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汝南月旦评
今天是四月初一日,也是汝南“月旦评”品评乡党人物的日子。
每年的第一天叫元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月旦,评就是评论,这就是月旦评的由来。
其实品评乡党人物并不是月旦评的首创,而是由来已久。
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年龄偏小,导致皇权一直处于动荡当中,非常不稳定。小皇帝带来的恶果就是权力大多被外戚所掌控,当小皇帝成年之后,想要摆脱外戚约束之时,多半会借助身边近臣宦官的势力,反过头来对外戚打压,宦官手中又掌握了朝政大权,这样的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循环屡屡出现。
在这种不稳定的政局当中,朝堂之上的优秀人才大批流失,亟需补充新鲜血液,从西汉就开始实施的以地方基层组织为单位的“乡举里选“,“乡议清议“的选举制度却出现了许多弊端,难以向朝堂正常输送人才。
由于不满宦官外戚专权而被排挤到民间的士大夫们,对于无法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现状,内心之苦闷可想而知。他们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在民间组织品评活动,品评朝野上层人士的诗文风采、品行风貌。
月旦评的诞生之地是在名士大郡的汝南。
时下的汝南居于政治经济极为发达的地区,民间风尚,百姓教化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而汝南、颍川一带,更是人才辈出,英雄驰骋,有“汝颖固多奇士”之语。
就学术而论,自东汉初至顺帝年间,汝颍地区曾涌现出一批经学大师,汝南戴凭、钟兴、许慎、周举、蔡玄,颖川张兴、丁鸿等均蜚声海内,他们或是享有“五经无双”、“五经纵横”之美誉,或者招收弟子成千上万,为一代宗师。
近些年发生的两次党锢之祸,其中,党锢核心人物的“三君”中有汝南陈蕃,“八俊”中有颍川李膺、杜密,“八顾”中有汝南范滂、蔡衍,“八及”中有汝南陈翔,汝颍名士之多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还有四世三公的袁氏、世家大儒的应奉等。
许劭、许靖所在的许氏家族也是一流的世家大族,其祖上自许敬至许相三世皆位列三公,旁支许慎更是赫赫有名的《说文解字》的作者。
汝南袁氏、应氏、许氏等世家大族,或为世代显宦,或为经学世家,且文化传承均达百年以上。
在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平舆许劭与其从兄许靖,在清河岛上开办了一个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能辩人之好坏,能分忠奸善恶,或在朝或在野,都在品评之列。
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名声大振。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
此项活动,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
一时,也被有心人称“月旦评”或者“月旦品”。
今日吴咏与曹操一起乘船登上清河岛,过来看看这月旦评是否跟传闻一样,“所称如龙之升,所贬如坠于渊,清论风行,高唱草偃,为众所服。”
因为他们来得晚,所以并不清楚之前说了什么,只是混迹在队伍中,听着几个在辩论,辩论完之后,便是坐在上首的许劭和许靖来总结,并没有分输赢胜败。
这时,许劭突然开口道:“接下来评人,汝南汝阳的袁绍,请诸位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有人立刻抢先说道:“袁绍能为母守孝三年,真至孝之人也。”
一人站起来反驳道:“汝南袁氏乃是天下士族之首,守孝三年乃是古礼,袁绍此举无可厚非,当不得至孝一说。”
又有人接话道:“袁绍有大志向,恐不会是池中之物。”
又有人反驳道:“袁绍自矜名节,骄奢淫逸,恐难成事。”
……
吴咏和曹操二人听了半晌,觉得这么争论没什么意思,便打了个哈欠准备离开。
这时,台上许劭也看见二人,觉得吴咏和曹操气质非凡,不似常人,便对二人开口道:“二位贤弟好像有话要说。”
曹操立刻有点不高兴了:什么叫有话要说,明明是我觉得没什么意思,要走了,你居然点名要我回答,真是欺人太甚。
于是他站起来,不客气地说道:“袁绍乃是名门之后,有什么好说的,你们何不评
论一下我。”
许劭一听,便问道:“足下何人?”
“谯县曹操”,曹操面不改色道。
许劭一听,便拱手说道:“原来是大司农卿曹嵩之后,幸会,幸会!”
人群之中顿时有人讥讽道:“赘阉遗丑之后,也敢来此求评,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曹操听闻,脸色顿时变得难堪起来,目光死死盯着此人道:“阁下是何人?可敢报上名号?”
