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我皇孙的身份被挖出来了 > 第507章 传旨

第507章 传旨


  东暖阁中,朱大福坐在朱元璋下首位置,下面候着的则是六部九卿的官员。

  这都是白天朱元璋召集商讨藩王出海的参与者。

  大晚上的,又把他们招呼过来,在进宫之前,他们就已经猜出了一二。

  他们既已在朱元璋面前提出反对意见,便已经做好了坚守的决心了。

  武死战文死谏,他们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哪没这点觉悟?

  “实话告诉你们,藩王出海乃是咱大孙所提,基于你们的那些疑虑,就由咱大孙来解答吧。”

  此言一出,一众大臣埋头不言,却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谁都知道,当今天子最中意的储君是朱大福。

  朱大福这还没实实在在被立,这就已经为将来谋划了。

  关键是,一向护犊子的天子,好像还乐见其成。

  朱大福才不管这些人怎么想,在朱元璋说清楚了情况之后,便随之起身拱手,笑着道:“那些藩王们与在下都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缘关系,在下提此意见不仅有利大明江山社稷千秋万代,对我大明藩王乃至黎庶百姓都是利大于弊的。

  诸位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所提之顾虑也是为大明所想,在下年纪尚轻,很多事情实难考虑全面,今日就请各位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所疑之虑都摆在台面之上。

  在下会一一解答,若是有不甚全面之处,还望各位能够予以斧正。”

  朱大福有取胜的信心,自然也就放心让他们畅所欲言了。

  这些大臣对朱大福这个出生乡野的皇孙好感本就不错,现在朱大福衣服虚心纳谏的态度。

  尽管一开始对朱大福的处置方式有所不满的,现在也都烟消云散了很多。

  “殿下严重了,这都是臣等该做的。”

  很快,一众大臣纷纷表态。

  都是朝中重臣,忙了一天公务,早就疲乏不已,强制被拉过来加班虽无法拒绝。

  但提升工作效率,早解决早回家,自身还是能够决定的。

  话音才落,便有人说出了自己的反对理由。

  “殿下,臣并非离间天家亲情,臣以为,藩王们手中已有护卫三万余人了,一旦到了海外,兵力不受朝廷控制,所积之兵会越来越多,将来有一日联合攻击大明,朝廷该如何应对?”

  有人开口,当即有人附和。

  “是啊,陛下健在,对这些藩王尚有控制,一旦...”

  说到此,那人咽了口吐沫,不敢再言。

  其实,朱元璋从一放牛娃坐上龙椅,却并未贪恋过权势,从没有渴望长生不死,沉迷丹药。

  相反,很早就在为自己百年之后考虑了。

  因而,那大臣一旦出口,朱元璋只着急朱大福该如何辩驳。

  朱大福和朱元璋认识那么久了,知道朱元璋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生气,自也就没多费口舌说那些没用的。

  只直接拿出了海外舆图,在太监的帮助之下展示在了一众朝臣面前。

  “这是海外舆图,以一切交通能到之处都在这上面了,大明物产丰富,千百年来一直都能自给自足,但大明在这天地之下不过十不足一,海外之地风土人情,甚至气候环境与大明迥异不同,天差地别,但物产同样丰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麾下玉米,番薯,土豆那都是来自于海外,如此产量,所养活的人口较之以往可多了很多,各位都能接触朝廷一手资料,实话是活,这几年各地的流民是否是少了很多。

  这些东西存储简单外,更便与存储,一旦发生灾荒,利用这些东西就熬过去,这可都是来自于海外的,除此之外,银矿,铁矿,铜矿等并不比大明的少。

  而且海外较之于大明还要地域广袤,那些藩王一旦出海,见识了这些东西,哪里还会看得上大明这一亩三分地。”

  那些藩王在海外立足之后,就是让他们回来当皇帝,他们怕也会不愿意了。

  在那里也是当皇帝,干嘛要回来?

  详细介绍了些海外的情况,朱大福的理由差不多算是能站住脚了。

  “殿下,臣也有个问题,大明藩王一旦若去了海外,碰上强势之敌,除了折损于自己外,一旦被外敌记恨,岂不是平白给大明增加了敌人吗?”

  谨小慎微,这也是很多文人共有的特性。

  读书人嘛,有些中庸思想,也是能理解的。

  朱大福倒也没有轻视,直接微微一笑,应道:“凡是能漂洋过海的那都是海外实力最强者,尔以为就大明沿海的那些外商较之于大明实力谁强谁弱?”

