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岳父朱棣,迎娶毁容郡主我乐麻了 > 第249章 国考火爆,秀才堕如牛毛,取消科举

第249章 国考火爆,秀才堕如牛毛,取消科举


第249章  国考火爆,秀才堕如牛毛,取消科举的正确性!朕是傀儡皇帝?

        随着国考的消息公布天下。

        全国各地的府、州、县的县衙门前,都贴上了告示。

        很快引起了全国的轰动!!!

        扬州府,钱塘县。

        随着衙门前的告示张贴而出,无数秀才围了过来。

        “大家快来看,科举还是取消了,但又没完全取消!我们获得了资格,还有五年的机会,去参加国考!”

        一名看清楚告示内容的学子,用自己的理解说道。

        一名秀才疑惑说道:“什么意思?科举还是取消了吗?我等寒窗苦读多年,难道白学了吗??”

        “没白学啊,这告示上白纸黑字写着,我等秀才依旧可以参加科举啊,还有五年时间抓紧考吧。”

        那看懂了告示的学子说道。

        “五年,五年何其难啊,三年才一次会试.也才录取百来余人,这不是逼死我们吗?”

        “不不不,现在改了,这国考是每年一次,定于年底!”

        “什么???每年一次???”

        闻言,大家都大吃一惊。

        随着看懂告示后,秀才们纷纷都吃了一惊,旋即狂喜起来。

        所谓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

        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

        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

        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

        秀才并没有俸禄,但每月能领一点钱过生活,那点钱只够养自己,无法养活一家人。

        若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

        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而这次的国考出现,无疑是给这些穷秀才一条出路!

        “每年一次,这也太好了,虽然添加了许多考试内容,机会却多了许多!”

        “何止是多了许多啊,这简直是多太多了,大家快看这告示上写的,今年国考招录二千人,考上之后就是直接分官了,不整虚的!!”

        难怪这群秀才会震撼。

        在明朝就算考中了进士,分官还要等。

        明朝可没有退休一说,几乎是干到死。

        等归西空出官位才有机会当官,因此进士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去参加官员的葬礼

        “考上后直接分官?当真,当真吗????”

        “千真万确啊,不过今年招录的人,大部分在北平和南京两地授予官位,这两处已经取消官吏,又增添了新衙门,有许多官位出来!”

        “那也不错啊,我可是听说,如今京城的待遇非常之好,若是分在北平,那岂不是天大的好事,我也带着我老娘去北平享享福。”

        “你可真会想啊,想要留在北平做官,起码要考个前一百名吧,若是考个第二千名,也就只能当一个舍员,也就是在村里的官儿。”

        无数秀才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村官儿?村官也不错啊!起码有官当,吃皇粮就行.”

        一名六十多岁的老秀才眼睛一亮,他兴奋道:“老夫今年也要去考!!”

        认识这个老秀才的人传来一阵惊讶的眼神。

        这个老秀才在元朝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

        之后考了许多次没中进士后就放弃了,现在看到机会再次出现,打算再考一考!

        “还等什么,大家抓紧时间去报名吧!!”

        随着一个人叫唤,无数人都冲进了衙门。

        “我要报名!”

        “我也要报名!”

        一个个十分激动的冲到了登记人的面前。

        “都有份,一个一个的排队!!!”

        衙门的人大喊道,随后立刻张罗人前来登记。

        就如此,报名开始。

        因为人数太多。

        登记到了下午都没有登记完,整个县的秀才几乎都跑来了。

        以前那些老秀才,放弃科举的秀才,现在几乎都来了。

        连知县都惊动了,张罗增加人手,组织报名登记的工作。

        报名的秀才太多,人山人海,挤得衙门水泄不通。

        当真是数十年难得一见的盛举!

        “这明朝,要变天了啊”

        人群之中,一名十五岁的年轻人喃喃道。

        他也默默地排在队伍当中。

        他于今年的乡试刚中了秀才,本来以为再过三年才能考进士,没想到刚考完秀才,这会试就无了,变成了所谓的国考。

        排了一整天的队伍,总算轮到他了。

        他大笔一挥,在登记表上写下了两个大字:于谦!

