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程明远传奇 > 第四十一章:民兵英雄王安琪巧布地雷阵

第四十一章:民兵英雄王安琪巧布地雷阵


  1942年,住在盛家桥的鬼子经常到根据地骚扰。

                  1942  年  6  月13日,骄阳似火,田里的麦子刚刚收割上场。就在这当口,几百个穷凶极恶的鬼子气势汹汹地直奔穆家集而来,企图抢夺百姓们辛苦收获的粮食。

                  他们依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趾高气扬,大摇大摆地爬上冈头。那冈头上绿树成荫,这帮鬼子想着在林荫下好生休息一番。谁承想,刚到树下,只听得“轰轰”几声巨响,犹如晴天霹雳,预先埋设的母雷瞬间爆炸,紧接着子雷也接连炸响。一时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弹片横飞。鬼子们被炸得鬼哭狼嚎,有的当场一命呜呼,有的被炸得残腿断肘,鲜血四溅。剩余的鬼子惊慌失措,丢盔弃甲,屁滚尿流地逃回了据点。

                  鬼子挨了地雷的炸,恼羞成怒,便施下狠毒之计。他们纠集了巢城所有的鬼子伪军,预谋在十五日从小路偷偷进村,妄图实行那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十四日,王安琪得到消息后,当机立断组织起沿湖  32  个村庄的民兵分头行动,布设地雷。一时间,巢南的各个角落都布满了地雷,这里俨然变成了一个充满危险的地雷世界。田间地头、村头巷尾、道路桥梁,处处都隐藏着致命的陷阱,只等敌人来犯,给予他们沉重的打击。

                  在一个阴霾密布的日子,鬼子在伪军的带领下鬼鬼祟祟地进了村。一个伪军趾高气扬,毫无防备,手中的枪头不经意间挂在了树上隐藏着的地雷线。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那伪军瞬间被炸上了天,随后重重地摔落在地,当场一命呜呼。

                  与此同时,两个鬼子贼眉鼠眼地在一个群众家里的灶台上抢夺鸡蛋。他们满心贪婪,丝毫没有察觉到脚下的危险。“砰”的一声,地雷被触发,强大的爆炸冲击力将他们掀翻,两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一时间,猪圈里、牛栏边、衣箱旁、门楼前,爆炸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尘土飞扬。一个个鬼子和伪军在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中倒下,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身首异处,哭喊声、咒骂声交织在一起。这阵仗,仿佛是地狱的景象在人间上演,而这正是侵略者应得的下场。

                  鬼子接连被炸了两次,那叫一个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十六日这天,他们气急败坏地开始搜山。这些狡猾的家伙不走宽敞的大道,反而专挑狭窄的小道行进,以为这样就能避开陷阱。

                  然而,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王安琪早就带领着民兵在小路上精心埋下了威力巨大的地雷,还设置了布满尖刺的竹尖庄。尖刺林立,让人望而生畏,吓得鬼子们胆战心惊,寸步难行。

                  鬼子搜山的计划落空,无奈之下,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就在这时,民兵们瞅准时机,奋勇冲杀出来。鬼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顿时乱了阵脚,溃不成军。兵荒马乱之中,他们又慌不择路地踏上了地雷。只听得“轰轰”几声巨响,硝烟四起,鬼子们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哭爹喊娘。剩余的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逃回了盛家桥。

                  王安琪率领着斗志昂扬的民兵们趁胜进击,一路势如破竹。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了盛家桥,将那象征着敌人势力的大门以及陈家祠堂毫不留情地放火烧掉。烈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半边天,仿佛是在向敌人宣告着正义的力量不可阻挡。

                  由于王安琪在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机智勇敢,他的战术灵活多变,行动神出鬼没,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每次都能出其不意地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令敌人防不胜防。因此,鬼子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如同听到了催命符一般,吓得浑身颤抖,胆战心惊。

                  王安琪的家位于魏家坝的石塘村,那里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然而,由于在战斗中为了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确保自身和同志们的安全,同时也为了更便于开展与敌人的斗争,他和一起做民兵的一个人一起搬离了熟悉的石塘村,来到了沐家集如今的村庄。

                  也就是说,王安琪实际上是来自沐家集万年村的人。这个村庄见证了他的成长,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和无畏的勇气,成为了他投身战斗、保家卫国的坚强后盾。

