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小偷传奇 > 第13章 ?十三 江湖庙堂架桥梁

第13章 ?十三 江湖庙堂架桥梁


据说这个县有一千多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三个新加坡的面积大。但人口只有十万左右,典型的人少地多。但大多是山地丘陵,可耕地并不多,所以根本不像平川县一样有那么富裕。县城很小,但还是附近几个县最大的县,比这个县更小的县城的人,还有不少移民到这里,显示在他们看来,堪比大城市的风光。但整个县城,我们爷俩不到两个小时就逛完了。今天不知道他安排我到哪里参观去,我对这个山区小县还能了解多少?

        吃过早饭,我问马叔,你还有什么能给我拿出来的地方让我看看,恐怕也没有多少地方了吧?

        有啊,他说,还有两个更著名的地方,你都没有去,4a级风景区,今天让你一饱眼福。

        这样一个小地方还有4a级风景区,我深感怀疑。但看着他坚定的样子,好像就是真的。

        那咱们就出发吧,我期待着呢,我笑笑说。

        我们开着车,再次进了城。这次没有在城里停留,直接向东边的一座山脚开去。远远地望去,只见一座浑圆的,如同一只大馍馍一样的山,伫立在县城的东边。高高的电视塔,屹立在最高处,俯瞰着全城。正值孟春季节,山上的树木远远望去,一片葱绿。

        我们开着车,一直沿着山间的公路,开到半山腰上。山坡的南面有一个公园,门口写着森林公园。我们把车停在门口,走了进去。其实不是公园,而是一个小广场。水泥地面,外面有三面是深沟,周围立着栏杆,防止人们掉下去。边上安着一些健身器材。北边是一座烈士陵园,埋葬着各个时代牺牲的烈士。这些地方也没有多少观赏价值。我们继续开着车往上走,一直走到山顶的最高处,开到电视塔的门口。

        电视塔旁边有一个小二楼,住着两个管理人员。我们站在电视塔旁边的栏杆儿旁俯瞰着山下。树木多是松树柏树,全是人工林。经过一冬的孕育,叶子都泛着一层一层的绿晕,重新回归了青春。也有一些其他树木,郁郁葱葱,层层叠叠,沐浴着春天暄暖的阳光,把生命健康的绿色,奉献给整个世界。树梢上,树底下,有不少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叫着。有不少灰喜鹊,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林间穿梭着;山鸡野鸡,不时发出呕呕的叫声,扇着翅膀飞来飞去。空气中弥漫着负离子的气息,温馨惬意,沁人心脾。有几只喜鹊,不断地煽动着尾巴,喳喳地在树上鸣叫着。

        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见到喜鹊了。马叔指着那几只喜鹊说,看到它们真有一些亲切感。我们这里本来没有灰喜鹊,现在生态好了,这几年才有了。我们当地人居然认不得这种鸟,把它叫长尾巴喜鹊。但过去传统的很多鸟现在都不见了,实在叫人遗憾。

        有哪些传统的鸟呢?我好奇地问。

        最多的是鸽子。还有黑老鸹,红嘴鴳,火燕儿,黄鹂鸟,还有花鸨。连麻雀和鹐树圪喯儿都没有以前多了,不知道这些鸟都到哪儿去了。不过那些祸害庄稼的瞎豗也少了。要在过去,他们在地里豗起一堆一堆的土,比猪的豗劲儿还要厉害,把庄稼连根就叼到洞里去了,不管用什么手段也根本没办法除掉它们。现在也许是它们的天敌多了的缘故吧?

        他有些感慨地说。

        他可能说的是方言,有些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可能他说的这几种鸟类,有一种是乌鸦,我也没有仔细问。

        我们抬眼望去,整个县城尽收眼底。滨河路国道,犹如两条巨龙,并驾齐驱,直通南北。中心城市和北城新区连成一片。可以看到最南边的大桥,过了那座大桥就出了城市,通向南边的市里。北边新城区和滨河路的连接处,是我从省里来的方向。从北到南,高楼大厦林立。形形色色的小轿车,像一只只甲壳虫,缓慢地在城市的河里游动着。远远地还能隐隐约约听见,街道铺面的喇叭里传来的叫卖声,给这山的宁静增添了一丝丝生息。

        你对我们的森林公园有何看法?他偏过头问我。

        名不副实。连一条小路也没有,人进不到森林里边,就谈不到公园二字。没有把人和森林融为一体,只是修了一个小广场,供人们晨练的吧?