        就如此,随着消息传开。

        这国考的消息广为人知,逐渐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很多后知后觉的秀才们,也纷纷赶去衙门去登记报名。

        县里足足花了十天的功夫,才将所有的秀才的名字登记完。

        知县算了算,发现整个县里居然有五百多人报考。

        扬州府属于南方算得上富裕之地,因此兴读书考科举,读书人特别多。

        但一个县几十年累积的五百个秀才一同参考,也的确是让人惊讶。

        无独有偶。

        不止是这里如此,全国各处皆是如此。

        总之这次国考的举办,人数多的难以想象.

        很快,各地的人数就上报到了京城。

        养心殿当中。

        朱元璋又来了。

        坐在躺椅,看朱棣处理政务了。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以前是力不从心,可现在精神劲儿好,又开始参与政务。

        不过主要也就是提提意见,并没有干扰朱棣。

        现在的朱元璋看起来十分和蔼,也不骂人。

        此时,大殿之中还有李逍、吕震,朱高炽也在其中。

        “这次国考参考人数居然如此之多,全国十多万秀才报了名!!”

        朱棣看着手中奏报中考生的消息,惊讶的张目结舌,喃喃道:“咱大明朝何时有这么多的秀才??”

        此言一出,殿内的人都大吃一惊。

        赴京赶考的学子是有,可这次也太多了。

        足足达到了十万的恐怖数字。

        这个数字正常吗?

        朱元璋许多年没管理政务了,他听到这个数字也是略微吃惊的问道:“十万秀才,没有弄错吧?”

        礼部尚书吕震,拱手道:“回太上皇、圣上,历年的的会试的确只有一两万人参考,可今年属实特殊,此次国考公布天下之后,天下的读书人得知有两千个录取名额岗位后,纷纷报考。

        这其中二十万的秀才,大部分都是历年来积累下来的秀才,甚至还有前朝的老秀才。

        其中大部分已经科举考了几十来年了,另外还有许多已经放弃的学子,这次国考一出,又不单单考儒学,几乎所有秀才都报考了,想要碰碰运气。

        如此多因素累计在一起,造成了报考人数达到十万之巨,臣担心.京城无法容纳这么多考生。”

        话音落下。

        众人都沉默了,许久都没人说话。

        十万秀才的数量,的确令人震撼不已。

        “明朝居然有这么多秀才.”

        朱元璋率先开口打破了此刻的沉默,骂道:

        “咱真是没考虑到这一点,大明建朝这才差不多四十年,就已经有十万秀才了,万万没想到啊!”

        “每年这些秀才都要拨下大量的钱财供养,若是科举继续这样推行下去,几百年后,那秀才岂不是越来越多,达百万也是有可能的!”

        “若是到了那一步,大明光是秀才就有一百多万人,这些人学的儒学,不能上战场打仗,换成士兵,那些士兵还能上战场杀敌,为咱开疆拓土!”

        “养这些秀才有什么用,每个月咱还要给他发钱,还不如养一百万只鸡鸭,一百万只鸡鸭还能杀了吃肉。”

        朱元璋直接骂了一番,话糟理不糟。

        建国之初,为了保证广大学子们心无旁骛的学习,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

        他下旨出台了给学子们实物奖励的措施,根据《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奖励规格为:“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

        凡是考上了秀才的,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和鱼肉油盐。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福利是终身制的,即只要秀才的功名一直存在,生命没有终结,这项福利可以永远享有。

        但那时并没有冰箱,每天发鱼肉也不利于存放,一直让秀才们吃腌制食品也不利于健康。

        于是,这项福利一开始就便没有执行下去,而折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秀才们每人每月可得一两白银的廪膳费。

