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极品婆婆手册 > 第 172 章

第 172 章


夏菊花听到常春芽跟自己开玩笑,  上前轻轻给她一下子:“你当了厂长,就敢跟我没大没小的了?”

    常春芽假装吓得缩了下脖子,笑着求饶:“大队长,  你这话可别当着我爹的面说这话,要不他得把我打死。”听的人都笑开了,  纷纷说常春芽说得没错,  现在常会计已经跟平安庄的赵仙枝一样,  不能听人说夏菊花一个不字了。

    大家说笑了一会儿,  常春芽想起件事儿来:“大队长,办公桌上有你一封信。我看不是加急的,就没给你送到大队部去。”

    夏菊花虽然对外交往不少,  一般都是打电话,  很少有人写信给她。听说有信来,  一下子想到了远在西北的刘志亮,心里不由有些纳闷——离过年还有一个来月呢,这孩子这回的信咋来得这么早。

    边想边回到自己与常春芽共用的厂长办公室,  属于她的那张办公桌上,静静躺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这样的信封每年都会出现三五次,正是远在西北当兵的刘志亮,每次给夏菊花装信用的样式。

    以往刘志亮的信里,  会讲述一下他在部队的表现情况,  也会顺便问一下家里的事。据夏菊花所知,刘志亮每个月会寄六块钱给孙桂芝,却很少给他们写信,所以总是向她打听家里的情况。

    要是刘志亮是夏菊花的儿子,在收到头一次钱之后,就会写信让刘志亮不必再往家里寄钱——义务兵一个月只有八块钱津贴,  寄回来六块的话,刘志亮手里只剩下两块钱了,将将够买一点卫生用品的。

    可刘志亮是孙桂芝与刘四壮的儿子,这两人咋行事夏菊花一点也不想过问,只在写给刘志亮的回信中,告诉他平安庄日子越来越好,大家的分红越来越多,刘四壮一家的分红,如果不胡花乱造的话,应该够他们生活,嘱咐他不用总惦记家里。

    她的回信并没有阻挡刘志亮往家寄钱的行为。刘志亮会在下一封信里,为平安庄的发展高兴,却只字不提自己在部队一块肥皂用三个月、一只牙刷用了快一年。

    可刘志/军给家里写信却会提到,因为安宝玲不止不让刘志/军往家里寄钱,逢年过节的还要给儿子寄点东西,刘志/军便拿刘志亮举例子,以证明自己津贴全留,足够每月的开销,不让他娘再给他寄东西。

    刘志亮不知道自己被刘志/军“出卖”了,下封信里还向夏菊花诉说的,是自己要努力训练,争取早日进入战斗班,而不是满足于给首长做通信员。

    歹笋生好竹这句话,被刘志亮演绎的淋漓尽致。夏菊花拿起信封,看着上面熟悉的义务邮寄专用章,轻轻摇了下头:幸亏义务兵寄信免费,否则她都不好意思多给刘志亮回信,免得邮票钱都得增加孩子的负担。

    抽出信纸,夏菊花发现刘志亮的字比上次又漂亮了不少,整齐流畅的行书,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写出来的。

    所以有志者事竟成这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正在为刘志亮进步骄傲的夏菊花,看清他信的内容,猛地跌坐在椅子上,双手微微颤抖着,要用些力气才能捏住信纸。

    信里的内容看起来与以前没有啥不一样,可刘志亮述事的口气与以往的轻松相比,多了一丝沉重,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一种交待什么的意味。

    他在信里先是郑重的为孙桂芝与孙氏曾对夏菊花造成的伤害,再次诚恳表示歉意,又为夏菊花这两年对刘红娟的正面引导表示感谢。他请夏菊花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防止孙桂芝因为贪图生产队的分红,不许刘红娟继续念,导致刘红娟缀学。

    他还请夏菊花在不伤害自己感情的情况下,劝说一下二大爷与三大爷,请他们多负担一下孙氏的生活,因为知道自己的爹娘,怕是不会给孙氏养老。

    “……到了部队之后,我才更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大娘,你不知道我与志/军哥心里多感激你。可能这份感激,永远没有在你面前说出的一天,但请你相信,我对你的感激一点也不比对我爹娘少,不,是比我爹娘还多。大娘,我多希望自己能有回报你的机会。”

    如果夏菊花不知道一个多月后,西南边陲与白眼狼国的那场战争,她会为刘志亮的懂事高兴,还会有些小小的自豪——平安庄走出去的二十一名新兵,人人认字,在他们那一届新兵里表现的都很突出。

