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1章 带着感情读红楼

第1章 带着感情读红楼


曾几何时,对《红楼梦》不屑一顾。自打识字开始,便爱看小人书。记得第一本是连环画《解珍解宝》,由此喜欢上施耐庵的巨着《水浒传》,为热血仗义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尤其是打虎英雄武松喝彩,也为好汉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酣畅淋漓的生活状态倍感痛快。
  后来读上《三国演义》、《七侠五义》、《天龙八部》等,就渐渐迷上历史类、武侠类小说。那些了不起的英雄形象,便植根于心成为挥之不去的崇拜偶像,陪着自己走过了懵懂青涩的读书时代。
  《红楼梦》之类的小说便束之高阁,尤其是书中女主角林黛玉哭哭啼啼的忧郁样子,还有贾府少主贾宝玉厮混于内帷少有担当的做派,很不欣赏,以致一时把《红楼梦》拿到手中,也失去了继续品读的兴趣。
  人到中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读书偏窄的范围开始反省,始觉只注重某一方面,还是太受限,不利于拓展认知,更不利于探讨交流,让人际交往大打折扣,便开始重拾《红楼梦》,聊作换个口味浏览。
  不过,最初也只是将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品读。直到一次宴席上,一位了解我情况的师长在酒意正酣时问我:你看了《红楼梦》,可知道红楼最大的梦?这本书为什么定名《红楼梦》?
  师长见我答不上来,便告诉我:带着情感读红楼,至少要读五遍以上,才能略知一二。汗颜的我才明白,我没把《红楼梦》当作历史、当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来细读,认识上还是很肤浅,很碎片化,缺乏用心用情的态度和耐心致学的精神,片面理解它不过是一部写贵族之家的女子闺阁生活中的那些事,就没有聚焦,有所放弃。
  也就没去真正感悟为什么这部小说誉为古代四大小说之首,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对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创作的经历简单理解,以为不过是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小说中罢了。
  说白了,还是自己没有真正带着情感读红楼,以致自己静不下心来没有认真研读,缺乏设身处境的领悟,也就体会不了它伟大的艺术魅力及巨大价值了。
  一部《红楼梦》,流传二百多年,至今传唱不衰,还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成为"五大显学"之一,绝非徒有虚名。开国领袖就特别喜欢读红楼,把它当作历史反复阅读,还将书中的经典情节、经典语言融入革命道路之中相得益彰,堪称典范。
  我辈文学爱好者,姑且算作"红学"中普通研习的一员,尤需带着情感读红楼,才能在知天命的路上,体察书中艺术化的生活细节及矛盾的情形,明白"满纸荒唐言"带来的震撼;才能全方位了解封建社会的民俗、饮食、节令、服饰、产业等情况,以及祸福相依、盛衰一体方面的自然客观规律;才能感悟书中字里行间力透纸背的深髓思想,从而联系当下生活状态,简单快乐地直面现实。也唯有带着情感读红楼,才会去除之前不那么喜欢红楼的误区,才会有全新的认识跨过"红学"的门槛,从而融会贯通,以理性的观念正确看待红楼中几百号形形色色的正反人物。
  大反派并不都是坏得透顶,正面人物也不都是完美无瑕,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就如看"风月宝鉴",需正面看,就正面看;需反面看,就反面看,若不遵从医道,一意孤行,必然如同贾瑞一样失去唯一自救的机会。
  事实上,一个人的认知毕竟有限,即便是跨越时空的圣人,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若忽视自身实际与能量,一味贪大求全,苛求面面俱到,寄望所有好事都占尽,世间焉有可能?
  还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定位书中的男女主角?如林黛玉进贾府,何以那么小心翼翼,她为什么使小性子,又哭哭啼啼的忧郁样子?贾宝玉为什么说女儿是水做的,我看见女儿就喜欢,还有他有名的"死鱼眼珠"论,以及她在女儿真正遇到危险时却跑得远远的少有担当……
  这些问题,若不带着情感读红楼,不去深度剖析,的确是难以到位理解,甚而产生质疑,对《红楼梦》不知所云,对其创作主旨就无法真正感悟。也就对《红楼梦》之所以由《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到后来最终锁定《红楼梦》一头雾水;对《红楼梦》究竟梦的是什么,也没有清晰的思考。
  即便有了一些体会,亦是粗枝大叶,一知半解。事实上,《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博大精深,在于它的"真事隐去、假语真言"。正如鲁迅先生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闺阁绯闻……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但无论怎么看,只要带着情感看红楼,都会有所裨益。
  当然,若仅仅是停留在收藏与兴趣方面,则是另当别论了。
  带着情感读红楼。唯斯人,吾谁与归?


  (https://www.uuubqg.cc/79476_79476060/4620085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