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朱元璋的伤悲
南京。
大明皇宫。
朱元璋看了看外头有些阴沉沉的天空,没由来的有一阵心烦郁闷的压抑感觉。
距离太子朱标落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听说被朱雄英用急救方法成功救活以后。
朱元璋马不停蹄的便派遣宫中的太医前去诊治。
但传回来的回复,都是说太子朱标体弱,此病短时间无法根治,需要长时间的调养。
只是隔着远!也不知太子朱标如今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不知他是否有胃口吃得饱。
也不知他是否行军路上太过颠簸,而导致休息不好……
想着想着便很容易让人思绪发散。
但这个人由不得他不去想。
这是一个自己寄于厚望的太子。
苦心培养一二十年的太子。
甚至可以说, 古往今来,历任的太子都没有这样的好待遇。
自己这个做皇帝的老子能够完全放心的放权给他。
并且不会有任何的提防和猜忌。
并且早早的就挑选全国范围。数一数二的大儒,比如宋濂之辈,对这个太子悉心教导。
不可谓不重视。
更是在他一边读书之时,一边让他学习治国理政。
早两年更是直接让他负责监国,甚至还因此专门下旨。
让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折先交给太子,朱标处理后才能送给朱元璋御批。
而反观历史上,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之中。
历朝历代的太子, 无不是过得战战兢兢, 小心翼翼。
生怕遭到自己的父亲皇帝猜忌。
毕竟……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太子作为国之储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更拥有与君王的抗衡之力。所以历代的君王与储君太子都有着权利的分割,也存在着权力的猜忌。历代君王都不希望谁削弱自己的皇权,就算是自己的儿子,太子储君也不例外。
如《琅琊榜》中,梁帝因为猜忌皇太子势力过大,威胁自己的皇权,最后将皇太子赐死;清朝的康熙皇帝因为皇太子胤仁密谋造反,最后也将皇太子囚禁。然而咱们今天的这位主角是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后被封为“懿文太子”的朱标却和其他的太子储君待遇完全不一样。
朱标的实力远超历朝历代的皇太子,完全可以和朱元璋抗衡。要造朱元璋的反,简直是轻而易举,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朝的文武大臣、军队对这位太子是“心服口服”、“马首是瞻”, 对这位太子远比对朱元璋更加的忠心。
可以说当时的朝廷已经不再是朱元璋的朝廷, 而是太子朱标的朝廷,而咱们的大明皇帝朱元璋却从来没有猜忌过自己这个儿子,而是“心甘情愿”、“尽心尽力”的辅佐,将文武大臣全部交于太子辅政。要说咱们这位大明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他的猜忌之心是历代帝王所不及的,远超历代帝王,堪称历代帝王之最。
然而猜忌心如此之重的朱元璋却对自己这位嫡长子皇太子一百个放心,心甘情愿地让他监国,将国家的权力交由他的手里,从而可以看出老朱同志对自己这个儿子,这个皇太子是多么的看重和器重,也下定了决心要将大明朝的江山交由他的手里。以至于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隔背传予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文,从而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爱可谓之深啊!
相对于历朝历代的太子们,朱标可谓是一出生就是王者待遇。
朱标出生于龙凤元年,(这个龙凤元年是因为元朝末年以小明王定的龙凤年号为准!)自己的母亲乃孝慈高皇后,是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这位孝慈高皇后的身份可不一般,他是大帅郭子兴的养女, 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给当时还是小头目的朱元璋。
马皇后更是在战场中多次救了朱元璋,夫妻可谓是“伉俪情深”,她是和朱元璋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岁月的人,一起走过了千难万苦的人,他更是历代皇后之最,是唯一一个敢坐朱元璋金銮宝座的人!
正是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才孕育出了同样优秀的朱标,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正在鏖战之际,得到这个消息,朱元璋异常的兴奋,高兴的直掉眼泪。更是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下石刻,“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所以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嫡长子抱有多么大的希望,正是自己这位嫡长子的到来,使得朱元璋军心大振,成功攻下了南京,未来的的国都,所以朱元璋觉得朱标就像是自己的保护神一样,对他别有一番的看待!
龙凤十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成为吴王之后立年仅10岁的朱标为吴王世子。并请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儒家教育,使得朱标能学习历代先贤的仁者风范,更重要的是学习为君之道,为自己的储君之位铺路,这也是朱元璋的计划。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自己的结发妻子封为皇后,朱标被立为储君皇太子。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对于朱标,朱元璋完全就没有考虑过,铁了心要让朱标接手自己打来的大明江山。
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对这个皇太子兼嫡长子的朱标可谓是心疼到了极点,朱标被封为皇太子后,明史中有以下记载:“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被封为皇太子就监国,在看看朱元璋给朱标搭的领导班子,文武齐全,明朝的开国六王,没有一个落下的,连刘伯温、宋濂都是太子朱标的幕僚,朱元璋恨不得将大明朝所有优秀的人员都交由太子朱标统辖,我估计恨不得今天就驾崩,让自己的这位皇太子接手大明朝的江山,这俨然的就是妥妥的“太子党”,完全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皇权,完全是和朱元璋“分庭抗礼”,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确是朱元璋,朱标的这位老父亲。
作为猜忌之心严重到“无可救药”地步的朱元璋,能做出这种安排,简直让人无法相信,甚至让人觉得精神错乱,但这确是不争的事实,从而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自己这位嫡长子是多么的放心,更是用25年的时间来辅佐这位皇太子,满朝文武更是以太子朱标“马首是瞻”,认定了朱标是未来皇帝的身份。
然而朱标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在监国期间他“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朱元璋分担国事,从来没有一点私心,面对自己强大的势力也从来没有造反的念头。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办事,甚至比朱元璋还要做得更好!
