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大战磨盘山
1943 年 3 月,春寒料峭,局势紧张。日寇丧心病狂地纠集了多达万人的兵力,兵分八路气势汹汹地向朝南根据地发起了疯狂的进犯。然而,在我军英勇顽强的抵抗下,日寇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但他们贼心不死,惨败之后又花样翻新,企图采用阴险的“以华制华”的政策来达到其罪恶目的。
7 月上旬,炎炎烈日下,日寇从盛家桥、黄郭闸到全塘一线狼狈撤退。可其居心叵测,故意在包围圈子留了一个缺口,妄图借此缺口让国民党军队钻进来,从而借国民党之手来消灭新四军,其用心之险恶,令人发指。
新四军迅速而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他们充分利用周家大山、磨盘山一线的有利地形,精心构筑工事。战士们挥汗如雨,搬石运土,一道道坚固的战壕在山坡上逐渐成形。
他们巧妙地设置了防御屏障,布置了火力点,将每一处地形优势都发挥到极致。准备给来犯之敌以坚密性的打击,让敌人陷入他们精心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中,有来无回。
担任驻守磨盘山阵地的白湖独立团二营,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他们一方面派遣了一支精悍的小部队,悄悄深入沐家集、盛家桥一带,紧密地配合游击队展开灵活多样的活动。
另一方面,在怀宁区数千群众的热情支援下,二营全体战士士气高昂。他们齐心协力,与群众共同奋战在磨盘山、丁字山、黄泥山一线,紧张有序地赶修工事。
战士们和群众们并肩作战,挖土搬石,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没有人喊累,没有人退缩。大家心中都怀着坚定的信念,要为保卫家园、抗击敌人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1943 年 10 月 15 日,秋意渐浓,凉意袭人,但在阵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新四军第 7 师政委曾希圣代师长谭希林亲自奔赴至第一线,与广大军民并肩作战,共同修筑碉堡、挖掘战壕。
曾政委身着朴素的军装,身先士卒,和战士们、群众们一起挥锹铲土,汗水顺着他坚毅的脸庞不断滑落。在首长的鼓舞下,所有人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群情激昂,干劲冲天。
曾政委亲切地走到群众中间,望着他们满是汗水却依然坚定的面庞,关切地问道:“你们修工事累不累啊?”群众们停下手中的活,挺直了腰杆,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不累!你们为我们家乡不惧流血牺牲,我们还能怕累吗?”这洪亮的回答在阵地上空回荡,彰显着军民一心的强大力量。
修碉堡所采用的主要工具便是土基模,而这种土基的制作过程有着独特的方法。首先要挖出一个个土基塘,然后牵来健壮的牛,让牛在土基塘里反复踩踏。经过牛的有力踩踏,土质变得紧实而有黏性。接着,再对这些经过踩踏处理的土质进行加工制作,使其达到合适的质地和形状,晒干后即可砌筑碉堡,修筑土碉堡是新四军的发明。
“我们还要和你们一道保家乡,保秋收。顽固派来一个我们就捉一个,来两个就捉一双。”群众们情绪激昂地喊着,声音中充满了坚定的决心。
由于军民齐心,携手共进,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5 座坚固的碉堡便拔地而起,3 道深深的壕沟蜿蜒伸展,1000 多公尺长的木围一墙也全部修建完毕。山脚山洼处处都精心布置了地雷,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曾政委第二次视察阵地时,目光敏锐地发现山间有很多大如八斗的道路的石头。他二话不说,亲自带着经验丰富的石匠们,在石头上仔细地做眼子,制造威力强大的地雷。从木围墙开始,一直延伸布防到交通壕,再由交通壕精心布置到指挥所,全都选上了坚韧的细麻绳进行连接和触发。就这样,从山上到山下都被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地雷火炮,大大增强了守备力量,让敌人望而却步。
1943 年 11 月 10 日,寒风凛冽,气氛却紧张而热烈。在新四军主力两个连和游击队的强力支援下,怀宁区、关河区两个区的数千群众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彻底破坏了穆家集到申家桥一带的道路桥梁。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战士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每人发放了 4 颗手榴弹,那沉甸甸的手榴弹仿佛是他们捍卫正义的决心;50 发子弹被整齐地装在弹匣中,每一发都寄托着对胜利的渴望;两人共用一把锋利的刀,刀刃在阳光下闪烁着寒芒;每挺机枪配备了 500 发子弹,强大的火力是他们信心的来源。此外,每个碉堡都储备了足够 5 到 7 天的吃水干粮,以确保在战斗中能够坚守阵地,不受物资短缺的困扰。