    二十一名平安庄兵,没有一个服完三年义务兵役就回平安庄。他们训练刻苦,思想过硬,被留在部队继续训练,很有可能当选志愿兵,这一切可以说是由她促成的。

    可是她知道那场战争,就看明白了刘志亮“可能这份感激,永远没有在你面前说出的一天”后面的真正含义,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

    上辈子听得自己都会哼唱的一句歌词,不其然浮现在夏菊花的脑海:也许我告别,再不会回来……

    不,这连告别都不是,这分明是有意识的交待……遗言。

    到今年过年将将满十八岁的刘志亮,是怀着啥样的心情写下这封信的,夏菊花几乎不敢想象。她一把抓起电话,迫切的想打给林宏亮,她要向他问个明白:刘志亮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是不是他们所在的部队,要拉上去,才让孩子写回这样一封信?

    战争是从西南爆发的,刘志亮他们当兵的地方是在西北!

    很快,夏菊花连号码都没拔,便无力的放下电话。这个电话她不能打。不止不能打电话,还得装成看不懂信里的意思,小心给刘志亮回信,免得刘志亮会因为她一个寻根问底的电话,担上泄密的罪名。

    “大队长,你这是咋啦?”常春芽进门的时候,正看到夏菊花脸色不好的放下电话的情景,眼角还有可疑的湿意,以为她是接了啥不好的电话,忙小心问了一句。

    夏菊花擦了擦眼角,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没啥事。这不是志亮那小子写信回来,说是今年也不能回家过年。我想给他们部队领导打个电话求情,又怕影响他进步,还是算了吧。”

    因为刘志亮不能回家过年就急得流泪?常春芽心里有些不信,毕竟刘四壮一家子与夏菊花的关系,在平安庄并不是啥秘密。哪怕刘志亮离开前与夏菊花消除了芥蒂,却不能抹杀他只是夏菊花的侄子,而不是亲儿子的事实。

    常春芽相信,哪怕刘志全或是刘志双中的一个,写信说他们不能回家过年,也不会让夏菊花掉眼泪。

    不过她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不会对夏菊花如此明显敷衍的答案刨根问底,顺势说起方便面厂遇到的问题:“部队的订单增加了不少,咱们的白面和油的库存都不大够。我前天给林同志打电话,他说得过两天才能运过来,你看咱们是不是停掉一条生产线,给工人们轮班放两天假?”

    夏菊花沉吟了一下问:“厂里帐上还有多少钱?你打电话问问供销社林书记,要是他能帮着协调一下的话,咱们自己先采购一点,能接上部队运输间隔的这几天用量就行。”

    常春芽想了想说:“咱们要是直接采购的话,价格恐怕跟部队协调的有差额,到时候这帐部队不认咋办。”以往的用料,除了调料外,都是部队直接协调来的,并不用方便面厂自己掏钱。

    “没事。”夏菊花有自己的打算:“生产线不能停,出现差额的话,我跟林同志说明一下就行。”只要票据真实合规,夏菊花觉得合作了这么些年,这点信任,大家还是有的。

    对于夏菊花如此执着于生产,常春芽没再提反对意见。在夏菊花走后,她把两条生产线的组长叫到办公室,向他们强调了一下生产纪律与生产安全,务必做到不让夏菊花为库存以外的事操心。

    夏菊花不知道自己离开方便面厂后,常春芽的善后工作,她已经来到了编织厂。没错,就在去年春天,编织组终于也挂了牌子,正式更名为平安庄编织厂,仍然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年底向生产队交纳利润用于分红。

    更名之后,订单仍然源源不断,只不过苇席已经编得很少,重点放在了装饰品、日用品与新开发的草帽上,经常让女工们加班加点才能完成。

    进了厂之后,夏菊花没有去办公室,而是直接去了安宝玲任组长的三组。她站在新换的玻璃窗外,观察着一边编东西,一边与旁边人说笑的安宝玲,觉得她的神情十分正常,还带着一股说不出的高兴劲。

    “队长,你来检查工作了,咋不进去呢。是不是怕这些人想让你露一手,你自己好长时间不编手生了,不好意思?”赵仙枝听说夏菊花来了,找了过来,发现夏菊花站在窗外看了半天不进屋,便上前打趣她。

    夏菊花听了一笑:“可不是,以前还能编两下,现在你们能人越来越多,想的花样也越来越复杂,我可不敢进去露怯,在外头看看就行。”

