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秋收
第七十九章秋收
八月底的禹城,秋风徐徐,麦香随着秋风飘满了整个大地,金灿灿的麦穗在秋风中荡漾着,禹城的各农堡开始收割了,乡民们汗如雨下的脸庞,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刘峰此时的心情也是极好的。
黄沙湖边,那六部大水车仍是不停地转动着,刘峰在武安城呆了几日,在把炼厂的事情理顺后,便迅速的返回禹城,秋收这样的大事,他还是非常重视的,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日,一大早,他便与禹城司田刘延栋等人来到了黄沙湖边的农田处。
充足的水源灌溉,再加以先进的大农庄的生产方式,给予刘峰的回报是丰足的,十五万亩的农田,全部丰收在即,司田处管事的老农,前麦浪滚滚,捧着沉甸甸地麦穗,忍不住的嚎啕大哭,或许这是他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丰收,按他的估算,平均亩产能达到三石粮,约三百多斤。
这样的粮食产量在禹城这个贫瘠的地方,确实还从未有过,这也是老农为何如此激动的原因,在这个时代,北方一地,最好的良田,风调雨顺时,也不过是亩产两石半多,倘若像今年这般,磁州潞州保州等地遭遇春旱,好一点的良田,预计可产粮一石多,余者颗粒无收抑或亩产几斗。
禹城能有如此大的产量,离不开刘峰的大量投资,水车灌井农具耕牛良种,再加上有司田处的老农统一指导种田,才导致了禹城一地亩产量的爆棚。
按照亩产三石估算,丰收的禹城今年可得粮四十多万石,按耕种前所定下的,每处税收为两成,约可收粮八万石。磁州现有军士民壮共一万五千余,可用粮约六万石,刘峰一时到也无需再为粮食发愁了。
比刘峰还要欣喜的那便是农堡中的乡民了,除去刘峰税收的两成粮,余下的八成粮也要比他们往年的亩产要多,这便意味着,他们能得到更多的粮食,而按照司田处给各农堡的奖惩规定中,他们或许还有额外的奖励,辛苦半年的劳作,终于换来了丰厚的成果,怎能让人不欣喜。
此时,禹城司田处的管事老农们,无不兴奋异常,但还是快速的组织乡民们抢收,甸甸的麦穗,倘若抢收不成,他们怕是要急疯了。刘峰又把鹰扬营拉出来三个都,和各处的乡民们一起抢收。
各农堡处,忙碌且热情高涨,丰收的情形,让禹城再一次的火爆起来,来往禹城的商贾,再一次的见证了这里的奇迹发生,风风火火的忙碌了半月之久,终于抢收完毕。
刘峰这半月也没有闲暇,有时也参与到抢收中,有时则在农堡处和老农们总结着经验,探讨着如何继续保持亩产量和再提高亩产的法子,随着统计总结,司田处也慢慢的整理着农堡的一些缺陷,向往着明年再创辉煌。
不过暂且还想不到明年的丰收事情,今年的丰收,便要来个大大的庆祝,刘峰几日的探访,也明白召开这样的总结表彰大会,可以让农堡的生产热情继续保持,也能让这些乡民们更加归心,而今年的丰收也让乡民们手里有了余粮,这一切还需要计划起来,既要让乡民们能过上好日子,也要能惠及禹城。
……
似乎忘却了狼骑即将南下的事宜,轰轰烈烈的庆功大会便在禹城召开了。
在鹰扬营的校场内搭起的高台上,四神酒楼的乐舞,在露天的表演着,四处农堡前来的乡民,把校场挤得满满的,在人群后虽听不到台上在吟唱什么,但还是能翩起舞的身影,听到靡靡的器乐之声,这也让来参加庆功会的乡民们有了吹嘘的事宜。
由刘延栋在校场组织的一些农堡的种田灌溉沤肥抢收等能手的奖励表彰,也是在大会上掀起一波浪潮,在这个时代,虽然人们的观念里把农排在士后,但实际上农的地位非常不高,而在禹城的大会上,他们这些老农,却也能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
在禹城的政事厅,一场别开生面的表彰大会也在上演着,来到这里的均是农堡的乡老司安田长队长等一系列农堡负责人,半年的时间,原本禹城南八个农堡现今也扩张到十五个,坐在厅上的刘峰,下的众人,心里还是有些得意的。
简短的和众人打了招呼,刘峰便让郭崇韬组织出色的乡老司安田长的奖励了,他召开这样的大会,一则是为了让众人适应新的施政模式,二则也是为了明年的的耕种总结出更好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狼骑来临在即,要让这些农堡做好准备。
各处农堡的乡老田长大多都是当地的乡民,也有些时禹城所派驻的人,司安队长都是原刘家堡堡丁。郭崇韬作为禹城的参军,对这些乡老还是很熟悉的,他站起身,向众人环视一圈,点头示意了一下,开口道:“今年是我们禹城一地,从未有过的丰收年,如此的收获到教我也难以置信,不过实打实的粮食收到了仓库之中,也让我们的心变得踏实了!”
众人闻言,也心有戚焉,赞同的点点头。
他继续道:“有如此的丰收成果,离不开城主的英明!”不大不小的拍了刘峰一个马屁。刘峰微笑着摆摆手,道:“也离不开诸位的辛苦啊!”话毕,向郭崇韬示意,继续讲他的。
郭崇韬继续道:“正如城主所说,诸位在这半年间,也是辛苦了!城主与政事厅商议后,司功处决定,将赏赐收获凸出的农堡。”
厅下的众人虽早已听闻这个消息,但此刻公布出来,还是让他们很是高兴。
随着郭崇韬一个个的公布乡老田长等的奖励,会场的气氛也逐渐热闹欢喜了起来,没有了刚刚的拘束,十五处农堡除了新建的几处堡寨未有收获,其他的农堡,都得到了各自的奖励,接下来,才是会议的重头戏。
建议总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刘峰不认为自己超前的知识能完胜当下的人,于是也只能搬出“总结”这个法宝了,在座的众人有大半都是种田的老农,他们的各自经验慢慢的总结起来,互相的交流还是大有裨益的。
本来刘峰还担心,农堡的乡民们会慢慢变的懒散,但事实上,乡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由乡老田长组织的农垦却从未停止,而此时的禹城,约开耕出二十万的农田,禹城北也有大量的荒地被开耕了出来。不过在田长们讨论中,刘峰发现,人力劳作效率的有限,在具有一定的耕田后,想要突破性的扩大农田,便要在工具上下功夫了。
以现在的生产条件,每人耕种二十亩田,便是到了极限,这还是在集体劳作的情况下,若要提高禹城的了粮食产量,不能一味的增加农耕人数,只能改进农具了。
当刘峰提出了这一点后,大家都也意识到了农具对生产的影响,刘峰没有继续参与他们的讨论,只是让他们继续扩散思维的去想,如何再增加粮食产量。
(https://www.uuubqg.cc/8_8508/544248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