朱标从小就受教于大儒宋濂,学习了历代帝王、历代先贤的仁者风范和仁者治国的标准,使得他也成为了一代宽仁的皇太子,对待大明朝的官员,对待大明朝的子民,朱标拥有着他父亲所没有的一面,就是他“仁”的一面,这让朱元璋非常的高兴。
在监国处理国政上面,朱标会考虑诸多的后果,然后逐一条陈,上报朱元璋,这比朱元彰处理得更好,然而还有他仁厚的一面,这是朱元彰所没有的,对于以后的朝廷,对于以后的人民这都是福音,所以大明朝的文武官员都对这位未来的储君期望极高。
当然这也离不开太子朱标背后惊人的势力: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皇太子朱标与常氏成婚。这位太子妃并非别人,而是开国元勋常遇春的长女,要知道这常遇春可是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得力助手,和徐达堪称朱元彰的左膀右臂,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而配享太庙成为大明朝的开国元勋。朱元彰能取得元朝的天下,少不了常遇春的功劳,常遇春更是在多次危难中救下太祖朱元璋的命。这便是过命的交情。
最后在马皇后的建议下,朱标娶常遇春的长女成为皇太子妃。而常遇春在军队里面,那可谓是“定海神针”一般,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些士兵均是他的老部下,均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军队里面一提常遇春的大名便“如雷贯耳”,比圣旨还管用,所以常玉春在军队里面的威信和实力“不容小觑”!
另外常遇春的妻弟兰玉,也是军中响当当的人物,在军队中“赫赫有名”。在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拜将封侯不在话下,想一想,在军队里面朱标的岳父常玉春和舅父兰玉都是军队里面极富荣誉的人,都是一呼百应的人,掌握了军队,就掌握了国家的政权,如果朱标要造反,朱元璋只能束手就擒,只能和唐高祖李渊一样被迫成为太上皇。
而文官集团中,以李善长刘伯温宋濂为首的政治团体,因为朱标的仁厚,都对他寄以厚望,乃后世仁君,均对他马首是瞻!文官集团,武官集团均掌握在朱标手里,势力堪称无敌,这完全可以架空朱元璋,让他成为太上皇,这些实力仍然是历朝历代太子党所不及的,然而朱标却做到了,他背后惊人的势力,让人背脊发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视陕西,朱元璋还特意交代他寻找新国都的事情,因为朱元璋觉得在南京成立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希望朱标能认真的考察西安,准备将国都迁往西安。朱标也不辱使命,成功将西安的地图绘制好,带回交给朱元璋,也给与了很多建议,朱元璋也下定决心迁都西安,正当朱元璋开始筹划迁都事宜的时候,朱标却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于太子府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死都要自己的最爱的儿子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而此时最可怜的便是朱元璋本人了,刚刚经历结发妻子马皇后的病逝,紧接着又经历自己悉心培养辅佐了25年的皇太子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是常人无法忍受的。
随着皇太子朱标的离世,大明王朝的历史才开始改变,中国的历史也因此改变,也许是朱元彰爱屋及乌,他违背了自己立下的诺言,也违背了自己立下的皇位继承的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最后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才导致了燕王朱棣谋反,形成了“靖难之役”的历史!
如若朱元彰提前十年去世,朱标便能够顺利地继承皇位,成为一代仁君,便是大明朝的太宗皇帝,而朱允文就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倘若朱标能够登基一天,以他的威望和他的实力,也不允许朱棣造反,朱棣连想一想的可能都不敢有,就更没有朱棣这一脉传承大明江山的历史了,那中国的历史也将因其改变!
……
朱元璋长叹了一口气,抬了抬头。
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太子。
可千万不要有什么事才好啊。
忽然听得门外,细细碎碎的,传来一阵脚步声。
朱元璋回了回头,些许宫女和太监,万万是不敢有这种胆子的,深宫大院之中,若没有紧急的军国大事,这些宫女太监一般都会把脚步放得很慢很轻。
生怕吵着了朱元璋。
来人的身影很是熟悉,朱元璋一眼便认出了朝夕相处的毛镶,见他脚步如此匆忙,有些不悦的冷哼一声:“什么事能让你慌成这样!?脚步如此散乱……每个朝廷大臣的体统!”
(https://www.uuubqg.cc/87304_87304624/71872091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