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两年后
有了圣女的动员,白羽族人热情高涨。
为了减少建设时间,龙锦直接从商城里面大量购买砖块和水泥,不用再麻烦他们重新烧制,等后面再教他们学习。
城墙、军营和学校的建设,被作为优先事项。
尽管白羽族会飞,可城墙能带给大家安全感,阻挡外敌入侵,军营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军事能力。
教育自然不必多说,龙锦特意派自己亲自教出来的学生,来教白羽族人识字。
这一点是羽雅主动要求的,他们白羽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根本没有形成系统。而人族的语言和文化,早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身为圣女她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只要祭祀神灵和先祖的符号及文化不改变,学习人族的语言未尝不可。
白羽族的建设能力着实优秀,盖房子的时候,他们可以很快的将各种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
一些族人学会砌墙以后,不需要搭建架子,就能够飞在空中砌墙。
而人类工匠盖房子,搭架子来回往高处运输物资都会消耗很多时间。
白羽族的女性则学习如何养殖家畜,以及纺织这些不需要太多体力的工作。
飞行能力确实是一项很特殊的能力,它能够推进很多事情的改变和发展。
龙锦这边也重新颁布了针对白羽族的各种措施,基本原则是保障他们族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税收方面有较为优待的措施。
但是白羽族如果发生打架斗殴、甚至其他比较严重的事件,依然按照武朝例律来执行。
这些措施也得到了羽雅的肯定,她能够很清楚的理解龙锦的想法。作为一族之长,自己族类的发展和壮大,是首要目标。
关于白羽族和洛城之间的小规模的冲突,龙锦如实写信向女帝禀报。女帝回信的内容和魏文忠的想法一致,联合发展,友好交流。
徐天德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忍气吞声,他毕竟不敢违背皇上的意思。
快要入冬时,龙锦开始卖盐了。
崔氏那边他已经不再考虑,经过月影的调查,洛城的崔氏只是中洲崔氏的一个分支。他们派人过来,本就是为了和妖族进行贸易。
龙锦没来之前,这些贸易原本就挣不了几个钱。崔氏卖盐,海神族也卖盐,双方在价格上不相上下,但海神族只收黄金,卖的盐基本上都是富贵人家购买。
当时洛城百姓也不多,崔氏在洛城的生意属于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
之前龙锦改造洛城的时候,崔氏才会心甘情愿答应拆迁。他们的大本营在中洲,就算洛城这边全部放弃也无所谓。
因此龙锦卖盐只需要考虑海神族即可。
这时龙锦已经让碧瑶服下忠诚丹,但考虑到碧瑶要给他们族群一个交代,龙锦还是过去找她谈了谈大家一起卖盐的事情。
你出一半,我出一半,大家一起来经营盐业。你们海神族在卖盐方面也要收铜钱,积攒够一定铜钱,可以拿到英武钱庄,龙锦给他们兑换成黄金。
这中间最难商讨的就是盐价问题,龙锦要求盐价要降三分之二,并且承诺把净化毒盐的阵法交给海神族。
海盐跟龙锦制作出来的盐,还是有点儿差距。
碧瑶服用过忠诚丹不会说什么,但海神族其他人不答应。他们霸占着沧海,有无穷无尽的海盐,就靠着卖给人族海盐来挣钱,现在你龙要求降低盐价,我们的收益谁来负责?
龙锦自己是有长远考虑的,那座盐矿山终究是有限的,将来大批量净化海盐才能够持续发展。
可如果官府的盐价过高,会导致民间容易滋生私盐贩子,所以盐价必须要降下来。
龙锦最后不得已提出,海神族从洛城购买的灵石可以增加一成的量,原本一两黄金一百块灵石,现在洛城这边给一百一十块。
给出这样的条件后,海神族才勉强答应下来。
他们沧海可以通过特殊的海蚌来提出跟灵石同等的珍珠,但这种特殊海蚌较为稀有,生成的珍珠过程也慢。想要发展实力,也需要从外面购买灵石。
反倒是海盐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无穷无尽。
龙锦也是没办法,作为管理者,他深刻体会到利益的分配问题有多么重要。人族自己之间还不愿意互相让利,更不用说让海神族让利给人族。
这个问题是个很深奥也很难解决的问题,现在的龙锦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只能期待以后能够想出能够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的办法。
跟海神族这边谈妥之后,龙锦就开始卖盐了。崔氏的反应跟龙锦预测的一样,并没有进行扰乱和干扰。
龙锦制出来的盐远比崔氏的井盐要好的多,价格也更便宜,很快就占领了洛城整个盐业市场。
而崔氏这边,自己也主动不再经营盐业,甚至把井盐的采集地主动卖给龙锦。
值得一提的是,龙锦卖盐这件事是要上报女帝的,并且卖盐收益的三分之二都要上交给朝廷。
龙锦无所谓,他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吃上便宜的盐,赚钱方面只要不赔本就行。
按照标准,每人每天的盐分摄入量最好不超过六克,大约估算一下,每人一年的盐量消耗就是四斤。
中洲的盐价是40文一斤,龙锦将价格降到10文,等到洛城人口达到三十万时,每年靠卖盐的收入就有一千二百两黄金。
任何商品,只要消费群体足够大,都可以用薄利多销来挣钱,要是将来整个伏青省人口达到三百万呢?
每年一万两千两黄金的收入,按照朝廷官府人员的平均工资为每月二两,一年二十四两,足够给五万人发工资。
中洲那边朝廷虽然把控盐业,但经过层层贪占,最终到朝廷手里的其实没多少钱。因为价格高,中洲各地也有不少私盐贩子。
龙锦想要整改整个朝廷的盐业,又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洛城就这样持续稳定的慢慢发展。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
转眼间就到了凤元七年春。
(https://www.uuubqg.cc/71382_71382081/4620080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