群众也积极地准备好了担架,时刻准备着为受伤的战士提供及时的救援。党员和积极分子们更是情绪激昂,纷纷写下决心书、血书,用坚定的笔触表达着自己的决心,保证誓与磨盘山共存亡。就连当时在后方养病的党员潘班长,当听说了这一紧张局势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与热血,带病连夜赶到阵地,毅然决然地写血书要求参战。
至此,全线的战斗部署已全部就绪。11 月 20 日拂晓,天色微明,寒气逼人,顽军第 8 纵队司令龙炎武率领 3 个支队以及桂顽 526、528 等 5 个团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分三路向着秀泉口、魏家坝进犯。
上午 8 点钟,敌人到达了沐家集,然而他们的行进速度极为缓慢。直到 10 点,才逐渐接近磨盘山。敌人一开始先攻击左右两翼的丁字山、黄泥山。为了诱敌深入,以便能够集中力量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新四军桂俊亭营的五六连奉命由丁字山、黄泥山转移阵地,全部集中到了战略位置更为重要的磨盘山。
12 点以后,敌人如疯狗般进攻磨盘山,他们气势汹汹,妄图凭借人数优势一举拿下阵地。然而,敌人先后疯狂冲锋 18 次,每一次都被英勇无畏的新四军坚决而有力地打退。
下午 2 点多钟,敌人好不容易接近新四军的第二道防线。瞬间,原来精心布置的石雷一同爆炸开来,巨大的轰鸣声中,敌人被炸得肢体横飞,惨叫连连。不仅如此,还有那布满地面的毛竹钉、三拐钉,让许多敌人在慌乱中不慎踩中,被刺得鲜血直流,痛苦的哭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下午 6 点钟,歼敌的最佳时机已然成熟,巢大的一、二营奉命自前后垄一带迅猛出击。刹那间,枪声、号声齐齐响起,杀声震天动地。战士们手持锋利的大刀,个个如猛虎下山之势,勇猛地冲向敌人,迫使敌人惊慌失措,纷纷弃枪而逃。
7 点半,全县大获全胜,总计毙、俘敌人 1000 多人,活捉了支队长郑其昌。此次战役还缴获了迫击炮一门,重机枪 4 挺,轻机枪 10 挺,步枪 700 多支,手枪 100 多支,以及数不清的子弹和大量军用物资。顽军司令龙炎武听说郑其昌被活捉,吓得肝胆俱裂,连夜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庐江。
磨盘山大捷宛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打击了顽固派那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这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
在此之前,群众们或许还心怀忧虑,但此刻,他们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抗日的各项工作中,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这次大捷也进一步巩固了根据地,使其成为了坚不可摧的堡垒。原本岌岌可危的防线得到了加强,资源的调配和人员的调配更加顺畅高效。
而且,磨盘山大捷成功打通了新四军与大别山根据地的交通要道。这意味着物资的运输、人员的调配以及情报的传递都变得更加便捷迅速,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胜利改变了对敌斗争的形势。让敌人从之前的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我方则从战略防御逐渐转向战略进攻,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
为了进一步改善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即便在战争频繁、局势动荡的艰难情况下,从 1943 年开始,毅然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党和政府以及区、乡村各级纷纷行动起来,都积极组织了生产委员会和生产小组。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生产的重大意义,深入到每一户农家,发动并耐心帮助各户农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订立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
同时,各个地区广泛组织起换工队,有的地方也称之为便工队、短工队,大力实行劳动互助。在这种互助模式下,人们相互协作,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大生产的进程中,还不遗余力地推行深耕、施肥等先进的农业技术,积极提倡植树、种植、种柿、养鱼等多种经营方式,精心搞好各种副业生产,努力拓展增收渠道。
此外,还组织领导群众大力兴修水利。行署专门设有水利委员会,秉持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实行以地主出钱,农民出工的方式修筑提闸河坝,使得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未完待续)
(https://www.uuubqg.cc/66870_66870679/8953606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