        我说。

        如果要是我,我当着这儿的一把手,就不会建那个梨博园:把那几千万的投资,投资到这座森林里。到青岛市,把人家的那个著名的景点,信号山公园复制过来,根本花不了多少钱。只不过在这森林里,树林下边,建一些小亭子,小阁楼,修一些小凳子小椅子。建几条从山下通到山顶的小路,曲径通幽。人在森林中活动,鸟在树梢上鸣叫。每个树冠都是一把巨大的伞,给人们遮阳蔽日,让人们在夏天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虽然不至于像人家的那样成为著名的景点,但也很值得一看。可现在你看看,我们连跟前也到不了,全是树木杂草,连一条羊肠小道也没有,还不如从前的样子。

        他感慨地说。

        以前是什么样子?我好奇地问。

        你说的是哪个以前,他说,其实这个山有两个以前。

        你别卖关子了,我笑着说,以前以后怎么还有两个三个的?怎么说呢?

        老早以前,他说,这座山就是自然形成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反正祖祖辈辈县城的人就享受着它给大家带来的福利:各种树木郁郁葱葱,乔木灌木杂草,形形色色,乔木众多。大大小小的树不知道有多少。从山脚到山上,有自然形成的小路。虽然不像青岛的信号山那样是人工修建的便于人行走的路。但人们也可以方便地从山脚走到山顶来。每到假期,这里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乐园。他们把他们的作业课本带到树底下。特别是备考的学生,带着一壶水,拿一点小吃,就可以在这山上待一整天。清新的空气,幽雅的环境,鸣唱的小鸟,安静的环境,能增加大家的记忆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场所。我的那个侄子考大学,就是在这座山上完成的。山上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尽管那时候家家都烧着柴火,但谁也不敢砍掉一棵树。那护理人员非常厉害,就住在山上的窑洞里,白天黑夜都坚守着。人们只敢拿枯死的一些树枝,只要活着的树,没人敢砍掉一棵。这是座县城天然的氧吧,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多的福利。

        那第二个以前呢?我非常好奇,怎么还会有两个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县是全省开放的试点县。来我们这里参观的人是一波一波的。省市县,甚至国家领导人都来参观,还有外国人,红极一时。甚至还办起了大学,是省农大的分院。说起来你都不信,我们这个小县城曾经有两座大学,文革中有医学院,是中央进行三线建设的成果。准备跟苏联打战,把重点建设项目和学校,都转移到偏远的山区。改革开放以后就是农大分校,还有农科院。但都是短命的。医学院只有设施,就没有开业,农大也只招了一届学生,又停办了。所以你看看我们的中学,基础设施相当好,那都是按大学的要求建的。只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好的硬件。不管人也好,组织也好,集团也好,一旦发达了,不管是真发达还是假发达,往往会头脑发热,甚至不可一世。当时的县委领导,觉得有这么多的大人物来参观,兄弟单位来学习,甚至还有外国友人,现在的招待所根本不能招待这么尊贵的客人。要到一个风景好,视野广,空气新,离中心城市还不远的地方,建筑国际大宾馆。这东凰山就成了最佳选择,其结果可想而知。

        他意味深长地说。

        那不挺好吗?我插嘴说,把宾馆建在森林里边,当然得占一些地,要毁坏一些树林,也不至于对这座山造成多大的危害吧。

        你这样想当然还算好的,可人家领导不这样想。他认为这些树会阻碍人们的出行,影响大家的视线。于是就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发动周围的村民、市民,把所有的树木砍伐一空,一下子把这座山砍得光光的,像一个秃头和尚。

        啊?我大吃一惊,还有这样的领导!简直就是暴殄天物,煮鹤焚琴,怎么这么愚蠢啊?

        我不禁脱口而出,说了一句有伤人家尊严的话。

        可不是吗?简直是天外奇闻!你看你看,如果权力不受监督,一旦要任性起来,简直是无坚不摧。那破坏率是多么的可怕。如果是一般人,那叫砍伐森林罪,是要被判重刑的。而人家不仅没被判刑,还摇身一变升成了副厅级。这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是在文革那样的非常时期。

        那结果呢?我非常好奇,困惑地问。

        结果当然是笑话。哪个大人物会住到这个县城里的?人要来看一下是因为工作关系,何况他所谓的改革也是吹出来的,完全就是皇帝的新装,不幸被那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但吹牛皮不犯死罪:如果这个真相不被戳穿,他完全可能升市委书记的。因为上上下下的人都跟着这个疯子扬沙子,大家也是这个链上的一部分。他把大家都拉了进来,谁也拿他没办法。只能给他一个人大副主任,算是对他吹牛皮的一点安慰,也算是封口费吧。但他这么做可把县城的居民给搞惨了:一到下暴雨,山上的洪水加泥土横冲直撞,家家户户门如临大敌,都用沙袋来堵洪水。县医院都被淹了,医生病人只能挪到二楼以上。泥土冲到公路上,等天气一晴,汽车过来吹的满天尘土。行人要走在路上,回到家都要塳一身灰尘,把整个县城搞得乌烟瘴气。可见水土流失是多么的可怕。搞好生态保护环境,跟生产粮食,发展工业,同样重要,甚至要放到首位的。要不然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是有深刻的教训的。

