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去大明扶贫 > 第109章 旧瓶装新酒

第109章 旧瓶装新酒


八月十五一过,各路将领和部落头人们陆续告别广宁。
  繁华落幕,一片忙碌。
  广宁城现在要集中力量抢收水稻。
  最初,内地移民对辽王府带有强迫性的种植水稻是抗拒的,又要建大棚、又要育秧苗、又要移栽、又要除草、又要及时灌溉,还要及时起沟排水……
  南方种水稻的工序比北方种植小麦和杂粮繁琐复杂多了。
  好在华夏的农民也是现实的,看着沉甸甸的谷穗,丰收在望,家家忙碌并快乐着。
  辽东军民上下,无不感谢老天爷的眷顾,感谢皇帝送来了英明神武的辽王爷。在内地饱受干旱之苦时,辽东却成功避过了春旱,仅靠一季秋收,就稳稳地超过了内地一年两季的收成,还不用交税,顶多帮王府官军多干几天农活。
  原来被中山王徐达强行从辽东迁到北平和山东的一些汉民,听说辽西大丰收的消息后,一传十、十传百,开始陆陆续续返回辽东。
  大量内地灾民首先涌入辽西走廊,需要安置。朱植就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让他们帮助驻军进行秋收,获得粮食。
  有些人就开始在凌海、广宁野外搭起了窝棚,打算不走了。于是一些叫张家窝棚、胡家窝棚、李家窝棚的临时村子就这样建了起来。
  辽西走廊从最初的凌海、广宁、懿州、义州等几个孤零零的军事化屯点,由内而外,开始丰满起来。
  眼看马上要进入农闲时期,朱植也在总结大半年来经营辽东的经验,着手落实辽东各卫的军事整编工作。
  按照大明卫所编制,一般一卫下辖五军共五十个百户,每个百户一百一十二人,每卫共计五千六百人。
  但这种编制并非绝对,也有一些特殊卫所比较特殊,比如像广西的驯象卫达到惊人的两万余人。更多的卫所因为存在士兵逃亡和吃空饷现象,兵力不到五千人。
  而且即使按照常规编制,这五千六百人也不准确,每个卫所总有一些军官和参谋辅助人员没有计算在内。
  尽管如此,辽王考虑到刚穿越来不久,要求张石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尽量保持低调。
  他对张石说道:“无论你怎么改革,每卫人数要控制在五千六百人以内,尽量用旧瓶装新酒,免得刺激朝中的言官们,授人以柄。”
  在辽王这一指导思想下,张石负责的广宁中护卫和广宁左护卫首先成军。
  每卫分为前、后、左、右四军,也就是四个团。每军分车、步、骑兵三个营,相当后世的团。中军缩为亲军营,由卫指挥使直接掌握。
  每卫共十三营,每营统一下辖四个百户,也就是四个连。每个连下辖三个总旗,也就是在三个排。每个排三个小旗,也就是三个班。
  这样,王府护卫在编制上已经比较接近火器时代的旅级编制,却没有突破大明卫所编制的总人数。
  广宁中护卫以火真的前军和盛庸的右军为基础扩编而成。指挥同知张石带领左、右两军驻防在王府旁边,保护辽东的大脑。指挥佥事盛庸带领前、后两军在双辽城屯守,监视新投降的阿扎失里为首的翁牛特蒙古部众,顺便执行向西辽河蛙跳任务。
  朱大能的广宁左护卫由平安的后军和朱大能在沈阳一手训练的新兵扩编而成。
  可别小看朱大能的新兵,其中骁勇善战的林中部落百姓占了大半,又和女真人在沈阳以东打了好几架,场场KO对手,战斗力甚是强悍,光俘虏就超过了一千人,让辽东最为头疼的造反专业户勃罗哥,就是被朱大能俘虏的。
  不过,这广宁左护卫的防区却护到辽河东边的沈阳堡去了。
  尽管朝廷还没有批准辽王的辽东经营方略,辽王还是按后世的眼光,准备渐渐把辽东的大脑移植到沈阳去,顺便在辽北执行蛙跳任务。
  沈阳以北的银州虽然划给了刘显设立铁岭卫,但在铁岭卫成军之前,还是由平安率部驻防银州。
  辽王原先的直属队也进行了小幅度的调整。
  辽王专门从广宁卫调入十几个久经战阵的小旗、总旗和百户,提拔使用,加强直属队的骨干力量。
  直属队骑、步两营人数和中护卫保持一致。辎重营突出后勤保障能力,比车兵营多了八十辆骡车。夜不收、工兵队和医疗队保持不变。
  调整后的直属队人数保持在一千六百人,还是由张石兼管,足见辽王对他的充分信任。
  为辽王建设骑兵立下大功的谭广一再请求回到北平向燕王复命。辽王只好从凌海召回平易接替谭广,又将谭广提拔为千户、并向兵部备案之后,才让他带着原来的骑兵回去,临行前又送了五百匹好马。
  宋忠离开了夜不收,掌管三万卫,情报机构就交给张石兼管,曹楚材和易信二人具体负责。
  至于蒯氏兄弟、赵鲁、毕杰、李济等人,虽然不直接参加战斗,却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辽王仍然将他们都在各卫中挂个什么千户、副千户的名。反正,部队重新整编后,空出了好多位置来。