    赵仙枝可不爱听这话:“你那手艺,别说现在,就是再有个十年八年不编,拿起来也比别人强出一条街去。走吧,进去吧。宝玲今天刚接到志/军的信,正高兴着呢,咱们让她晚上给咱们做点好吃的。”说着拉着夏菊花就进了屋。

    大家见她们两个一起进来,都十分高兴,很是喧嚷了一会儿,才接着工作。安宝玲这个组长是没有定量的,只是她一向好强,每天跟着组员一起编个不休。

    现在夏菊花来了,也就不争这一时的进度,跟赵仙枝一起,拉着夏菊花到不影响别人干活的角落里,说起悄悄话:“嫂子,你说志/军这熊孩子,说懂事一下子就懂事儿了。这回写信还知道让我别老跟三壮拌嘴,又让我看着志国好好念书,说是咋也得让他考学,哪怕上个中专也行。”

    夏菊花的眼泪好悬没掉下来,低着头平复了一下心情才说:“孩子懂事了你还不高兴。不过那小子咋知道你跟三壮拌嘴的,这些年我觉得三壮够听话的了。”

    “说的就是呢。”赵仙枝没觉得夏菊花说话一直不抬头有啥反常,跟着打趣安宝玲:“三壮自从搬了家之后,天天不是喂鸡就是扫院子,家里的活都成他的了,比我们家李常旺眼里有活多了。”

    安宝玲被她们打趣的有些不好意思:“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好,你是没见他犟起来……”

    夏菊花慢慢走出编织厂,又到平安庄另外三户军属家转了一圈,发现这三家的孩子并没有写信回来。她心里有了猜测,那就是西北的部队,并没有下达参战的通知,而是刘志亮这个领导的通信员,在领导那里得到了一点消息,只告诉了刘志/军,兄弟两个才一起写信回家。

    别人不知道消息,夏菊花却更加清晰的明白,战争的脚步逼近了。想着二十一名平安庄的孩子,很可能直面白眼狼国,她的心就揪成了一团。

    夏菊花觉得,不论孩子们知不知道消息,都应该把家里人对他们的思念表达出来,让他们在上战场之前,得到家人更多的关心,也是让他们心里多一份牵挂。

    不是要分孩子们的心,而是人有了牵挂,就会有更强的求生欲,哪怕负了伤挂了彩,孩子们也会为了家人的关心和挂念,撑住了,活着回到家乡。

    只要他们能回到平安庄,夏菊花就有办法让他们拥有正常的、甚至超过别人的生活。

    不动声色的,夏菊花一家一家走访了二十户军属,对他们灌输着孩子们离家远不容易,快过年了大队要给孩子们表达一份心意,军属们要是也想表达心意的话,可以跟大队的一起寄到部队。

    自从孩子们当兵走后,平安庄大队每到年前,都会给他们邮寄酸辣粉,已经成了习惯。所以军属们并没觉得夏菊花的走访太过突兀,反而问她自己家给孩子们寄啥好。

    夏菊花早想好了,对每家说得都一样:“孩子们天天训练,胶鞋多不透气呀,我觉得你们给他邮啥,都不如多给做几双鞋垫。”

    “那东西又实用又好带,孩子们垫到脚底下,是不是跟踩在咱们平安庄的土路上一样?部队啥衣裳都发,还就是这鞋垫不发,寄点部队不发的,不比寄啥都强。”

    尽管大家都跟夏菊花开玩笑,说平安庄大队不管哪个生产队,都已经找不到土路了,可是大部分人家还是采纳了夏菊花的建议,决定多给部队的孩子们做几双鞋垫邮去。

    别人家都走到了,夏菊花最后来到了刘家老院。

    与前几年相比,刘家老院更破旧了,还因为刘二壮、刘三壮相继搬走,人气差了一大截,整个院子从外头一点声音都听不到,给人的感觉暮气沉沉的。

    推开门进院,里头倒是挺热闹,柴火梗、水桶、铁锹和锄头,东一个西一个扔得到处都是,还有随处可见的鸡粪,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

    “谁来了,咋连门都不叫呢?”孙氏边问着,边从正房出来,见站在院门口的夏菊花,愣了。

    她在村里见到夏菊花的时候都不多,见到了也有意避开,两个人除了那年她在生产队猪圈时见的一面,好几年没正面碰到了。

    此时竟有些相对无言。

    孙氏是知道夏菊花无事不登三宝殿,夏菊花则是惊讶于孙氏苍老的速度:与上辈子相比,六十多岁的孙氏,腰已经完全弯了下去,头发全白了,眼神也浑浊不清,一说话显出掉得不剩下几个的牙,说她八十夏菊花都信。

    两人都站在原地没说话,东厢房走出了同样听到动静的孙桂芝。见来人是夏菊花,她的眼神瑟缩了一下,小声而忐忑的问:“你来干啥?”

