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75章 幽州刺史陶谦

第275章 幽州刺史陶谦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在扼控此口。
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东汉建武十五年(三九年),以匈奴犯塞,迁代郡、上谷郡民于居庸关以东。
元初五年(一一八年),鲜卑犯塞,屡寇上谷郡。建光初年(一二一年),鲜卑复寇居庸关。
近年来,鲜卑寇幽州,却经常止于居庸关。
吴咏本打算过居庸关,去五原郡,不想正好遇到幽州刺史陶谦视察。
“吴侍读途经幽州,不打声招呼,就此离去,莫不是看不起我陶谦?”
“小子不敢!”吴咏急忙施礼道。
陶谦闻言,哈哈一笑道:“既如此,吴侍读就随我回蓟县的刺史府一叙。”
“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于是吴咏的马车开始随着陶谦地队伍往蓟县方向赶。
路上,吴咏看到许多地方都在修建箭塔,构筑城墙,不由疑惑问道:“敢问陶刺史,幽州境内发生了何事?为何百姓都在布置防御军事?”
陶谦叹息说:“这些都是拜鲜卑人所赐,这几年,每到冬季,都来劫掠幽州,百姓辛苦一年地收成,都被他们抢去。”
接下来,陶谦告诉吴咏,幽州不比并州,并州有句注关,可抵挡来自北边的鲜卑人,西边有匈奴人,也算是一道屏障。而幽州呢,从辽西到右北平,再到渔阳、代郡,北边的东部鲜卑就像是悬在头顶上的剑,时不时就会砍下来。
吴咏闻言,若
有所思起来。
“幽州不是也有长城吗?不是还有居庸关卢龙塞这样地关隘吗?”
“是啊,要是没有这些关隘,恐怕整个幽州都已经变成鲜卑人地牧场了。”陶谦点头道。
然后又是摇头叹息说:“但区区几座关隘根本无济于事,就拿蓟县来说,卢龙塞和居庸关位列东西两侧,可北边的渔阳郡却无险可守,一旦渔阳失陷,鲜卑人不出一天就可兵临蓟县城下。是故蓟县虽是幽州腹地,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前线。也是幽州人心理上的最后屏障,蓟县一旦有失,幽州就完了。”
吴咏疑惑问道:“幽州突骑闻名天下,而且幽州好像比并州还要富裕,怎么连像样的军队都组织不起呢?”
幽州突骑大概是在燕国兴起的。汉朝和匈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为了能和匈奴骑兵抗衡,汉朝也在辽河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该背景下,处于北方边防地区的幽州,也在战争的锤炼当中,锻炼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突骑。是汉武帝建立的精锐部队之一(另外两个是凉州大马、并州兵骑)。也是帮助东汉光武帝取得天下的三支精锐部队(冀州强弩、并州兵骑)之一。
陶谦再次叹息说:“吴侍读有所不知,幽州人口本来不少,但因为常年遭到鲜卑人掳掠,人口逃亡,田地荒芜,进而使边军兵员和粮草无法得到充足供应。粮饷不足,就无法征募足够的
边军,边军少了,就没有足够的战斗力。战斗力不强便无法抵抗鲜卑人,鲜卑人就越来越肆无忌惮。这样恶性循环下来,幽州便越来越穷。”
说完,他又无奈道:“幽州突骑虽然天下闻名,但是训练起来颇为不易,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牵制鲜卑主力,像这些小股的侵袭势力,朝廷是不允许他们出动的。”
吴咏闻言,若有所思。
接下来,二人又聊起了近来朝廷上发生的一些大事。
不知不觉,队伍就到了蓟县地界。
蓟县(今部分北京城)在幽州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政治上,它是幽州刺史府所在,也是广阳郡郡治;经济上,蓟县地区盛产盐铁,是幽州最大的经济支柱;军事上,蓟县位于幽州中心,不仅是连接幽州东西部的重要战略据点,也是通往南边冀州的交通枢纽,当然,也是汉军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大本营。
正因为如此,吴咏见到的蓟县县城高大的城墙,不禁发出感慨。
“没想到这时的北京城已经如此壮观了,没有热兵器,想要攻下这座城估计很难办到吧。”
这些城墙由青石砌成,高数丈,城楼上各种防御设施完备,城墙下有宽十几米的护城河。河外还有鹿砦、壕沟等防御设施。
就在他愣神的工夫,队伍已经穿越城墙,来到刺史府中。
陶谦亲自引吴咏进入家门,不想迎面便走来一群女子。
走在众人中间的是一位穿
着朴素的中年妇人,她看到陶谦,立刻停下脚步,笑问道:“夫君不是去视察居庸关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陶谦哈哈一笑道:“夫人,我今日可是遇到一位贵人!”
“贵人?”妇人疑惑地看向吴咏。
陶谦立即介绍说:“这位可是当今天子的侍读,南阳宛城吴咏。夫人不是常常说想见一见他吗?”
