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 章 孟编辑上门调查
校长拿着报纸,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那神情仿佛是农民看到了丰收的田野,他兴高采烈地在教师办公室里传阅这份报纸,口中不停地念叨着:“这可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啊!真不愧是咱们学校的学霸,真给咱们学校长脸!”
老师们听闻,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围拢过来,接过报纸,仔细阅读。
他们的眼中满是惊讶与赞赏,这个以前在校园里就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这个每次考试都独占鳌头的少年,如今凭借一篇文章,更是如火箭般蹿升,一下子成为了校园里最耀眼的明星,成为了师生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在校园里迅速传开。李有福的同学们,在班级里热烈地谈论着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消息,那讨论声如同嗡嗡的蜂鸣,此起彼伏。
他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崇拜与羡慕,同学们心中对李有福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没见他怎么学习 ,次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这还不算 ,人家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之外, 居然还在偷偷的研究良种培育。
“这个李有福,怎么这么厉害呀!”他们的惊叹声中,饱含着对李有福的钦佩与向往,仿佛在谈论一位来自神秘世界的天才。
上河村、下河村、轧钢厂以及北平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处,这些与李有福的生活轨迹有所交集的地方,也都像是被点燃的火药桶,一个个炸开了锅。
街道主任王天丽,这位平日里见多识广的基层干部,此刻也不禁赞叹道:“这个李有福,我早就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看着就机灵聪慧,我还寻思着他长大了肯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没想到啊,他现在就这般出类拔萃,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李君文在沿河大队部看到这份报纸,刚开始同样有些不敢相信。
可是李有福的名字,还有 报纸上面的地址,分明就是 三弟家的老四有福啊。
李君文拿着那份报纸, 风风火火的骑着自行车赶回了上河村。
没有多久 ,整个上河村的村民们便都知道了李有福培育良种 ,并且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消息。
村民们谈论着李有福的消息 ,一个个都与有荣焉。
这可是他们上河村出去的人 ,这可是他们上河村的天才 神童,这可是在一天之内,就让他们上河村全村人从饿肚子变成天天都能够吃饱饭的大能人。
在轧钢厂, 轧钢厂的一些工人,领导向李君豪,王秀清恭喜的时候 ,两人还有些莫名其妙。
当得知是他家李有福在 《科学通报》上面发表了文章时,两个人还有些不敢相信 ,你们是不是弄错了。
然而名字会弄错 ,名字有同名, 可是那地址就不会有错 ,不会有相同的地址啊。
然而,当消息如同风一般从学校飘散出去,从上河村,轧钢厂,街道处传播出去,人们得知发表这篇文章的竟然是一个还不满十四岁的在校学生之后,科学界顿时如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巨石,质疑声如同汹涌的波涛,滚滚而来。
一些人就像多疑的狐狸,怎么也不相信这般深刻、专业的文章会出自一个孩子之手,他们固执地认为,这背后必定有成年人在暗中操纵、代笔,那怀疑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
报社在这舆论的重压之下,仿佛不堪重负的小船,开始摇摇欲坠。
为了探寻真相,还事实一个清白,报社毅然决定派一位资深编辑前往李有福家中一探究竟。
这位编辑,在业界久负盛名,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手,即将踏上一场充满未知的狩猎之旅。
编辑带着满心的疑虑和期待,敲响了南锣鼓巷九十七号院第九号那扇略显陈旧的门。
随着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李有福那张略带稚嫩却又透着几分机灵的脸庞出现在编辑眼前。
得知编辑的来意后,李有福心中了然,却故作紧张地将编辑请进屋内。
在他原来住的那间房间内 ,他自然早就做了准备 ,毕竟两世为人, 稿子发出去之后 ,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他自然心中清楚。
他最近又去收集了一些书籍, 放在房间的角落里。
编辑踏入屋内,进入李有福的小房间,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宝库。
小小的房间里,各类农业书籍堆积了一大堆,层层叠叠地占据了好大一处角落。
它们有的书页已经泛黄,仿佛在诉说着被反复翻阅的历史;有的被密密麻麻的笔记所覆盖,那些笔记如同灵动的小蝌蚪,在书页间穿梭游弋。
编辑随意翻开一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蚂蚁行军般整齐排列,详细的图表犹如精密的地图,清晰地记录着李有福对粮种培育的独特思考和反复实验的数据,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都像是他智慧的结晶,闪耀着探索的光芒。
光凭这些书籍 ,可不能够让那编辑相信。
孟编辑 微笑着对李有福问道 :“李有福同学, 你看了这么多培育良种的书 ,你试验,培育良种的地方在哪里呀?”
“孟老师,我用作培育试验良种的试验田在上河村我 老家的乡下院子里面。”
“哦, 那我可以去参观一下吗, 李有福同学?”
“可以, 孟老师 ,我带你去吧!”
接着,孟编辑又跟随李有福的脚步,来到了他在乡下的老家院子。
在院子的角落里,有一小片被精心呵护的试验田,那是李有福的秘密花园。
一小片嫩绿的作物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编辑展示着李有福的辛勤付出与执着追求。
它们像是一群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李有福的科研梦想。
孟编辑看着院子中的一排排棉花植株,现在嫁接的时间很短 ,还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棉花植株是由两株三株四株甚至五株嫁接在一起的。
李有福还向孟编辑介绍了另一排 两种植株的嫁接情况。
“孟编辑,这长得高的就是木棉树的 幼苗,小的就是棉花幼苗。”
“这个就是你想要培育成棉花树的实验吗?”
对,而且孟编辑, 我还在山里面找了好几株成年的木棉树,准备等到春天的时候去用棉花植株给它们嫁接 试验,看看它们能不能生长在一起 ,看看木棉树能不能长出棉花?”
编辑被眼前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的心中犹如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久久无法平静。
回去后,他怀着对李有福的敬佩之情,如实撰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那报告中的每一个字都倾注了他的真诚与震撼。
《科学通报》报社在收到孟编辑的报告后,毫不犹豫地发表声明,如同敲响了一记洪亮的晨钟,证实了文章作者就是这位年纪尚幼、未满十四岁的李有福。
一时间,李有福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成为了北平城的希望之星,光芒万丈。
各界人士纷纷如同趋光的飞蛾,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有学校被他的才华所吸引,愿意打破常规,破格录取他,为他提供更广阔的知识殿堂;科研机构也向他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他能踏入那充满神秘与挑战的科研领域,参观学习,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他们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为这位农业科技的好苗子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助力他在未来那充满未知与希望的科研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成为一颗照亮农科领域的璀璨巨星。
(https://www.uuubqg.cc/78711_78711620/2619891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