    她没法不忐忑,夏菊花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恐怕一辈子也消除不了。现在她早没了与夏菊花做对的心思,与孙氏一样,觉得离夏菊花越远越平安。

    夏菊花心里说不清是啥滋味,干脆不想,直接说:“过几天大队又要给当兵的孩子们寄东西了,你们有啥要给志亮寄的,可以跟着一起寄去。”

    孙桂芝转身就要回屋,嘴里小声嘀咕着:“家里要啥没啥,哪有东西寄给他。他一天天在部队有吃有喝,还以有衣裳穿,用不着家里的东西。”

    这是亲娘能说出的话吗?夏菊花想上去抽她——她走了二十家,哪家当娘的提起当兵的儿子,不是眼泪转眼圈,恨不得马上把鞋垫塞到夏菊花手里,觉得早一天让儿子用上,自己当娘的心能早一天有所安放。

    没想到孙桂芝竟连问都不问问别人家寄啥,就不怕别人都收到家里的东西,刘志亮自己没有心里难过吗?!

    孙氏看着孙桂芝,气哼哼的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哪怕你寄块布头去,也是家里的东西。志亮一个月八块钱津贴,邮回家就是六块,还换不回你块布头?”

    夏菊花看向孙氏的目光更复杂了,她想不到竟然能从孙氏嘴里说出这番话来——这老太太在她的印象里,一向都是只顾自己的人。

    孙桂芝那头也哼哼:“你说得好听,咋不见你给他做点啥邮去呢?我天天下工回来还得做饭,哪儿有闲工夫给他做东西。”

    孙氏看起来老迈,对上孙桂芝,嘴头子跟原来一样利索:“你还好意思说下工做饭,你那工是咋上的自己心里没数?别人一年分红钱拿四五百,你们两口子加起来都拿不到,现在倒把上工挂嘴边上了。再说你做饭是给我做的吗,那是你们两口子吃的,我跟红娟吃的是我做的!”

    她这番话里的信息量有点大,夏菊花要反应一会儿才理清楚,敢情孙氏与刘四壮两口子现在不在一处吃饭,大有水火不相容的意思。

    刚理清楚,孙桂芝那头还上嘴了:“我们两口子为啥分红少,还不是你和红娟两个把口粮工分,都扣到我们头上了?”

    “放屁,红娟的口粮那是志亮里补贴扣的,我吃的是你二哥、三哥一人一年一百斤麦子还有大队一年给的五十斤,啥时候用你们两背口粮工分了?”孙氏不知出于啥目的,把跟孙桂芝之间的帐当着夏菊花的面,算得清清楚楚。

    夏菊花听见了也只当没听到,见孙桂芝指望不上,对孙氏说:“我各家都走到了,人家都说要给孩子们做些鞋垫邮去。今天来你家就是问问,你们要是给志亮做呢,三天后送到大队部。”说完,转身出了院门,头也不回的往自己家走。

    她想好了,不管孙氏或孙桂芝是不是给刘志亮做,她都要给孩子做几双邮去——那两人送来更好,不送来也不至于让志亮收到邮包之后失望。

    三天的时间,夏菊花基本走到哪儿,手里都拿着布袼褙,有空就缝两针,总算做出十双鞋垫来。

    打包的那一天,有孩子当兵的军属来了一大帮,家家都是一个小包袱。夏菊花挨个看了一遍,发现大家除了说好的鞋垫,有加了手工背心的,有加了布鞋的,甚至还有加了粗布短裤的。她都叫陈秋生一一标明是谁家的,该由谁收着。

    孙氏是自己来的,一言不发的把手里的包袱递给了陈秋生,转身就离开大队部,仍然没跟夏菊花说一句话。

    陈秋生还是跟对待别人家一样,打开包袱看了一下,里头是六双鞋垫,还有一件粗布背心和一条短裤,不由向夏菊花说:“志亮那两年带着他奶和红娟过日子,看来他们两个比刘四壮两口子有心。”

    夏菊花听说也看了里头的东西一眼,看出背心应该不是孙氏做的——上头的针脚长一针短一针,一看就是初学者的手笔。

    “红娟现在学得咋样了?”夏菊花那天没见到刘红娟,便问了一句。


  (https://www.uuubqg.cc/93464_93464231/4620068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