  外商带来的珊瑚珍珠等物,很多士绅商贾趋之如骛。

  无论是公私,这些人都鲜少和他们打交道。

  对于那些外商,这些人还是了解的。

  就那些外商对大多对大明是存有仰慕之心的,不少人在与大明的交往都极尽客气。

  尽管说来,这些外商实力并不弱,但大明上下还从不曾把这些人放在眼里的。

  朱大福自身只要小心,于外还是能以天朝上国实力自居的。

  “满身铜臭的腐朽之气,不足挂瓷。”

  有这句话,那就容易办多了。

  朱大福微微一笑,应道:“大明将士唯一缺陷就是不善海战,上了船颠簸上一段时间,很难再有陆上那样的战斗力,但这并非不可避免,只要训练上几个月,锻造出一支强大的水师并不难,而欲要出海的藩王们都曾南征北战立下过汗马功劳,以他们实力完成出海大计胜算还是很大的。”

  相较而言,大明水师并不弱。

  毕竟总的说来,大明起家的很多兵丁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天生水性不错。

  再加上,当初在鄱阳湖大战中曾大败陈友谅大军。

  因而,对于水师,大明自上而下还是很有信心的。

  “殿下,我大明与外邦交往,自来都不会轻易动兵戈,现今以藩王领兵出海,是否已背离了我大明对外之策?”

  持有这个观点,就显得迂腐了。

  在实力不够的时候,才会谈这些。

  朱元璋当初为什么把倭国等定为不征治国,还不是因为隔海相望,天高皇帝远,即便能打下来,但也会很快脱离大明的掌控。

  一来一回,只会白费力气。

  一旦能解决了这个问题,谁不想把恼人的倭寇永绝后患。

  现今,大明的王师不也驻在了倭国吗?

  “海外很多地方,教化不如,那里的人还处于先秦之时的制度,就连耕种都已石器为主,带着我大明的耕种技术,以及文字等政治制度,他们只会鼓掌欢迎。

  练兵只为应付海上的礁石风浪,刀兵相见只是迫不得已,海外那可不是大明的地盘了,肯定轻易不能动兵,一旦失了人心,大明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睡觉怕都会不安生。”

  兵戈永远才是最后才能考虑,人心才是重中之重。

  对于海外的实际情况,这些人又没有亲眼所见,就连些小道消息都不曾听说过,对朱大福所说的这些肯定是很难采信的。

  “殿下之言倒是有理,只是殿下又不曾出过海,海外情况是否真如殿下所言还很难说的清楚吧?”

  朱大福当然清楚只凭自己只言片语,若想说动这些人可并不容易。

  要是不难处较为可信的证据,哪怕再有理仍旧很难有说服性。

  “海外物产丰富,自从倭国回来之后,我便找了外商开始记录海外情形了,海外舆图包括海外的风土人情都由此记录,目前虽并非所有的外商都在大明境内,但寻出一二证明我此记载真实性还是很容易的。”

  说话的功夫,朱大福拿出了派人取来的记录。

  到大明的这些外商又并非航行过所有的海域,就是把这些人全都召集在一块,他们也没办法绘制出完整的海外舆图,更没办法,把所有国家的风土人情全都了然于胸的。

  除了少一部分是经由他们的讲述,大部分都是靠朱大福前世的知识以及系统的帮忙。

  值得一提的是,有了这少一部分,剩下的那些就有了可信度。

  一众朝臣翻阅的倒是认真,大概几炷香之后才结束。

  这些朝臣所提大部分都是出自于公心,他们的认真也是为大明所考虑。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大福,自不会轻易阻止。

  几炷香之后,众人经过商讨,派出代表拍板给出了最后意见。

  “若依殿下所言,藩王出海倒的确是有利于大明的,臣之见,刚开始还是要以近海为主,别跑太远。”

  朱大福的商船已开辟出了近海的航路,以朱棣的本事再往远走走并不成问题。

  “这肯定是以安全为主,我麾下商船已有成熟的航路,在出发之前肯定是会制定出完善可行的方案。”

  一旦出海,怎么航行,岂是这些朝臣能管得住的。

  “行了,咱大孙解释的够清楚了,你们几个还有什么要说的?”

  意思很明显,朱大福该解释的都已经解释清楚了,你们若是再叽歪,那就是在无理取闹了。

  “臣以为值得一试,秦王年幼,晋王病重,蒙元已被赶到了捕鱼儿海,已然无力再大规模陈兵大明,以燕王之能,应是最适合首批出海的。”

  朱樉死了后,长子朱尚炳袭爵,年纪比朱大福还小。

  不论是以年龄还是能力,朱棣的确是最合适。

  “臣附议。”

  此建议一出,剩下的人纷纷附和。

  一拍即合,就目前来看倒也挺合适。

  朱棣正好有出海之心,这样一来,倒也省去了不少麻烦。

  朱元璋心情大好,大手一挥,道:“由谁出海,朕考虑之后会告诉你们的,至于航行的路线,那就由出海的藩王自行考虑吧。”

  说是由藩王自行考虑,其实他们本身又没出过海,到底怎么航行,最后还是由朱大福制定的。

  那些大臣对海外的情况并不了解,他们明知道这路线是由朱大福制定,但对此却也并没办法给出有效建议。

  哪怕是想要反对,也很难给出合适的理由。

  没办法,只能不说话了。

  朱元璋本就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加之他身为皇帝,所掌都是天下大事,凡当天奏章必会当天处理完毕,凡当天定下的奏章,必也会在当天发出旨意。

  在那些朝臣离开之后,朱元璋便招呼了朱大福,道:“发个旨意吧,由老四出海,咱跟前就有书袋子,咱就不找翰林院值守的人写了,你来给咱写。”

