内斗等多种手段,蜀地的西魏政权终于收服云贵高原上的爨人。

        所谓爨人,即后世彝族人,诸葛武侯征南蛮时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爨人因此壮大。

        西魏在云贵高原设置南宁州,正式纳入其版图,与陈霸先毗邻。

        双方面对高齐的军事威胁,联系越发紧密,甚至达到了双方边界不驻军设防的地步。

        彼此都明白,若不联手,下场只有被执送洛阳,而这是陈霸先与宇文泰都不愿见到的。

        不过此时高澄并未有南征的打算,他需要时间消化江东、江州、荆南三地。

        高澄虽然留用了江南大部分官员,但随后而来的打击贪腐,也让许多人落马,更多的萧梁旧臣见状,纷纷选择归乡养老。

        北齐大量储备官员被派往江南任职,高澄不得不再次下诏,将于昭德七年三月再开恩科选士,已经纳入北齐体系的江南地区也在科举范畴之中。

        江南并非没有科举的底子,梁武帝萧衍就曾开设五经科考试,为寒门子弟开辟上升通道,只不过碍于萧衍对士族的优待,九品中正制依然是主要的取士渠道。

        如今高澄吞并江南,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个时空,没有侯景屠戮士族,却也有吴明彻与柳仲礼代劳,其中区别是吴明彻与柳仲礼仅仅将矛头对准士族,而与百姓无犯。

        但也都将士族杀得胆寒。

        杀狠了,杀怕了,科举制在江南的推行自然也没了阻碍。

        过往君主迁就士族,是因为需要他们参与统治,但江南士族也清楚,他们没有资格与高澄讨价还价,北方大兴文教十余年,且不说寒门之中多有人才,北方士族更不介意将南方同类排斥在统治阶级以外。

        毕竟朝廷的官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占一个少一个。

        高澄清楚,化解南北隔阂是与处理胡汉矛盾同等重要的事情。

        秦朝二世而亡,不仅在于其暴政以及军国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并未塑造其余六国遗命的国家认同感。

        说到底,就是没把六国之人当自己人看待,这样的错误高澄可不会犯。

        当然,在给江南学子提供一展所学的机会同时,也必须维护北方士族的利益,不能寒了旧人的心。

        高澄甚至已经内定好了下一届恩科京试中,各地录取考生的数量,大致按照纳入高氏统治的早晚排列。

        哪怕高澄在北方努力推广教育,文教方面仍然落后于江南。

        科举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真要按照学识公平录取,使南方进士多于北方,至少在建国之初是要出大乱子的。

        明朝以南并北,但一榜51人尽是南人,引发北方学子不满,就连朱元璋都不得不处置考官,再另开一榜,全部录取北人,这便是南北两榜。

        北齐以北并南,在初期便让南方学子占据进士榜的大多数,必然引发北方民众的不满,动摇统治根基,在这种危险下,科举的绝对公平无足轻重。

        真正无分地域,以才学取人,必须要等到化解了南北隔阂以后,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做到,毕竟自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对峙二百四十多年,互相以北伧南貉羞辱,隔阂不是这么容易能够化解。

        如今北方士民对于南方百姓,自视高人一等的心理至少要一两代人才有可能消失。

        与此同时,高澄也鼓励开府的五位皇子,包括高孝琮在内,征辟南方士人入幕。

        莫要真以为高澄一天到晚都泡在瑶光寺,虽说高澄玩得比许多昏君更荒唐,但能够合理分配工作与娱乐时间,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至少小高王不会为了女色而怠政。

        就在北齐的统治在江南有序开展的时候,江东传来消息,韦粲投江殉国。

        萧纲得知后,悲戚不已,新入宫的萧夫人也向高澄请求,为韦粲嘉奖,以壮其节,为后世榜样。

        却被高澄断然拒绝,若是嘉奖韦粲殉国,又让吴明彻、柳仲礼等人如何自处。

        钦佩其气节是一回事,但作为统治者,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高澄绝不会在南北融合的大趋势里,去鼓励人背道而驰。

        洛阳市集,一家酒肆之中,独臂老汉正同人炫耀自己的断臂,与博得进士出身的儿子。

        王阿井自从断了一条胳膊,与乡人回河北吹嘘一波,证明其勇后,便回了洛阳养老。

        对于因战致残的军士,高澄除了抚恤之外,也会安排轻松的活计,比如各坊市的门正,大多都是由残疾将士出任。

        王阿井原本也可向官府申报,但其子王公允中进士后,便将机会留给了别人,早早过上了养老的生活,白天在酒肆里与人吹嘘,回到家便含饴弄孙,日子过得舒畅极了。

        一名奴仆跑进酒肆朝王阿井喊道:

        “家主,郎君接到调任,要往吴兴任县令,让我赶紧唤你回去。”

        王阿井起身朝酒肆里的熟人们笑着打了一声招呼便匆匆离开。

        他一走,酒肆里便响起了议论。

        “这王老儿真是好运气,养了个进士儿子。”

        “可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丘八,居然也成了体面人物。”

        “还不是承了陛下之恩,要是早些年,他那儿子别说中进士,连读书都没机会,一辈子都跟他一般,只是个丘八命。”

        好好的酒肆,酸味格外的浓。

        王阿井最终还是没有跟着儿子往江南,送走了王公允一家三口,他带着妻子回去了河北邺城。

        当年被征入水师,王阿井一家被迁来京畿。

        在高澄征淮南时伤残退伍后,又因为王公允在此成亲,便留住下来,但他自觉根子还是在河北,在邺城,人老了就讲究一个落叶归根。

        王阿井夫妇回到邺城,自是衣锦还乡,惹得旧人们好不羡慕,无数人悔恨当年也该学着他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说不定如今风光的就是自己。

        少了1000,瞌睡太重先睡了,这一章主要是给王阿井做个交待。


  (https://www.uuubqg.cc/93910_93910628/11406506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