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58】特异功能(一)
杨丽进一步自我培训,使功能稳定也是在“屏幕”上特异操作的:初期我们把香烟编号1a,2b,3c等放在另一屋里作为试样要她做特异搬运,如是她按要求,在屏幕上出现指定编号8h的一支香烟,在“屏幕”上作特异操作,操作不好就乱“飞”。
常飞到门后、柜子下、衣箱里等阴暗的地方,后来她自己反复摸索操作,香烟“跳”不高,不能完成搬运。
“跳”过高了,光一闪就乱飞;只有适当的时候“小手”一抓就能“定点起落”,抓到手里。
这样,特异搬运的培训和进一步稳定都在屏幕特异操作中完成了。
1980年6月,一天杨丽独自在书房练习特异转运,眼前“屏幕”上出现了一根毛线针,于是她以特异“操作”让针直立起来,“用力”往下压,针插入旧桌子的桌面。
她走过去一看,毛线针实实在在插在桌面,深入两三公分。
她激动地告诉我们她的新成果。
于是我们严格条件,在10mm厚木板上和毛线针做上特殊记号放在套间桌上,严格监视,杨丽和我们坐在套间外,相距约5米,按屏幕特异操作,把木块打穿,针就插在木块上。
1980年10月5日,爱到朱润龙观察人体使手表走时紊乱的启发,我们诱导、培训孙莉萍、邵宏艳(女,均12岁)在特异感知(esp)认字的基础上做特异致动拨动表、钟成功,一般只需几分钟就完成。
10月8日完成了离体特异拨表,也只需几分钟。
据孙莉萍讲,先在屏幕上显现钟、表,再在屏幕上操作,就完成了。
怎么操作,怎么用力?她自己说不清。
随后,她按屏幕特异操作,可按要求精确地“拨”到几点几分。
1980年12月28日,孙莉萍、邵宏艳二人作了一系列特异认字辨色、特异拨表等实验后仍很兴奋,主动应用屏幕特异操作、仅几分钟实现了特异遥控折断小树枝,并多次重复。
趁热打铁,就在1980年12月28日,我们又诱导孙、邵二少年作特异开花。
她们应用屏幕特异操作效应,迅速地完成了此新的特异功能棗将放在高11厘米的瓷茶杯内的(不接触)迎春花蕾,经一、两分钟就开放了。
过了几天,小孙的功能又有个重要发展,将花蕾特异开放,双将其特异收拢(基本还原),再特异开放。
就在当天(1980.12.28)下午,我们到云南省图书馆杨胜利(杨丽)家,小萍小艳为来访的自然杂志编辑朱怡怡一次次演示特异遥控折枝、一次次特异开花,并拍了照。
接着我们进一步诱导她们按屏幕特异操作“转运”,只几分钟便成功了,迎春花一朵朵被“转运”进入高11cm加盖瓷杯中,或者将瓷杯中的花朵特异转运出来。
由于应用了屏幕特异操作效应,一天之内从特异感知认字到异致变折枝、特异开花以及特异转运花朵,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和成功。
1981年1月,我们诱导训练邵宏艳应用屏幕特异操作效应完成了特异书写功能。
1981年12月,我们应用屏幕特异操作效应培训诱导小学生邵宏艳、孙莉萍、杨丽完成特异计算器功能(psiabilityforoperatingelectronialculator)。
先让她们常态下练习使用计算操作加、减、乘、除、开方等等运算,然后不用计算器,让她们进入特异功能状态时,在屏幕上“操作”“计算器”显示结果,写下来。我们核对结果,有的是八位数字,有的是九位,与培训时使用的计算器有关。
1983年4月,聂春荣同志(原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到昆,出了几道题,结果有错有对,其中5的开5次方,7的开7次方是正确的。
到1983年共作了数百人次测试。
1987年底起,复旦大学邵来圣等对六名具有特异功能的青年男女进一步诱发训练“特异计算器”功能。
先教他们在常态下使用加、减、乘、除、开方各键。
训练分四个阶段进行:一、在每位受试者面前各放一只简便计算器,第一次只要求他们用意念掀下on/c键,显示屏上显示“0”。
二、距离1米左右,依次训练用意念揿一位数至三位数,在计算器显示屏上显出答数。
三、将现场的计算器集中放入书包,按第二阶段的训练步骤进行。
四、在现场无计算器的条件下按照以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诱发训练方法、逐步使他们掌握计算器的各种特异运用方法。
据他们主诉,凭遥感功能或特异透视功能控知周围有无计算器,再用特异“搬运”功能将计算器移来(在屏幕上)使用,然后仍将物归原处。
1982年8月至1984年8月,我们应用屏幕特异操作诱导孙莉萍、邵宏艳对烟草、甜叶菊、白菜等种子进行特异功能处理,使之迅速发芽。
仅十分钟,种子萌发,白白的胚根一阵阵脉冲式地使种皮裂开而露白。
1993年12月4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测试中心301室,孙储琳目光注视“光压测试仪”3分钟,真空玻璃球内4个叶片的转子突然快速顺时针转动起来,与正常光辐射引起的转动方向相反。
据孙主诉:“要想使转子转动,首先必须使外面的玻璃壳在前额屏幕上消失,然后用嘴‘吹’,一吹转子就动(实际并未吹)。
”后来沈老师要求反方向转动,小孙很顺利地完成了。
1994年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南四栋221室一次例行实验课上,主试人要求孙储琳将她手中两枚硬币重叠面上分别用特异能量钻两个孔,几分钟后孙已完成。
她说“当把硬币握在手中时,放松入静,前额屏幕上先出现一个握着硬币的拳头,逐渐,拳头看不见了,出现了两枚重叠的硬币。
开始时图象不清晰,不稳定,逐渐变得清楚和稳定,此时进一步集中意念钻孔,钻孔的意念集中到一定程度,前额的屏幕上便出现了一根像水晶一样透明的六棱棒,大小和铅笔差不多。
感觉它十分坚硬,将两枚重叠的硬币撑开,进一步强化打孔的意念时,六棱棒的两侧突然依次弹出两个圆锥形的尖,‘通!通!’脉冲式地在硬币上打出两个孔。
打孔时脑子里感到一阵冲击波,似乎前额屏幕会被震碎似的”,实验完成了。
(https://www.uuubqg.cc/82171_82171062/4044957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