  铁炫仍然替张石占着广宁中护卫指挥的坑,收钱则出任广宁左护卫指挥使,替朱大能守着坑。二人都是只挂名,不任事。
  辽王计划,准备等条件成熟时,再以直属队为基础组建辽王府的右护卫。
  这样经营东北就有了三个完全脱产的甲种旅,专门用于遂行机动作战任务。
  经过战争的洗礼,少年辽东师终于成为了过去式,扩编后的辽王护卫一律以日月同辉的五星红旗为军旗,作为和辽东都司其他军队的区分。
  辽王也为自己设计一面亲王旗,同样以五星红旗为背景图案,只不过上面多绣了一条非常霸气的五爪金龙而已!
  至于辽东都司那边,辽王曾经对郭英说过:“舅舅,你就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办吧,负责完成辽东六卫的重建和整编工作。”
  但郭英真是有当甩手掌柜的天赋,磨磨蹭蹭好久,只是参照广宁中护卫组建了广宁卫和银州卫的架子,具体事情还是让张石帮的忙。义州、盖州、金州、安东等卫还是老样子,稳如老狗,纹丝不动。
  辽王只好把朱大能原来的中军作为基础,交给周兴组建广宁卫,又把董兴的右军交给宋忠组建银州卫。
  虽然这两卫兵力暂时只有王府护卫的一半,但是原来广宁卫剩下来两千多人都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兵王,其中交流到王府中护卫五百多人,还有一千五百人两家平分,骨干力量还是很强的。
  周兴的广宁卫成军后,朝廷又来了旨意,同意了辽王原来的请求,辽东都司要上半年驻广宁,下半年驻辽阳。所以这个卫后来被新任都指挥使吴高带到辽阳城驻防去了。
  银州卫也在组建中因朱植作主,把银州让给刘显的铁岭卫了,宋忠只好跑到更北边的开原城去了。
  开原是一个战略位置十分关键的地方,元朝曾经在开原以东设立了管理女真各部的五个万户府,后来变成了三个万户府。所以银州卫成立后又改称三万卫,最后又改称开原卫。
  三万卫一部由指挥同知宋忠带领驻守开原,一部由指挥佥事董兴仍驻屯长春,镇慑女真各部。
  朱植对广宁卫和三万卫的战略定位是基本脱产的乙种旅,随时可以支援王府护卫进行机动作战。
  至于义州、盖州、金州、安东四卫的改编,辽王并不干涉,只是对装备最差的义州卫和安东卫各送了五百匹马。
  至于刘显的铁岭卫,辽王现在手头实在没人,刘显自己又不操个心,仍然只能是个空架子,防务由平安兼管着。
  朱植对这四卫的战略定位是半脱产的丙种旅,一边屯垦一边兼顾维护本地治安和防守作战,相当于后世的预备役。
  朱植还计划,等到明年全面推行屯垦时,还要规划十几个屯卫,基本用于屯垦,相当于后世的建设兵团。
  让辽王感到非常省心的是水师建设。
  安陆侯吴杰并无红二代身上旧习气,干事利索又低调,已经在辽河东边选好辽海卫址,编练了四营辽海水师共两千来人。
  其中一营负责辽河内河巡查运输,一营负责从盖州到鸭绿江口的巡查运输,一营负责从盖州到山东登州、莱州的巡查运输,一营负责休整,执行机动任务。
  水师今年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但是朱植平时几乎没到过水师视察过,心里对水师感到非常亏欠。
  一天,辽王抽空到辽海卫视察了一番。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吓一跳。
  这水师不仅人手少,待遇差,装备也差。担任内河巡查运输的只是蒯富手下的业余船匠生产的小船,担任外海巡查的还是原先从楚王和莱州卫那里借的平底沙船,虽然适合沿海浅水和内河运输,但在海上没有一战之力,抗风浪能力也差,遇到倭寇也只能靠声势壮胆。
  这哪里是水师?分明是一支内河运输船队,竟然为辽王的东征西讨默默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植想想就非常后怕。
  今年幸亏没有遇到大的台风和倭寇袭扰,否则这支水师早就散架了,官兵们也得喂鱼了。
  辽王当场又给了吴杰的水师又增加了两个营的编制,专门执行从辽东湾到长江口的护航任务;给了吴杰十万锭宝钞,让他派人回湖广和江浙、福建沿海一带再招募些人,使总人数达到到三千人;又调来一百支燧发枪、一千张弓箭、一千杆长枪,暂时加强水师的自卫火力;又让郭英协调铁岭、金州、安东、盖州、登州等卫所,分设水师休整之所。
  一阵操作下来,吴杰和水师都是士气大振,“辽王千岁”之类的马屁不绝于耳。
  辽王指示吴杰:“辽海水师必须尽快从后勤保障型向综合战斗型转型,从内河运输型到近海作战型转型,不久的将来,还要完成向远洋作战型转型。”
  吴杰苦着脸说道:“辽海水师要转型,还缺少适合各种水情作战的大小战船。”
  辽王答道:“没关系,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继续向朝廷请示,最好请朝廷派工匠来建造。实在不行,我找机会回应天找皇帝要去。”
  辽王也大致记得葡萄牙人后来传到大明的三桅战船、蜈蚣船等的样子,抽空画了一些,也不知道实不实用,只有等船匠来了造出来再验证。


  (https://www.uuubqg.cc/73441_73441731/4620075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