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二章 转任都指挥同知!
老李和小赵一行十几个民夫,扛起自己手头的农具,便拔腿往县里奔。
一般朝廷若是有什么需要广而告之的政令和告示,都会在县衙门口的广场上张贴,并且让小吏诵读。
等到老李一行人赶到县衙门口的时候,此地早就围满了清河县的百姓们。
被百姓层层包围的中央布告板下,两个小吏和四五个衙役站在板下。
为首的小吏,拿着一个用铁皮做的简易喇叭,正大声诵读着公告。
“今上怜惜百姓生活不易,特再开移民开垦令!”
“辽东都司已经建布政使司了,从今以后和内陆十三行省一样,都会办学校、开工厂、通铁路!”
“不出十年,辽东就会成为比肩山东的好地方!”
“辽东地广人稀,只要愿意报名移民辽东的百姓,一户可分到二百亩田,不需要花一分钱!”
“赐田堆肥之后,头三年产出交半税!后七年三成!”
“十年之后,这块田就完全属于你的了,每亩只需要按律交三升三合五勺的税就行!”
“并且,朝廷考虑到移民百姓一户无法年耕二百亩,将会以村为单位,为每村配上旋耕机和拖拉机,有此利器帮助,一户五口人,可耕二百亩地!”
正式的政令上,肯定不会写得如此白话文。
哪怕洪武帝是泥腿子出身,平常给官员的口谕和一些圣旨都是口语化的。
但是这种公布天下的政令,肯定是要经过翰林院润笔才能发出的。
不过对百姓来说,显然是不好理解那些拗口的文言文,各地负责宣传政令的小吏们,都是自行将内容口语化解释给百姓听的。
通俗易懂,方便你我他。
“辽东可是一个好地方啊,不但资源丰富,而且土地非常肥沃,虽然冬天冷了一些,但是亩产一点都不比江南低!”
“只要移民了,好日子就有了……”
小吏大声的不断夸赞着辽东的好,在他嘴里,辽东都成为了比肩江南的好地方了。
围在现场的百姓们,全都窃窃私语的互相议论了起来。
其实对于辽东土地好不好,冷不冷之类的事情,还不是大家主要考虑的事情。
不管土地多坏,天多冷,二百亩田总归是可以让一家人富足的。
至于冷,对大明百姓来说也不是问题。
现在府城里因为工厂办的多,蒸汽附属物一点都不缺。
都开始给大户人家搞供暖系统了,用保温管道,将蒸汽机烧开的热水送到大户人家里,搞地暖和挂壁式供暖。
冬天房间里也一点都不冷。
就算是普通百姓,没办法用上这种高级的供暖,冬天也可以自己买煤烧着取暖,效果也很好的。
现在大明因为煤矿需求量大的原因,各地都在大力开采煤矿,煤的价格已经降到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轻松买用了。
辽东冬天冷,根本不是问题!
老李和同伴们频频对视。
“头三年半税,后七年三成,虽然是重了一些,但是田却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二百亩田,哪怕都是下田,没有个两千两白银,肯定是买不到的。”
“如此算来,还是大大划算的!”
“而且十年之后,每亩只收三升,这可比直隶的田税轻得多啊!”
“是啊,这田税好啊!”
百姓们的重点,都放在了这田税上,不断交口称赞。
洪武帝定鼎天下后,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故宋之时,田税是每亩一斗,以亩产两石来算,差不多是二十税一,虽比不上汉朝的三十税一,但是在历朝历代里也算是轻徭薄赋了。
而洪武帝更大气,官田每亩只收不到六升的田税,民田更是只收不到四升,相当于是四十税一和五十税一!
只是吧,这玩意实际上操作,却是另一个结果。
虽然明文规定的田税轻,但是洪武帝却又另外要求,江南一带的田苛以重税。
像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等地的田亩税高达每亩八斗,超过三税一了!
光是苏州府一府,一年就要收281万石粮米,而大明全国的田税总额也不过2900多万石。
相当于一个苏州府,就要交一国10%的田税!
直隶其他诸府,也大多要交三五斗的税。
直隶和浙江两地加起来,一年收的田税,能占据大明总田税的三分之一!
倒是江南之外的地方,严格遵从了洪武帝的收税制度,每亩民田只收三升多一点的税。
虽然说交了这么高的税之后,他们还是能够过好自己的日子。
但是平常可没少羡慕其他地方的薄税!