“呀,你就是写出《白蛇传》的吴咏吗?果然如传闻一样,俊逸非凡!”
妇人发出一阵惊叹,引得众人都目光炙热地看向吴咏。
吴咏这时也立刻见礼道:“小子见过夫人!”
“无须多礼,”妇人扶起他,又对身边的婢女吩咐道,“去厨房吩咐厨娘一声,今日有贵人临门,宴席要做得丰盛些!”
“是,夫人!”两位婢女应承下来,转身就离开。
陶谦让妇人先领着吴咏到客厅说话,他则是转身去了内院。
不一会,换了一身居家服的陶谦走进客厅,身边还跟着两男一女。
陶谦在妇人身边坐下,然后就主动向吴咏介绍道:“这是长子陶商,次子陶应,小女陶姜。”
吴咏跟他们又是一番相互见礼。
陶谦见状,又笑道:“你们年纪相仿,以后要多加来往。”
“两位少君气度非凡,一看就是饱读诗书之人,今后成就必定不凡。”吴咏夸赞说。
陶谦哈哈大笑,“那就借吴侍读吉言了。”
说着,他忽然语气一转,“只可惜老夫活了快五十年,
始终碌碌无为。不像吴侍读,年纪轻轻就能天下闻名,假以时日,定能成大器。”
“大人过谦了,小子听说大人在幽州很得民心,我大汉要多些像陶刺史这样的官员,百姓就有福了。”吴咏实在找不到更多的词汇来客套。
陶谦似乎很羡慕吴咏的年轻,只见他面露回忆之色。
“老夫少年时,曾以粗布为战旗,以毛竹为战马,召集二十余同龄人为军。老夫那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成为卫霍那样的名将,纵然不能封狼居胥,也要马革裹尸而还。哎,没想到几十年就这样过去,征战沙场是没机会了,老夫现在看到你们这些有志气的年轻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倘若我大汉若再多几个吴侍读这样的人,鲜卑这等蛮夷之人,安敢犯我边境,掠我百姓?”
吴咏赶紧站起来谦虚一番,这时他也想起后世一些关于陶谦的记载。
陶谦自幼失父而成少孤,少年时以性格放浪闻名县里。
十四岁时,陶谦犹缀布帛为旗幡,乘竹马为戏,邑中儿童皆以他为尊,大多随其玩乐嬉闹。虽是孤儿,但陶谦每日如此逍遥自在,倒也分外惬意。
一日,同县人甘公出门时,于路途中偶遇与众孩童玩耍的陶谦,甘公见到陶谦容貌,觉得十分奇异,于是停车与陶谦言语数句,见他应答得体,不似外表那般放浪无度,心中十分喜悦。
甘公曾为苍梧太守,颇有识人知人之能
,遂有意将女儿甘氏许配给陶谦为妻。
他的妻子听闻后大怒道:“妾闻陶家儿敖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
甘公却对其妻说:"这个孩子外貌奇特,长大后必成大器。"
后来甘公坚持将女儿甘氏嫁给陶谦。
婚后,陶谦幡然醒悟过来,不再吊儿郎当,而是变得奋发图强、十分好学,经过一番刻苦用功,陶谦先是经考试被录取为太学生,然后仕于州郡,随后又被举为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刺史。
另外,陶谦又是扬州丹阳郡曲阿县人。丹阳地近山越,故而官吏百姓多勇悍。别看陶谦现在已四十有二,却素有立功报国之志。
后世有许多关于陶谦的记载,他治理徐州,然后又让徐州给刘备。同时他因为愤恨曹操言而无信,数次攻打徐州,便派遣骑兵掩杀曹嵩,最终遭到曹操的报复,让徐州百姓遭了殃。
尽管后世的史书对陶谦褒贬不一,但时下的他不仅是一个好官,还是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
因为他的岳父甘公对他可谓是有大恩,所以他对妻子甘氏也是敬爱有加,一生只有这一位妻子相伴,可谓是相濡以沫,而且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没有过多的要求。
想到这些,吴咏对这位陶刺史也是有些敬佩。
后世的夫妻又有多少可以做到相濡以沫呢。
对待子女的教育,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他这样,随子女的意愿。
吴咏正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见门外
走进一个管事,躬身请示陶谦说:“主君,厨房那边已经准备好了,是否开席?”
陶谦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敏感,马上点头,“好,开席吧,想必吴侍读也饿了吧,来,我先敬你一杯!”
“不敢,这第一杯,理当小子敬上!”
吴咏说完,举杯一饮而尽。
宴席很丰盛,这次又属于家宴性质,众人也没有过多的客套,一时间,宾主尽欢。
酒足饭饱之后,陶谦硬是拉住吴咏留宿一夜。


  (https://www.uuubqg.cc/76787_76787113/6741358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