                  1942  年  5  月,一支由新四军第七师第  56  团、第  57  团的各一部分兵力与含和独立连共同组成的含和独立团应运而生。该团积极配合侯韩中心县委的各项活动,在军事上隶属于新四军第七师的建制。

                  此团的团长为马长炎、徐绍荣,政委由马长炎、杨杰英、马长炎担任,副团长是顾鸿,参谋长为李锡锋,政治处主任则是徐志明。他们个个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带领着全团战士为了抗战的胜利奋勇拼搏。

                  1942  年  5  月,为了实现巢北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有效地沟通并保持与皖东抗日根据地的紧密战略联系,中共皖中区党委经过深思熟虑,果断作出决定,以原巢湖工委作为基础,成立中共合肥巢县庐江委员会。不久之后,该委员会又更名为巢合庐中心县委。其机关驻扎在巢县高林桥的班家巷村一带。

                  县委率领着新四军第七师巢湖独立营,将巢南高林桥一带作为稳固的立足点,勇敢地向巢北以及巢湖西岸的庐江北、合肥一带和淮南铁路两侧积极开展工作。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在敌占区顽强斗争,为抗日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1942  年  9  月,巢湖独立营实力不断壮大,进而扩编为巢湖独立团。巢合庐中心县委与巢湖独立团紧密协作,配合无间。在那敌伪和国民党势力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艰难环境中,坚定不移地坚持斗争。

                  他们相继领导并建立了巢南槐林嘴、庐江北石山、巢北张家疃、巢二(柘皋:)淮夏、合二(西山驿:),磨店等区委。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如燎原之火,不断发展壮大,力量日益增强。同时,还成功建立了少数区乡抗日民主政权,有力地维护了皖中抗日根据地与皖东抗日根据地以及这一地区的战略联系,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巢合庐中心县委会的书记是程明远,其委员包括杜大功、周心抚、宋浩明和顾鸿。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地区的抗日事业和党组织的发展,齐心协力,勇往直前。

                  巢湖独立团于  1942  年  9  月正式组建,它是以新四军第七师原巢湖独立营作为基础,同时联合了巢湖、庐江的地方武装力量共同组成,故而也被称为巢合庐独立团。该团积极配合巢合庐中心县委展开各类活动。

                  在军事隶属关系上,巢湖独立团归属新四军第七师建制。团长由顾鸿担任,政委是杨杰英,副团长为桂俊亭,参谋长是宣济民,政治处主任则是杜大公。他们各司其职,带领着全体将士英勇作战,为保卫家园、抗击敌寇而不懈奋斗。

                  1942  年  6  月,依据中央所确立的土地改革原则,经过参议会的深入讨论和审议,通过了二五减租试行办法和减息办法。

                  二五减租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对于租种的田地,需由专门成立的评租委员会进行评定。评定完成后,依照契约所规定的租额,实行二五减租。即地主所得为原本租额的  375‰,而佃户所得为原本租额的  625‰。对于租种的田地,无论其具体情况如何,均改照此方法执行。

                  第二,对于分租田地,如果有押板的情况,按照收获进行三七分,地主得三成,佃户得七成;若无押板,则按四六分,地主得四成,佃户得六成。其收获量需由评租委员会进行公正评定,并且明令禁止地主向佃户提出增加压板的无理要求。

                  第三,坚决取消各种额外的剥削形式,诸如节蛋、租牲、过庄礼以及三顿大饭等不合理的额外负担。佃户运送租稻给地主时,以五里路程为界限,倘若超过五里,应由地主支付运费。

                  第四,佃户正产物以外的副产物,比如田边地头的一些额外收获,一律归佃户所有。

                  量器统一以洲斛为标准,其他的量器一概予以制止使用。

                  第六,除非是佃户一方自愿退佃,或者佃户无故欠租,又或者地主家里有足够的人力可以进行耕种而必须收回土地的情况之外,一律不准随意撤佃。

                  1943  年  6  月,巢无中心区针对减租政策做出了修改。规定对于看租田的地,首先由地主和佃农双方自行进行评议,而评租委员会则起到监督、调解和仲裁的作用。

                  分租田地中,在没有押板的情况下,按照收获量实行二五减租。而有押板的,则地主得  35%,佃农得  65%。

                  皖中的减息法令于  1942  年  6  月开始正式施行。次年  5  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减息只减过去,不减今后”的原则,对原来的法令进行了修改。(未完待续)


  (https://www.uuubqg.cc/66870_66870679/8953979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