比照其他地方,江南的百姓是税最重的。
现在看到辽东那边的田,税收的这么少,不少人的心思都活跃起来了。
白给两百亩,税又低。
除了要远离江南这个大明安全的腹地,有可能面临北蛮兵锋的危险之外,其他方面处处都是好事啊。
“这移民,可行!”
不少清河县的百姓,都在心里暗自下了决心,要报名参加这次移民!
风险虽然不小,但是止不住收益高啊!
不只是清河县。
洪武帝新颁布的辽东移民开垦令,借助电报和火车的便捷性,在三五天内,就已经传遍了大明的土地。
北边和西南的诸省倒还好,目前都处于一个土地还算够用,地广人也稀的情况,虽然对开垦令中的只要移民就给二百亩田的政策很是心动。
但是响应的百姓都只能说是寥寥。
特别是云贵和两广地区,自己都缺人呢,哪里还有往外移的道理。
不过在江南和湖广、江西、浙江几省,以及人口大省河南,这份移民开垦令,可是引发了轰动!
有了之前燕云移民的前例,这次报名去辽东移民的百姓,积极性明显高了很多!
只不过月余,就有超过三十万户的百姓报名了,总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万人!
第一批动作快的移民,甚至都已经通过了本地的筛选,被上报中枢了,就等着坐火车到山东,然后扬帆前往辽东了!
而在山东和辽东之间的海峡上,大明的运输舰,也在日夜不停的来回航线,将一船船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资,运往辽东。
现在快要入冬了,移民们的第一年,肯定是没得收成的,只能靠政府拨粮,下发各种生活用具。
辽东原本的驻军和民户们,也在先一步抵达的辽东布政使司各级官员的带领下,为移民们盖房,规划住址。
辽东地区怎么说也是从战国时期就断断续续的纳入中原统治了,该有的郡县和一些基础水利建设都是不缺的。
熟田其实也很多。
只是因为战乱,导致常年人烟稀少,地都抛荒了而已。
第一批移民到来后,完全可以直接住进原本就有的城池,和依着城池规划出来的新村庄。
辽东本就屯有非常多用来盖堡垒的砖头,算是军需品的一种,现在下放到地方,一两月就可以将房子都盖起来。
辽东本地的五十万百姓,再加上十万驻军,完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多的不说,原本的旧县城修缮一下,再加上建一些新村,容纳三四十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甚至考虑到过冬问题,火炕和壁炉也都是一应俱全的。
第一批移民还没抵达辽东,他们的“新房”就已经都建的差不多了。
各级村、乡、县级的官员,也都全部就位了。
就是手下暂时还没有几个民可以管,正翘首以盼的等待着第一批移民到来呢。
......
建州,乌拉城。
此地,乃是盘踞在建州的野人大部落“乌拉”的地盘。
乌拉部落一共有三万多部民,在建州土地上算的上是雄踞一地的大哥了。
只不过,此时乌拉部落,已经成为了明军在建州的指挥中心。
建州方圆大概十万公里的土地,都被大军扫荡了一圈。
不敢说完全没有野人了。
但是至少大型的,有聚集性的部落,该剿灭的都被剿灭的差不多了。
就算没剿灭的,也都全族远遁北方,不在建州了。
不过建州地界上的深山老林里,还是有一些野人残留的,大部分都是数百人为一群的小型部落。
因为他们人口少,很难进行长途跋涉的远迁,只能往深山里躲了。
暂时,大明军队也不打算费力去进山扫荡他们了。
五万多扫荡建州的部队,经过了两个月的扫荡后,此时都已经陆续回到乌拉城了。
彭克也带着镇海营的弟兄们,风尘仆仆的赶来了乌拉城,与上司蒋仁刚汇合。
之所以他们都聚集在这里。
是因为,朝廷有圣旨送来了。
乌拉城中央的大广场上,以周兴为首,都督宋晟、都督刘真,以及四个从辽东和北平调来的卫指挥使,山海关都督蒋仁刚,和彭克与魏然、李文长等一众参将,全都单膝跪在地上,恭敬的聆听圣谕。
“……设建州都司!”
“……山海关都督蒋仁刚,转任建州都司都指挥使!”
“……山海关参将李文长,转任建州都司都指挥同知!”
“……山海关参将彭克,转任建州都指挥同知!”
(https://www.uuubqg.cc/73617_73617035/73251300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