        李逍微微颔首,的确是如此,看来朱元璋醒悟过来了。

        明朝因为这个制度,到了明末,全国的秀才加起来一百万是没有,因为有生老病死的,但差不多有五十多万有功名在身的秀才。

        现在的秀才待遇的确是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完全不成问题,等于是低保户了。

        前提是不能成亲,还不能赡养父母,一旦成亲生了孩子,那点钱若是不考上官,全家都会饿死。

        不过,朱元璋之后的两百多年间,月银1两的制度一直都没有变过,后世的皇帝们完全没有考虑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

        因此到了明朝后期,这1两银子连秀才自己吃饱饭都困难,这才有了穷秀才的称呼。

        虽然是穷秀才,可若是五十万个穷秀才,每人都发钱,那也不是个小数目,朝廷要花费的银两特别多,拖垮国库。

        “皇祖父”朱高炽吐吐舌头道:“当初可是您定下的规矩,争取天下文人为朝廷办事.这.”

        “哦?”

        朱元璋装作不知道,抬头看天:“咱说这话吗?不会吧,应该是哪个官员提出来的,咱不小心答应了”

        仔细一想,朱元璋发现这话还真是他说过的,政策也是他定下去的。

        但现在跟李逍一起后,思路打开了。

        很快就能想到这项政策对几百年后大明的影响,幡然醒悟。

        朱棣哈哈一笑,帮忙给台阶下:“父皇怎么可能说这话,髙炽,你一定是记错了。”

        朱高炽嘿嘿一笑,点头道:“孙儿的确记错了,爷爷莫怪啊。”

        朱元璋微微颔首,这还差不多。

        这时,朱棣认同道:“父皇,您说的对啊,这十万秀才每人每年,朝廷要拨下去十二两银子,十万人就是十二万两,这也不是小数目了,若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真有一百万个秀才,那就是一百二十万两银子。这一百二十万两银子拿去养兵多好,这科举取消的好,这些功名的身份,也应该通通取消。”

        朱元璋笑道:“没错!取消科举,逐渐取消功名,咱的确看到了好处了,首先这好处就是节省了银子。”

        “不止是节省了银子。”

        李逍笑着开口道:“太上皇,你想想啊,这帮秀才还不止这些福利呢,大头还在后面。”

        “大头.”

        朱元璋想了想,再次幡然大悟,缓缓道:“是啊.咱规定,秀才还能免差役,免赋税”

        “没错,这才是大头!”

        李逍点头道:“这秀才的第一个特权就是免徭役,在当初太上皇您规定,家中有秀才的户籍不用服徭役。您的确是好心,希望鼓励人们去读书,推出八股文,让汉文化重新回归。因为毕竟我大明建立之初汉文化经过元朝的荼毒,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多。太上皇,您这一点做的特别好,其实汉人的思想,也主要出自儒家,读书人一多,咱们汉人的文化再次昌盛起来!”

        李逍先是夸赞了一翻,其实也不是拍马屁,而是认真的说。

        这的确是朱元璋做过的一件比较正确的事情。

        当初元朝的统治者不属于汉人,虽然沿用了汉人的那一套王朝制度,依旧举办科举,但打心底是不认同的。

        这也导致汉文化开始逐渐遗失,汉人缺乏了文化自信。

        是朱元璋成立大明之后,大兴科举,推出八股文。

        而所谓的八股文,考的就是四书五经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就是汉文化的起源。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八股文虽然不好,但对于明初儒学衰败的时候,没有文化自信的时候,鼓励天下人学儒学,其实是帮助让汉人的文化自信重归。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李圣人,伱当初可是把咱的八股文,批的一文不值啊,怎么,现在又说咱做的对。”

        李逍急忙拱手道:“此一时非彼一时,太上皇,元末明初的时候,文人不多,儒学衰败,您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任何事情咱们都要分两面去看待,当初您做的没错,非常正确。”

        朱元璋起身负手在殿内走了两步,看向李逍,揶揄道:“当初没错,因此现在咱错啦?”

        李逍知道这是朱元璋跟自己开玩笑呢,自己给他续了命,现在就是在朱元璋面前过分一点,也没什么大事,他笑道:“现在嘛,也不能说错,时候变了,这政策也该与时俱进嘛。”

        “好,好一个与时俱进,这词用得好。”

        朱元璋被夸了之后,还是很开心的,道:“李逍,咱们之间生分了,老是太上皇太上皇的叫”

        李逍笑了笑道:“那大哥?”