  朱大福的学识并不比翰林院的人差,写道旨意倒是不难。

  只不过,朱元璋平时发的旨意可也不是全部出自翰林之手,很多时候夹杂了白话文不说,还粗俗的很。

  想让朱大福执笔也就算了,何必还找那么多借口。

  还不知道朱元璋身份的时候,朱大福都很少拒绝朱元璋。

  现在当了人家实实在在的孙子不说,还要继承人家的皇位,又哪能悖逆人家的意思。

  更何况,这不仅是他自己喜闻乐见的。

  最关键,还是不费吹灰之力,一抬手的事情。

  朱大福抓了笔,大大方方地道:“行,孙儿来写。”

  纸摊开,朱大福简单酝酿,刷刷两下,一道旨意落成。

  先是大肆赞扬了朱棣一番,又说出了出海的必要和好处,最后一句总结,让朱棣择日领兵出海。

  旨意落成,先交由朱元璋。

  朱元璋大致瞅了一眼,便眉开眼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道:“想不到我老朱家也能出个状元之才了,你爹咱自小就给他安排了大儒了,那些文臣对你爹学识已是大肆褒奖了,想不到你小子自小长在外面,竟比你爹都强。”

  有系统加持,岂是朱标所能比的。

  “这还不是咱老朱家血脉好,要不是爹把我生的过目不忘,我又怎能自学成才,二叔三叔四叔都是领兵打仗的好手,听说五叔自小就喜欢医术,写的不少医学著作就连太医院的御医都在学习。”

  老朱家的这些藩王们虽各有各的特点,却也的确在某些领域有着自己的先天优势的。

  听到朱大福这么说,朱元璋当即有些臭屁。

  “那是,也不看看都是谁的种。”

  说话的功夫,朱元璋把玉玺递给朱大福,道:“盖印吧,咱连夜安排人送高煦带着旨意回北平,即便出海也是要从京师出发的,先让你四叔进京吧,一经出海得走些时日,咱也好久没见你四叔了。”

  朱元璋第其他儿子是不如朱标些,但相较于其他帝王,朱元璋对那些藩王已算是极好的了。

  “是该让四叔进京,出海的一些事宜还得再与四叔仔细敲定。另外四叔出海也需带兵,一下调走北平那么多兵力,容易让蒙元钻了空子,该如何移防也得实际敲定。”

  可怜的朱高煦,本还想跟朱大福学些本事。

  哪成想,才刚睡下不久,便被人从被窝拉了出来。

  “哥,你不是说要进宫陪皇爷爷,今晚不回来了吗?”

  朱高煦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脸的不解。

  朱大福也没说话,直接把明黄色的卷轴扔给朱高煦。

  接到圣旨,朱高煦顿时有些手忙脚乱。

  圣旨那可代表朱元璋,亵渎圣旨,那就是亵渎天子。

  朱大福微微一笑,道:“这旨意是给四叔的,皇爷爷同意四叔出海了,皇爷爷你带着圣旨回北平。”

  知道圣旨是给朱棣的,朱高煦松了一口气。

  随之,马上变成了话唠。

  “这才几个时辰,你是怎么说动皇爷爷的?”

  “我现在就要启程吗?”

  “我还要与你学些拳脚,这怕是也来不及了。”

  对于朱高煦的这些问题,肯定是不能全都解释了。

  “一路舟车劳顿你也累坏了,今晚就在我这里睡上一觉,明日再启程回去,皇爷爷给四叔旨意,是让四叔进京商议出海事宜的,若是四叔同意的话,你再跟着四叔来,到时候四叔在京中应是能留一段时间的,只要我会的都交给你,就是你想考个状元都没问题。”

  对于读书,朱高煦头疼的很。

  听到此,朱高煦摆摆手,道:“好不容易才不用读书了,这辈子都别指望我再接触那玩意了。”

  之后,朱高煦直接下床穿了靴子。

  “今天走明天走都一样,就握着身体,在大漠行军数月都不成问题,这点路程算得了什么,我今晚就走,早走早回去,早回去也能早启程再来京。”

  朱大福连夜把圣旨送出来,既是存了让朱高煦连夜启程的心思。

  只是朱高煦今天才刚风尘仆仆赶来,他实在不好意思让人家当晚就走。

  幸好,朱高煦是个急性子。

  “行吧,这倒也是,那就辛苦你了,皇爷爷还安排了传旨太监一路随行,让他们随你一同回去吧。”

  朱元璋了解朱高煦的尿性,怕他拿着旨意误事。

  若是搁在别人身上,也不会多此一举,弄个太监随行的。

  “还有传旨太监?算了,到时候我最多先走,那太监要是随不上,那就让他慢慢去吧。”

  安排传旨太监就是为看着他的,怎会给朱高煦兵分两路的机会。

  为了能随上朱高煦,那太监肯定是千挑万选出来的。

  只要朱高煦不喊停,他绝不会落了下风的。


  (https://www.uuubqg.cc/65700_65700989/69916047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