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生不如死
御史台的一众言官,纷纷上呈奏疏,恳请文景帝严惩襄王,以正国法,平民愤。
“皇上,襄王恶行昭彰,若不惩处,何以彰显陛下之圣明,何以服天下百姓之心?”
而一些与襄王有旧交或利益关联的大臣则试图为其求情。
“陛下,襄王殿下年轻气盛,或为奸人所惑,还请陛下从轻发落,许其改过自新。”
“贤妃娘娘乐善好施,膝下只有襄王这一个儿子,若襄王没了,贤妃娘娘如何承受的住?”
有人搬出了贤妃。
文景帝听到“贤妃”二字,眼中的冷意有片刻的消融。
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整个朝堂陷入一片喧嚣。
文景帝目光沉沉地扫视着朝堂,听着他们吵完,才缓缓开口:
“襄王所犯之罪,证据确凿,实难饶恕。然朕念及父子之情,心有不忍。今削去襄王爵位,圈禁于皇陵思过,无朕旨意,终生不得踏出半步。其党羽,着大理寺与刑部细细清查,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此令一出,朝堂上瞬间安静了下来。
求情的大臣们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再多言。
而主张严惩的大臣们虽觉得处罚不够严厉,但皇帝已经做出决定,也只能遵旨。
苏沐心中暗暗叹息。
想来,最后这一刻,文景帝还是顾念血脉亲情,又或许想到了贤妃娘娘,才会留襄王一命。
这也够了。
对李铭来说,在皇陵那种孤寂之地,他活着未必比死了好受。
襄王被削去襄王爵位,圈禁于皇陵思过的消息很快传遍盛京城的大街小巷。
当日于大理寺衙门亲睹其恶行的百姓,对这个处置都拍手叫好。
让他守一辈子皇陵,是生不如死。
比杀了他更痛快。
齐王府,紫藤花下。
齐王躺在摇椅上,面上盖着一把折扇。
他身旁坐着一个白袍男子,生的一副极易让人卸下防备的面容。
双眸明亮,宛如琥珀般温润,笑起来的时候,眼睛会弯成月牙形,整个人坐在那里,就像一只无害的小绵羊,散发着温和而亲切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想要靠近。
此人正是九皇子,雍王李玄,如今方才十七岁。
李玄生母乃四妃之一的德妃,德妃与周贵妃曾经是闺中密友,关系亲近。
因着两人的关系,雍王与齐王也十分亲近,算得上是齐王的小尾巴。
此刻,雍王皱着眉,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叹了口气,“父皇到底还留了他一命。”
齐王晃着摇椅,语气悠然,“留了一命又如何,反倒是生不如死。”
雍王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看向齐王,若有所思道:“三哥,我总觉得沅北河的蒙黎族人造反的时间太巧了。”
“若不是蒙黎族人被逼造反,凭着父皇对贤妃的爱重,不可能因为几个平民女子的死就舍弃李铭。”
齐王拿开脸上的折扇,望向雍王,似笑非笑道:“你觉得有人从中算计?”
雍王毫不犹豫的点头,“多半是。”
“你觉得会是谁?”
雍王微微眯眼,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我觉得,六哥对皇位虎视眈眈,或许想借此事削弱各方势力,以坐收渔翁之利。再者,八哥向来心思缜密,且他与襄王之间有嫌隙,不排除他暗中推波助澜。”
六皇子晋王,生母只是一个宫女,生下六皇子之后便大出血死了,这些年,六皇子一直养在苏皇后膝下。
大皇子、二皇子死后,苏皇后便将所有感情都倾注在晋王身上,对晋王十分上心。
否则晋王区区一个洗脚婢的儿子,哪有资格与他们争这个皇位。
而八皇子肃王是柔妃之子。
柔妃是外邦女子,文景帝是绝对不可能让肃王做储君的。肃王也表现的不争不抢,但他和襄王曾有嫌隙。
襄王曾经对柔妃出言不逊,嘲讽挖苦,逼的柔妃险些自尽,肃王因此记恨上了襄王,趁机寻他麻烦也有可能。
齐王坐直身子,轻轻晃动着手中折扇,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你怀疑的六哥、八哥,怎么偏偏不怀疑你七哥?”
雍王微微一怔,脸上闪过一丝诧异,“七哥?怎么可能是他?”
齐王笑而不语。
雍王脸上的笑意渐渐淡去,拧着眉道:“七哥身子羸弱,常年深居简出。”
“他又一心痴迷于书画琴韵之中,对那朝堂纷争、皇位角逐似乎毫无兴趣。”
齐王轻轻摇了摇头,手中折扇有节奏地晃动,似在敲打着无形的节奏。
他眼神中带着一丝深意,“你看见的,只是他想让你看见的。”
雍王眼中闪过一抹不敢置信,“三哥,你的意思是,这次背后的幕后推手,是七哥?”
齐王站起身来,踱步到紫藤花架下,抬手扯下一串紫藤花,“你若想知道,自己去查一查不就清楚了。”
说完,随意将紫藤花丢弃在地上。
流霞宫。
贤妃得知文景帝对襄王的处置,面无表情的静坐在椅子上许久。
久到伺候的大宫女茉心忍不住担忧出声,“娘娘……”
贤妃抬手,脸上不见难过和伤心,语气淡淡道:“这个月的月银该发了吧?你去内务府领了,连着本宫妆奁里的首饰一起送出宫。”
茉心一怔,“娘娘,您一点都不留吗?”
“这些首饰都是累赘,本宫不喜欢,都捐出去吧。”
多一支簪子,宫外过的困苦的百姓便能多喝一碗粥,活的久一些,也算是,她替李铭赎罪了。
襄王被削爵幽禁,囚车押解往皇陵之际,关押王寻真的囚车也到了盛京。
王寻真恶贯满盈,逼得沅北河蒙黎族人走投无路,无奈谋反,他并非皇子,文景帝自然不会对他有一丝一毫的怜悯。
当即便下令,对王寻真处以极刑——千刀万剐之刑。
而对沅北河的蒙黎族人,文景帝并未严惩,只是让他们将功补过。
并且派了一些能员干吏前去协助他们重建因洪涝而受损的家园,安抚民心。
蒙黎族人承蒙皇恩,感激涕零,四处宣扬文景帝的仁善。
消息传到文景帝耳朵里,文景帝心中最后一点不悦都散了。
不仅半分没有计较蒙黎族险些造反之事,反而命户部送去不少物资。
(https://www.uuubqg.cc/77264_77264693/4620060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