        以往都是私下叫,别人不知道。

        这公开叫大哥,还是头一回。

        话落。

        众人震撼不已!

        朱棣心道,你这小子,以前私下叫大哥也就算了,你现在当众叫大哥,朕难道要叫你叔,朕不要面子的吗???

        闻言,那吕震眼睛都瞪直了,李逍居然叫朱元璋大哥?

        他额头渗汗,偷偷看向旁边的朱元璋,咦,他发现朱元璋似乎.并不生气啊.

        朱元璋只是微微一愣,随后就露出了笑容。

        他本来以为李逍不敢叫,结果这小子,胆子大!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好!这声大哥叫得亲热,哈哈”

        他走到李逍身边,拍了拍李逍的肩膀,道:“你现在是圣人,咱是太上皇,咱们两称兄道弟,谁敢说闲话?”

        李逍笑着点点头:“大哥说的是啊。”

        吕震倒吸一口凉气,心道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一个儒圣,一个太上皇!

        这两个身份称兄道弟,没毛病啊!

        好家伙,古往今来,权臣特别多。

        但李逍这样的外戚加权臣,还能跟两个皇帝都关系如此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此一例啊!

        离谱,真离谱!

        这李逍的大腿,我吕震得好好抱着

        倒是朱棣站在一边略显尴尬,啊对对对,你们都对.

        朱元璋嘿嘿一笑,看了朱棣一眼,发现朱棣一声不吭,看朱棣吃瘪的样子,他心情各位外的好,又看向李逍道:“对了,刚才说什么来着??”

        李逍道:“大哥,刚才咱说到秀才对咱朝廷影响的问题。”

        朱元璋微微颔首:“对了,咱想起来了,你刚才说秀才免徭役那里,你说说看,这秀才免徭役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此时,大家都看向了李逍,感觉每次大明国师在这里呆着,其他人完全就成了听众,完全没有插嘴的份。

        李逍微微一笑,接着解释道:“大哥如此信任,那我便斗胆猜测一下,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秀才越来越多,而徭役的总量是不变的,所以那些没有秀才的人家的负担就越来越重,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苦,容易民变。”

        闻言,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你这推测,可能会真的出现。”

        李逍接着道:“另外,秀才第二个特权就是免赋税。大哥,你当时定下这个策略的时候,也是根据国情来,当时秀才家中贫苦的可以申请免除自家的赋税。

        其实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毕竟读书人基本生活能力都不高,赚钱的能力更是基本没有。

        这样一来这些读书人的日子还能过得好一点。

        但是据我所知,许多地主家的田亩都挂在秀才身上,秀才可以帮别人免除赋税,以此来盈利。

        若是秀才越来越多,这国家可以征税的土地岂不是越来越少?”

        听完这一番话。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李逍想问题的眼光居然这么远。

        现在的确有这种情况,但不严重。

        可若是随着秀才越来越多,后代子孙继承皇位后,岂不是还有受这些事情困扰。

        听完分析,朱元璋欣喜道,“咱取消科举这一步棋,走对了!”

        朱棣笑着看向朱元璋,也是赞同道:“父皇,其实不止是科举这一项,当李逍在北平收回土地为国有的时候,这些问题早已经就解决了,若是能将全国的土地都收为国有,通过出租土地,获得租金,那租金包括土地税,那收税的迎刃而解!”

        朱元璋摇摇头道:“将全国的土地收为国有,太难了,现在根本办不到。而且除了北平,其他地方的没有工厂,农民没了田地,如何生计?此事要慢慢来。”

        李逍笑道:“没错,咱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取消科举就是第一步,温水煮青蛙,五年之后,功名全取消后,免税取消后,那些地主手中逃税的田亩,自然浮出水面,到时候.”

        朱元璋眼睛一亮,眼眸底精光一闪:“逃税可是大罪,到时候杀一批,震一批,先将这些地主士绅的土地给拿回来!”