        竟还有这样的事情,这人是什么文化?脑子不对了吧?我好奇地问。

        你完全可以想像得出来,一个有文化的人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的。一个造反起家的农民,一个开小四轮的,除了胆子大,能跟上级搞好关系,实在没有什么别的能力。那是那个时代,特别是八十年代的特点:所有的行业,不光是领导干部,连医生教师这样的职业,说穿了全是农民工。

        你这是危言耸听,我不赞成他说的话,反驳道。

        我是说我们这儿,跟你们的大都市是不一样的。你想想看,改革开放一开始,原来各单位那些有文凭和水平的人,不是右派,就是外地的,又快老了,不能干活了。外地的全部通过关系回去了,本地有文化的人也到外地去了。教师和医生都差不多:一个农民工,先干代教民办,然后又转正,摇身一变就成了教师。还有一部分是工农兵学员,跟农民也差不多。一个农民工,到医学学校进修上二年,摇身一变就成了医生。这就是我们当时八十年代的情况。表面上有这身份那身份,归根结底全是农民。身份只不过是披了一层外衣,骨子里还是农民,只不过不是文盲罢了。你可以想想我们这儿落后到什么程度。根子上还是文革害的。如果没有文革,是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他微皱着眉头说。

        我低头想了想,还真是的。难怪山区直到八十年代还是落后,主要是教育和科技落后,青黄不接。这种情况直到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这里以后,才有所好转,这种情况在边远山区是普遍存在的。

        不过,他接着说,我这样说,实在感到对不起他。这位领导其实对我是有恩的: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也不会见到我,咱爷俩绝对不会认识。我可能还是一个穷愁潦倒的,只懂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上几亩薄田,勉强能糊口的最底层的贫困户。到现在,我一定是政府的脱贫对像,你也绝对不会采访我的。

        他抬起头似乎是思索着什么,轻声对我说,我之所以把你带到这儿,是因为这座山跟我的命运关系太大了。是这座山,是我栽的树,把我跟这位领导能够联系起来的。

        这怎么说呢?他越说我越糊涂了。

        强迫让我摘果树的,就是这位领导。改革开放以后,要对外取经,他取来的真经就是,要想富先栽树。但我们这里的人太保守了,谁也不愿意做。

        为什么?我说。

        因为不仅是我们县,整个北方来说,我们这个民族就没有商品经济的观念,完全就是自给自足。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种的苹果就是我们自己吃的。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东西能卖,还能卖到很远的外地,卖到大城市去。粮食可以保存,天天都需要。而苹果又没法保存,种下苹果吃不掉,只能烂掉倒掉,那不是政府害人吗?我也是没有办法的。他最信任的那个人,就是他的亲信,是我们乡的乡党委书记,他是立了军令状的,一定要在我们乡,在我们村,试点成功。他们就拿我开刀,强迫我栽种苹果树。我就是这样成了所谓的致富带头人的。跟当年强迫让我把人家的庄稼苗拔掉是一样的,所以我得感谢他。

        他脸上现出快乐和幸福的笑容。

        原来如此!生活真是比戏剧还要精彩,从强迫他拔庄稼苗,到强迫他栽树致富,完全体现了两个不同的时代特征,却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完美地体现出来了。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采访对像。可是,我还是非常疑惑。