那人刚想开口,却被同伴立即拉住,“你不要命了,辱骂朝廷官吏,可是要流放的。”
“流放就流放,我岂会怕这个,我等与宦官势不两立。”那人仍然不服气。
这时其他人也劝道:“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家族考虑,得罪朝廷九卿,你的家族就等着被报复吧。”
这人立即不说话了,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随即站起来,对着上首的许劭和许靖说:“两位世兄,今日岛上混进某所厌恶之人,某就先行告辞了。”
说完,他又担心曹操看清他的面貌,忙用衣袖掩面离开。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开口告辞。
一时间,来岛上参加月旦评的人离开了大半。
曹操见状,心中怒气更甚,阴沉着脸问许劭,“许先生如何看我曹操?”
许劭无奈,只得开口说道:“君乃清平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一听,却是哈哈大笑起来。
随即,面色一摆道:“今日一见,月旦评也不过如此。”
其他人听罢,立即对曹操怒
目而视起来。
月旦评虽然有些哄抬炒作的成分,但这评测可不是凭空得来,更不会空口说白话,毕竟已经成了一块金字招牌,怎可能自己打自己脸,到目前为止,月旦评基本上都能做得准,这也是大家始终会追逐它的根本原因。
如今被曹操这么一闹,以后月旦评的名声下降,到时损害的还是他们的利益。
当今朝廷实行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而四科取士以“德”为第一要务。但是道德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不免沾染上厚重的“人治”色彩。
汉代“德”的名声主要靠社会舆论的制造,在重视人物观察、举荐,而非考试的察举制度下,先期获得社会重要人物的肯定、赞誉,对于求仕之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时“权贵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常以穷退见遗”。
可见,要入仕就必须靠“人事”而成名,沾名钓誉,形成轰动效应。
东汉后期,豪强大族相互吹捧,自我标榜,风谣题目,盛行一时,什么“乡里之号”、“时人之语”、“天下之称”等等,形成一种社会公论,公论的好坏决定了被品评者的前途。于是主持公论的豪门世族拥有极大的权威,能够
识才举士者更享有盛名。他们不仅在舆论界有重大影响,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廷的用人。
例如谁被李膺看中,就犹如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李膺是二干石的高官,自不待言。然而不做官的权威人士,如善于发现和品评人物,也同样可以左右舆论。
又如终生未仕的郭泰在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
再则身为布衣的陈寔也是一个有权威的人才鉴定者,时人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还有隐居乡里的名士范滂亦是如此,汝南书佐朱零宁可被太守宗资施以刑罚也不肯违背范滂的意愿,他说:“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时下名士互相品题,遂成风气,于是朝廷用人,率多采之。
但他们这些名声不显的人,又怎能入得了名士的法眼。
不过由于月旦评的兴起,却是为他们这些士人学子们开辟了一条入仕的有效途径。
曹操这么一搅合,月旦评的含金量顿时下降了,所以才遭到他们一致的声讨。
“曹操,你不要欺人太甚,许先生好意为你点评,你却如此骄狂,难道就不怕天下人唾弃吗?”
“就是,你不请自来,还胁迫许先生为你品论,真是不当人也!”
“我要是你,当真是羞愧到自杀算了……”
曹操对他们的冷嘲热讽,无动于衷,
反而一指身旁的吴咏,冷笑道:“你们不是自诩名士吗?那就来评论一下我身边这位。”
人群看着吴咏,顿时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那少年是何人?除了长得俊秀外,也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啊!”
“别又是跟曹操一样,乃是宦官之后吧!”
“不能吧,我看着有些眼熟,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
就在这时,许劭和许靖同时起身,向吴咏拱手道:“请问这位少君可是天子侍读吴咏?”
“正是在下。”吴咏立即回礼道。
人群顿时传来阵阵惊呼,“原来是他啊!这位可不是咱们能品论的!”
他们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同时他们心里又兴奋起来,吴咏乃是天下闻名的人物,他能来月旦评,传扬出去,定会让月旦评的名声大涨。
这边,许劭和许靖立即将吴咏请到上首坐下,十分热情地为他介绍众人。
二人对曹操所说的品评,却是只字不提。
开玩笑,太学院五经十四博士都看重的人,岂是他们可以品头论足的。
一个不好,传扬出去,他们不被天下人唾弃才怪。
(https://www.uuubqg.cc/76787_76787113/6745654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