        朱棣哑然,想不到这还是连环计呢.

        真正对付的是士绅阶层

        这才是土地国有化的第一步,跟当初李逍在北平干的差不多的路子。

        吕震站在一旁,被震撼的无以复加。

        高,实在是高!

        吕震还在发呆,朱棣突然发话。

        “吕震听旨。”朱棣看向吕震。

        “微臣在。”吕震回过神来,急忙拱手听旨。

        朱棣吩咐道,“距离年底的国考还有三月,这三月内,你同工部共同商议,在这京城打造一个可以容纳十万考生的贡院出来,务必做好此事,不得有误!”

        “三月之内,打造容纳十万考生的贡院.”

        吕震头皮发麻,不敢胡乱答应,拱手道:“圣上,恐怕有些难啊.”

        朱棣正要发话。

        李逍在一旁提醒道:“吕尚书,不难的,你只需先和工部商议好,出一设计图,随后将此工程分别发标书,让民间的建筑机构投标,无数人一同开工,三月可以办妥。现在北平可是有不少建筑公司啊,要学会灵活变通。”

        “咦”吕震微微一愣,旋即拱手道:“好像是这个道理啊。”

        “榆木脑袋,这点事情还要国师教?”朱棣没好气道。

        “感谢国师指点。”吕震急忙朝着李逍一拜,随后向朱棣拱手道:“臣这就去办,与工部联系,微臣告退。”

        朱棣挥了挥手,吕震急忙就溜了。

        事情办妥,朱元璋看向李逍道:“李逍,有空吗?”

        李逍笑道:“有的,大哥发话,没空也变有空。”

        随后,朱元璋拉着李逍的手朝殿外走去,“走,上次你发明的那个乒乓球很有意思,咱们去会会.”

        “好嘞.”

        就如此,朱元璋和李逍勾肩搭背的走了。

        看着两人的背影。

        朱棣微微一愣,有种迷茫之感。

        咦.为何感觉朕这个皇帝当的跟傀儡似的.不行,朕要北伐,不然风头都被女婿给抢了!!

        “爹。”见人都走后,朱高炽拿着一奏疏,向朱棣请示,“爹,您看看,最近河南和山西两地闹瘟疫,该如何处理.”

        朱棣摆了摆手,“你自己看着办吧,朕现在去军营一趟,看看老二练兵练得如何。”

        说完,朱棣就走了。

        朱高炽看着朱棣的背影,心中喃喃:

        “爹啊,你这个皇帝当的也太轻松了,大事国师操心,这一大堆的破事我操心,你啥也不操心,你傀儡吧你。”

        北平城城西。

        朱允熥一脸呆呆的样子,从街上买了二十斤米用布袋装着扛着肩膀上,手中提着一袋肉,正朝着家中赶去。

        看摸样,就像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有些笨的那种。

        不过这都是装出来的。

        毕竟在天牢带了十年,人出来几乎都是如此摸样。

        来到北平已有两个月,他除了第一次来京城,跟朱元璋见面后,朱元璋给了他一百两银子,就没搭理他了。

        李逍等人,自然也不会去关注他。

        朱允熥就在这边买了一处院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他每日在这北平城闲逛,买一些吃的回家,暗中观察这些年北平的变化

        “北平,真是翻天覆地啊.李逍当真是神人”

        关上了院门,朱允熥的眼神瞬间变得睿智起来,再也没有刚才的呆傻状。

        他从院子走进房间,随后发现房间里多了一人,正是修罗。

        “回来了?”朱允熥道:“没有被人发现吧。”

        “圣上。”修罗道:“四处都查探过了,你这里根本没人盯梢,根本没人关注你。”

        朱允熥心中失落一闪而过,旋即微笑道:“如此更好,对了,此次去汉江那边查探如何?”

        说到这,修罗眼眸露出喜色,“圣上,天大的好消息,那陈友谅.当真是给你送了一份大礼!”

        闻言,朱允熥眼神亮了起来。


  (https://www.uuubqg.cc/66859_66859961/11532349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