        这跟这座森林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这山上的树也是你砍的?又是你栽的,我问他。

        这位领导是个最复杂的人。我们县有两大支柱产业,一是果业,一是烟草业。这是改革开放的两个巨大成果,全是他推动完成的。这是他的功劳,应该永远记住他;但这座森林又是他亲手毁的。我不是出了名了吗?当上了人大代表,可我都不知道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后来我才知道,我居然有选举县长的权利!难怪开两会的时候,我们参观的车出去,一路上警察给我们行礼,其他的车辆纷纷给我们让行,非常受人尊敬。住着高级宾馆,吃着几十个的盘子。我从一个贼,一下成了和县长书记握手的人,完全就是天壤之别。如果他没有强迫我栽树,我绝对没有今天的。所以我得一辈子感谢他。可当了人大代表以后,不光是要选举县长,还要写议案,反映社会问题的。可我是一个文盲,根本不会写。这些责任义务是根本完成不了的。可我如果不写,我就是失职的。好在我的那个侄子,他是政协常委,文化高,我只能让他代写。好在我们不是一个系统,但可以反映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叫提案,他把他写的提案内容,就变成了我的议案。这样我们反映同一个内容,还能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可时间一长也不行。我跟你说过,我的侄子就教我学习汉语拼音,背诵新华字典,读了大量的书,慢慢地也就称职了。这座山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我们叔侄俩全力推动得结果:他不断地写提案,我不断地写议案,而且联合多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联名签字,几乎每年都要写。终于引起了一位新来的县长的注意,他是个口碑很好的领导,非常注重两会委员和代表的建议。他把连续几年委员和代表的提案和议案,整个翻阅了一遍,发现提得最广最多的,就是东凰山的绿化问题。他终于下定决心,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他的任期内,终于把这座山的树全部栽上,又经过几年的护理培植,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了。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感慨地说。

        他强迫我栽树,让我发了财,出了名,成为人大代表;我通过写议案,把他毁坏的森林又重新恢复到原样。也算是我对他帮助我的一种回报吧:如果这个森林不恢复到现在的样子,恐怕县城的人每当看到这座光秃秃的山,都会想起他这个人,就会把他闂上一顿的。所以,我的命运和这座山完全可以说是联系在一起的。

        您可真是一个奇特的人,我笑着说,生活先把你踩在脚下,又把你顶在头顶上。

        我现在总算正常了:既不在脚下,也不在头顶上,一个平平常常的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就不错了。辉煌也罢,屈辱也罢,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人生一辈子,就像烧了一炷香,烧完了,也就成了灰了,什么也不会留下的。所以人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永远要以平常心对待最好。

        不过,这座山表面上绿化得很好,但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你发现了没有?

        他看着我说。

        我望着郁郁葱葱的山下,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问题,便摇摇头说,我真的没发现有什么问题。

        树木太单一了,他说,表面上这些树木非常值钱,大多是松树和柏树。但违背了森林绿化的特点,因为树木有互生性,只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种类,共同生活在一起,才能互相竞争,互相保护,生命力就更加旺盛。乔木灌木草木一样都不能少,如果只有几种树木,一旦发生病虫害,那是毁灭性的。

        我吃惊地看着他,惊讶地说,你还懂得植物学?

        哪懂啊?他谦虚地说,这只不过是些常识罢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难道连常识也不懂吗?

        虽然他表现得非常谦虚,但足以说明他读的书多而杂,什么也知道一些,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只有饱经风霜,阅历丰富而又读书颇多的人才可能会有这样有哲理的想法的。

        从山上下来,他又带着我去游览西凤寺,西凤寺正好在东凰山的对面。我们过了大桥,很快就到了寺院的停车场。

        他指着不远处的寺院说,我说的就是这里,4a级风景区。在以前,要是遇到天旱年景,经常有法师在这里提祃子求雨:用铁祃子打着赤裸裸的背,甚至要打出血来。有时还用铁钎子从左右两块腮帮子穿过去,居然不出血,令人非常惊奇。后来随着各种运动的到来,再也没有人敢这么做了。

        来到买票口,他拿出身份证,领了一张免费的票。他说本地人只要带身份证,可以免票游览。他要给我买票,我坚决不让,在他家白吃白住,不能让他再破费了。我自己买了一张门票,我们爷俩沿着台阶,一直朝寺院走去。

        寺庙小巧玲珑,占据了整个山头,穿过不长的一段涵洞,我们便到了下院。无梁殿坐西面东,是僧众诵经的禅堂。殿中有木雕楼阁和数十尊铜铸佛像。韦陀殿与无量殿隔院相对。殿内的韦陀像是由整块楠木雕刻而成的,其面貌威武,雕刻工艺十分精湛。上院有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正殿,有著名的悬塑。正面排列的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佛塞中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弥勒诸佛面目俊逸、仪态祥和,端坐莲台之上,全身金光闪闪。莲台下,七宝莲池中,八功德水微波荡漾,舟楫、仙鹤游弋其间,宛如仙境。五尊圣佛两侧分立胁侍的十大弟子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如真人大小。殿南山墙上塑有“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故事。殿北山墙上塑造的是须弥山上33层“忉利天”佛教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

        这是我们县的眼珠子,马叔笑着说,如果没有这个地方,你说外地人到我们这里来,连看一眼的东西都没有,所以保护得非常好,也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有什么传说呢?我好奇地问。

