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程明远传奇 > 第五十一章:新四军第七师创办军工厂

第五十一章:新四军第七师创办军工厂


  在新四军第  7  师初创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其中最为紧缺的当属军火。战场上,每一发子弹、每一颗手榴弹都关乎着战士们的生命和战斗的胜负。
区党委深知这一困境的严重性,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要组建属于自己的军工厂。他们明白,只有拥有自主生产军火的能力,才能为前线的战斗提供坚实的保障,才能让战士们在面对敌人时更有底气。
他们计划****子弹,以确保战士们手中的步枪能够持续发挥威力;同时也要制造手榴弹,这种能在关键时刻给敌人致命一击的武器。这个决定充满了挑战,但区党委的同志们目光坚定,充满了决心和勇气。
军工厂于  1941  年年底在李家山村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组建工作,其位置选在了槐林嘴附近的李家山村、汤家山村等几个隐匿于山沟之中的村庄。
负责人张昌龙和王世中勇挑重担,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军工厂的筹备工作中。张昌龙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精心规划着每一个环节;王世中则以其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支部书记起初由刘振担任,他积极组织党员和群众,为军工厂的组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组织保障。后来,支部书记一职由朱原接任,他继续传承和发扬着前序的优良作风,为军工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李家山村和汤家山村如今归槐林镇大汪村管辖,它们坐落在槐林镇的东北方向,大约相距  4  公里的位置。
这里是一片幽静的山区,而李家山村和汤家山村是隐藏在山沟里遗留下来的几个村庄中的两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村子。四周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将这两个村庄环抱其中。村庄周围是一片片梯田,随着山势蜿蜒伸展,仿佛是大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精心绘制的优美画卷。
村里的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传统的砖石结构,也有土胚墙,古朴而宁静。村中的道路蜿蜒曲折,由石板和泥土铺就,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建厂初期,这个地方被命名为修械所。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资源也十分匮乏,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将一些在战场上破损的枪支收集起来,进行修理,让它们能够重新投入使用,继续为战斗服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需求的增长,1942  年初,修械所迎来了重要的转变,正式更名为军工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作战需求,军工厂进行了内部的优化和分工,下设炸弹、子弹两个分厂。
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准备工作,在夏秋之交,军工厂全面投入生产。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忙碌着,机器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每一颗子弹、每一枚炸弹,都凝聚着众人的心血和期望,它们即将被送往战场,为胜利贡献力量。
生产步枪子弹的分厂在起始阶段,面临着重重困难,设备简陋,技术欠缺,最初日产仅仅只有  10  来发。但军工厂的工人们并未气馁,他们不断摸索、改进,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逐步成熟,产量开始逐步提升,从每日十几发慢慢增加到几十发,最终达到了日产  200  余发。
生产手榴弹的分厂同样经历了艰难的起步过程。开始时,由于工艺不熟练、材料有限,一天只能生产一两颗手榴弹。但工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逐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产量不断攀升,到后来一天能生产  100  多颗。
不仅如此,军工厂还不断尝试创新,接着试生产枪榴弹。在这个过程中,工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生产队伍中,此时工厂工人已发展到  100  余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共同的目标汇聚在一起,为前线的战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新四军第七师兵工厂办厂初期条件艰苦,只能土办法上马、自力更生。普通材料如废铜烂铁,皆从当地老百姓家收购,而钢管、黄磷、赤磷、黄色炸药及机床设备等重要原料,则需从国统区、敌占区购买,通过新四军领导的对外贸易公司,利用芜湖日伪“军粮统购委员会”内部关系,以粮食和山货来调换.
1942年下半年,七师从上海招募一批技术工人,他们制造了手臂钻、手工车床等小机械,有了这些设备,工厂开始****、震弹筒等武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
1943  年春,在反扫荡战斗的紧张局势下,为了确保军工生产的持续进行和分散风险,军工厂做出了重要的部署调整。其中一部分人员奔赴无为县的三官殿开办新厂,还有一部分人员则前往含山县另起炉灶。
与此同时,张昌龙和陈慕辉也在银屏山区靠近石涧埠的地方积极筹备并成功创办了一个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时的兵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已发展到  400  多人。
银屏山军工厂凭借着不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开始投入步枪的生产。而三官殿军工厂则集中力量,开启了六零炮的生产工作。
1943  年,在皖江根据地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蓬勃兴起。在其中的蒋家冲村,积极实施变工互助的创新举措。
过去,群众常常面临着耕牛稀缺、优质种子匮乏、农具破旧以及劳力严重不足等诸多难题,这些问题犹如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变工互助的推行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村民们相互协作,共享耕牛资源,让每一块土地都能及时得到耕耘;大家一起交流选种经验,优质的种子得以广泛传播;陈旧的农具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得以修复,甚至还创新改良出更高效的工具;劳动力充足的家庭主动帮助人手不足的家庭,整个村庄充满了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
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田地里的庄稼日益茂盛,丰收的希望在人们心中不断滋长。随着农作物的丰收,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桌上的食物变得丰富多样,不再是以往的粗茶淡饭;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破旧的房屋得以修缮;孩子们能够穿上崭新的衣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共槐林区委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蒋家冲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他们派遣专员深入蒋家冲村,与村民和干部进行交流,详细记录下每一个成功的举措和宝贵的经验。
随后,槐林区委不遗余力地将蒋家冲的先进经验向周边地区进行推广。他们组织了多场经验交流会议,邀请蒋家冲的代表分享心得,还印发了相关的宣传资料,确保这些经验能够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中共皖江区党委和新四军第  7  师主办的《大江报》也对蒋家冲的典型事迹予以了全面而深入的报道。报纸上用大幅的版面和生动的文字,详细描述了蒋家冲从曾经的困境到如今的繁荣,从耕牛、种子、农具、劳力不足等重重困难到如今的农业丰收、生活改善的巨大转变。
《大江报》明确指出,蒋家冲的变化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集中反映了整个根据地生产生活的积极变化。这种变化彰显了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其他地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村庄和群众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大江报》着重指出,蒋家冲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突出地说明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唯有在党和民主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挣脱贫困与困境的束缚,踏上通向幸福美好生活。
党就如同明亮的灯塔,在前行的道路上为人民指明方向;民主政府恰似坚实的桥梁,连接着人民的梦想与现实。正是因为有了党和民主政府的关怀、指引以及切实有效的政策举措,蒋家冲的人民才能够团结一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从生活困顿到富足安康的华丽转身。
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并非偶然所得,而是党和民主政府与人民群众携手并肩、共同努力的必然成果,是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生动体现。
为了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国民党顽固派派遣特务对我根据地边缘地区的骚扰破坏,1943  年  12  月,湖东县公安局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筹备,在魏家坝中心街设立了公安派出所。
这个派出所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职责。其一,全力收集敌顽方面的各类情报。通过各种秘密渠道和深入的侦查工作,了解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部署、行动计划以及特务的活动规律,为我方的防御和反击提供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支持。其二,积极开展争取顽军起义投诚的工作。向那些受国民党顽固派蒙蔽的士兵和军官宣传我方的政策和主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认清形势,弃暗投明,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其三,坚决打击敌特的破坏活动。加强对根据地边缘地区的巡逻和监控,一旦发现敌特的踪迹,迅速采取行动,将其阴谋粉碎在萌芽状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根据地的稳定。
(未完待续)


  (https://www.uuubqg.cc/66870_66870679/8951832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