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瓜分利益
朱允炆以为朱元璋对他彻底放弃了,只想着以孝顺用功返回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形象。
对目前朝廷对倭国的布局根本就没深入分析过。
最关键的是,此乃朱大福一手所创,无论是朱允炆自身还是黄子澄都对之嗤之以鼻。
两人一方面对之不看好,另一方面也不屑于朱大福的手段。
没深入分析过,又怎能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来。
看着两份没做任何批示的奏章,朱允炆也从刚刚的焦灼紧张慢慢沉下心来了。
都到了这个时辰了,按往常来讲这些奏章是都已经批阅完的,现在都还没做任何批示,说明朱大福的建议并不能让他皇爷爷满意。
再结合灯光亮到深夜,以及屋子里隐隐传来好似争论的声音。
朱允炆更坚信了。
哼,你给皇爷爷批阅了那么多奏章,都不能让皇爷爷达到满意的答案,那就别管他抢你风头了。
朱允炆心里自我建设,自我兴奋后,马上沉声幽幽开口,道:“孙儿以为仁者为本,以仁为本,天佑之,我大明王者之师助他定疆域,此恩可世代交,但粮草用兵之饷自需他们负责,有了犒赏之军饷,我国库便可不必承担压力,趁热打铁,要在此倭国对我大明感激之时,倭特使达与之协商达成与我大明的称臣纳贡,如此我大军就可归营。”
这个回答显然书生气太重。
现在是倭国有求于大明,等他们休养生息翻过身来,还指望他们会乖乖称臣纳贡吗?
放任武士出来劫掠那都是轻的,挥兵打进你国门那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你任何的心慈手软,都可将断送了你。
“还有吗?”朱元璋手指敲击着桌边,不露声色的问了一句。
朱允炆看不出朱元璋的喜怒,只觉着他没生气,自己的回答至少应该过关了。
朱允炆仔细考量了片刻,才应道:“回皇爷爷,没有了。”
朱元璋依旧没发表自己的态度,只挥手命其出去。
看朱元璋沉静如水的态度,朱允炆心里有些没底,不敢再卖弄直接退出。
要要是他皇爷爷能对他的才能满意,那他何必又去搞那些溜须拍马的东西。
直到朱允炆出去,朱元璋才瞅着他的背影叹出一口浊气。
文臣教子,学识再高,怕也少了几分铁血。
看朱元璋这般态度,一旁的高良俊知朱允炆这言论并未达到朱元璋的预期。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询问了朱允炆这个问题,除却考校之外,还想着让他参与一下朱大福接下来的布局。
毕竟这是大明将来的发展方向,若现在参与不进来,将来怕只能是沦为每日只能提笼遛鸟,靠朝廷俸禄养活的酒囊饭袋了。
朱元璋想给自己子孙这种衣食无忧的日子,但他也同时希望自家子孙能够干一番功业,寻到自己的价值。
当然,若实在干不了,那朱元璋也无能为力了。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朱元璋也没办法指望所有的子孙都有辩公案,定乾坤的本事。
朱元璋对朱允炆的回答一直没有表态,朱允炆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回答没能让朱元璋达到满意的程度。
不过,他倒也没那么担心。
只要是他的竞争对手没超越他,那他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这个时候天已经快亮了,朱元璋也要马上进宫参加早朝。
本来皇帝住在皇宫里,抬腿就可去了奉天殿,朱元璋却偏偏要住到宫外面去,且比一般朝臣都远,平白比平日得早走半个时辰。
为了这个事情,不少御史翰林的没少劝说朱元璋要回宫住,帝星跑到了不属于他的地方,那可是要生气动乱的。
可惜朱元璋不为所动,无论谁说都不听。
那些人实在是劝说不得,只能是乖乖闭嘴了.
谷簂</span> 现在也不到文集团猖獗的时候,可没人抓着皇帝使劲劝。
尤其是在朱元璋手里,逼急了他,朱元璋看翻脸不认人。
正因为把文官集团得罪的太惨,朱元璋在青史上的名声才变得有些不还好。
其实,就冲朱元璋对老百姓多的那些,那可真能成普天之下第一好皇帝了。
咳咳...扯得有点远。
朱元璋虽说住在宫外,但每日参加早朝也一如往日那般准时。
之前就已经劝过不少了,最近在朝堂上也没人就朱元璋住在外面的事情说三道四了。
因而,一入朝会便进入了正题。
众臣叩拜结束,朱元璋直接点名了今天的第一个议题,道:“对倭特使捷报已传,礼部,来把对倭特使的奏报与朝野公布一声吧。”
当初倭寇使团走的时候,朱允熥就是从礼部手里接走的人。
现今由礼部来像众位臣僚宣布此事也无可厚非。
听到招呼,任亨泰上前宣读了朱允熥的奏报。
朱允熥所言文绉绉的,解释的都是倭国现今所存在的局面,自也可当着一众大臣说。
至于蓝玉的,那可就免谈了,言语粗鄙不说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诸位也都听到了,倭国愿与我称臣纳贡,并附时间银矿供我大明开采以报我大明千里驰援之隆恩,海上倭寇已彻底解决。”
其实能彻底解决海上倭寇,不仅于朝廷有利,于沿海士绅也是有莫大利益的。
当初曾与倭寇所勾结出海的那些走私者均已被朱大福彻底拿下,新的走私团伙还未形成。
不少沿海新崛起的士绅都希望朝廷能够重开海禁,让他们光明正大把手里的货物卖到海外去。
朝堂中所站的这些人,家中可也有不少人是有这个想法的。
朱元璋出言,下面众人议论纷纷。
即便是扎根于内陆的士绅,也有不少人是有这想法的。
这可是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若抓住这个机会,那他们就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万代基业了。
兴奋之余,接下来需商讨的乃为在哪里开了?
太仓,浙江,福建,广州...
在哪里开,哪里地丝绸,瓷器,茶叶等受海贸欢迎的产业必会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般。
别的地方的商船以此出去,势必是要增加运费成本的。
最关键的是,从别人的地盘上出去,强龙不压地头蛇,被欺负肯定也是必然的。
一些问题,朱元璋直接拍板就成,但很多时候朱元璋也是需要权衡各方之间的力量的。
因而,在吐露了可开海禁时,并未直接确定在哪里开,任由下面大臣们自己主动表露自己屁股是坐在哪边的。
朝中大臣吵嚷的不可开交,各方权衡利弊,各言自身缘由。
从他们嘴里说的,好像自己才是那个最忠君爱国的,自已所言的好像没有任何私心,从始至终都是为朝廷所虑的。
他们现在他一个劲儿的吵,朱元璋哪能听清楚他们说了什么,更不会马上答复了。
在他们吵吵嚷嚷的时候,朱元璋直接站起身,没好气地道:;“行了,到底开哪里,怎么开,直接给咱拿个章程出来,这般吵闹掀了咱的奉天殿有何用?”
朱元璋这也是因现在心情不错,不然早就把这些人骂个狗血淋头了。
当初,抗倭的时候没见他们一个能发挥出他们应有作用来的,现在瓜分成果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倒是都跑出来了。
(https://www.uuubqg.cc/65700_65700989/73037961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