        之所以保护得这么好,传说神佛的肚子里有三颗珠子。一颗叫避火珠,一个叫避尘珠,一个叫避水珠。所以你看到了吗?几百年了,所有的塑像还是那样金碧辉煌,鲜艳如初:拥有了避尘珠,灰尘塳不到佛像上面,水也淹不了,火也烧不到,他笑着说。

        这怎么可能?我深度怀疑。

        传说嘛,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他说。

        参观完后,我们顺着台阶往下走,他指着左手的沟里说,这沟里的水是全县最好的水,现在被人家开发了,当矿泉水卖的。如果全城停水停电,这里的水就是大家最好的水源,家家户户都到这里取水。下边修了一条栈道,可以直通到山顶,给大家休闲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地方。但现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虽然拿着身份证可以免费进来,但如果不带身份证,整个景区哪也去不了。原来的售票处就在这个涵洞门口,不在前边。下边的整个地方,包括这个沟里和湖面,人们可以自由来往。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是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可现在把门设在广场门口,就挡住了大家的出路。谁出门溜达会带身份证的,不小心丢了,得不偿失。只能把大家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小小的广场里,出来进去非常不方便。其实设置门是为了收门票的,如果外地游客来,他们要参观的是寺庙,绝不会到后边的深沟里游玩去的,绝不影响他们的收入。可这样一来,收入并不会增加一毛钱,但把全县人挡在了景区的外边,给大家出行休闲避暑,到沟里去取水,非常不方便。这大概也是有权任性吧。

        他笑着说。

        主要还是没有摆对位置,只把自己当作是业主,而没有当成是物业。还有什么好地方?我是京城来的,当然对这样的一个所谓的4a级风景区,实在没有什么兴趣,因为我是带着使命来的,不是来游玩的,我提醒马叔说。

        好啦,我带你参观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地方。我知道你对这些所谓的景点没有兴趣。我们的眼珠子,恐怕还不如你们的一个手指头值钱。

        他笑着说。

        我们开车出了城县向北开去。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在公路旁边,突然出现一大片仿古建筑。瓦灰色的砖墙,穹窿形的窗户,雪白的院墙,钩的细细的砖缝,飞檐斗拱的屋檐,让我仿佛走进了徽派建筑群中。我绝没想到,在小县城的郊区,还有这样一个所在。

        我满怀狐疑地跟着他走了进去。小区有一座座的小独院联排建筑,好像是刚刚完工,还没有交付使用。我们推开一座院子的大门走进去。里边的格局却是现代的,卧室厨房,客厅书房,应有尽有。尽管还是毛坯房,但把这种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再往进走是一座深沟,空气清新,两旁的植被非常好,大树小树栽满了山坡。小区前边,有一条小溪,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流淌着,一直穿过公路下边的涵洞里,注入公路下边的河道里,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

        这是个什么地方啊?我困惑地问。

        如果你退休了,不去工作了,让你到这里养老,你愿意不愿意?

        他没有回答我,反问道。

        我当然愿意了,简直是世外桃源,我由衷地说。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绝对容不下你来住,连我也没有资格。这一片仿古建筑群的主人,我想你做梦也想不到的。

        他故弄玄虚地说。

        富豪大亨?文人墨客?演艺明星?

        我把我能想起的,有资格住在这里的人说了一大堆,但他都摇摇头。

        我告诉你吧,住在这里的是贫困户!这是扶贫部门,专门为贫困户设计和修建的。有的不花一毛钱,有的只掏一点钱,就让他们住在这里,享受着连你们都市人都眼红的待遇。现在的贫困户的住宅条件,反而比有钱人住得更好。

        他淡淡地说。

        啊?我大吃一惊,这也太奢侈了吧,你们怎么能这样扶贫啊!

        我困惑地问。

        一点不奢侈。他说,我非常了解,别看这么气派,造价并不高。不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钱还是那么多钱,但把这个房子建的别具一格,就非常引人注目,非常讨人喜欢了。我们这里人一般创造性太差,但这确实是人家扶贫部门了不起的创造。谁看了这里不想住进去?外墙的这些仿古砖,其实是一种什么材料,贴上去的,也不太贵,里面其实是普通的红砖。

        原来如此。我深深地为这些人的创造性所折服!真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小地方,竟有这样一个所在。我非常感慨,觉得真的此次不虚此行。我赶忙拿起相机,一座一座地挨个拍了下来。我要让别的扶贫部门看看创造性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是我们创造性工作的大忌。这个经验,完全值得推广。我非常感谢马叔,这本来跟他自己没有关系,但却给我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https://www.uuubqg.cc/68143_68143377/4108123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