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卷_第七百零四章 最大的功臣是谁
默认卷_第七百零四章 最大的功臣是谁
大哥说高粱酒可以,米酒葡萄酒和咱们不是一个系列,即使是高粱酒,也得单用一套设备,不能参杂串味,还要确保原材料高粱米的储备。
也是这一点徐颖没想到,现在毕竟不是统购统销初期,农场有自己的自主权了,种没种高粱都不知道,别说是有没有储备了。
徐颖还很庆幸,亏得把这几个车间都装修了。
“这简单,咱们的第三车间就可以专门生产高粱酒。正好还有一种高级酒瓶没用上,就用它装高粱酒,还能卖得上价。”
杨大哥点点头,他倒是同意,不过得下去跑跑,看看高粱米原材料是不是充足?
徐颖想先记着这事,那套设备进来的时候再去就来得及。
“你把老靳派出去,送酒的任务谁来完成?”
杨大哥问道。
“这好办,再雇一个司机和杨涛一起去送货,让他也了解一下市场,接触接触客户。”
杨大哥想想也对,也该让孩子闯一闯。
最后一个就是,徐颖决定把工厂周边的地块批下来,就像大哥说的,将来扩大再生产就不用分两个厂子,好管理。
当然征求大哥的意见就是他要不要跟自己合买?
杨大哥觉得酒厂还欠着人家一百多万呢,自己一分钱不拿,凭什么跟人家合股买地?大哥话说的很婉转:“大哥的心思就在酒上,没心思买房买地,你们就自己决定吧,我不参股。”
徐颖明白,大哥就是不想占他们的便宜,徐颖也没强求。
对于小涛的工资大哥觉得现在他还在实习阶段,按学徒工给的工资就差不多,徐颖没容大哥拒绝。
“杨涛的工资就这么定了。我明天就去土地局看看能不能把周边的土地拿下来。再打出广告招工人,顺便找一个好的司机。”
大家各负其责,都很主动:
“也好,我明天就打电话,看能不能找来两个老职工。”
徐颖想起今天看到的会计账,给大家一个鼓励:
“大哥,我看了这半个月的产量,生产了五千多斤白酒,产量一下子就翻了一番,不错,照这个势头下去,肯定能保证今年伊万的销量供应,”
扬大哥点头赞同,能保证伊万的销售,工厂的起步就快了,十几倍的利润率,工厂想不发达都不行。
这是他在国企做厂长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徐颖不循规蹈矩,赚老外的钱不手软,也懂得利用华国古文化这一有利的元素,和传统工艺的唯一性,让老祖宗的手艺酿制的白酒成为难能可贵独一无二奇货可居的,不是名酒胜过名酒的‘酒王’。
杨大哥想到这里脊梁骨都挺起来了,为我是华国人骄傲,为发明了酿酒工艺的我的老祖宗骄傲。
也为自己选了徐颖旬连生做自己的合伙人,是自己这辈子所做出的最英明的决定而骄傲。
“徐颖,这个功劳是你的,到年终结账的时候,应该奖励你一个大红包。”
杨大哥用最实惠的方法,表达着自己的心愿,徐颖哪里肯受。
“这个红包应该奖励给您,没有大哥做出来的举世无双的好酒,吸引了伊万,就不会有这次代理商的签约。大哥才是最大的功臣。”
旬连生笑了,说出的话两边不得罪:
“你们都很谦虚,要我说你们两个都是功不可没,那就每人奖励一个大红包。”
徐颖听了哈哈笑,杨大哥也是笑容满面,这样大公无私的合作双方,才会把这个酒厂不断发扬光大。
第二天,新的设备安装调试成功,杨大哥决定开始试生产,徐颖和旬连生没急着走,也都在耐心的等着试生产的结果。
等待出酒的期间,旬连生和徐颖在周边走了一大圈,后边没多远就是一条马路,假如把后边这块地批下来,酒厂的后墙就可以后移,还能盖三栋厂房。
酒厂的右边是一片耕地,肯定不会批的,左侧走出两里地就是马路,相隔的这一块是块盐碱地,也不长庄稼,这块地可能批下来。
旬连生和徐颖又开车去土地局找局长,把他们扩大再生产的打算说了,局长通过刘县长,刘县长大力支持,只要不是耕地就可以,局长亲自带人下来,实地勘察确定他们选中的两块都不违规,两个人很顺利的批了地块,使用年限七十年,交了五万元土地使用税,手续办好,还是落在旬连生名下。
这头试生产到了第四天眼看着加热蒸馏双罐内流出璀璨透明拉丝的白酒来,杨大哥要杨涛接了一小杯拿到化验室化验,一切指标正常,这说明这套设备也是合格的,徐颖和旬连生高兴的举手对掌庆祝,兴奋着的杨涛见样学样对着爸爸,抬起一只手掌,呆板的爸爸没明白儿子的花活。徐颖搥了旬连生一下,旬连生心领神会,走到杨涛对面,举手和杨涛狠狠的对了一掌,杨涛惊喜之余,差点没后退摔倒,还是杨大哥拽住了自己的儿子,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大男人,全都发自内心的哈哈大笑起来,喜不自胜的感觉无语言表。
这天来了一位司机应聘,姓王,转业兵出身,身体好技术好,年龄和旬连生差不多,性格稳重社会经验丰富,带着杨涛出去送货正好。
徐颖把送货的工作交给了杨涛和王师傅,命令老靳和小靳带着样品,先去JL省和LN省推销,这两个省市离北疆还算比较近,而且都喜欢喝度数高的酿制白酒,这两个市场很容易打开销路。
现在扩大生产已经有了成效,销售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其实徐颖不急,她是在等机会,估计不到半年,伊万的市场打开,这款酒将成为E国市场最受欢迎的白酒之一,不久就会口口相传,扬名整个欧洲,相信不远的将来,还会有邻近的欧洲国家,要求来做他的国家的代理商。
这边的工作安排好,徐颖和旬连生一同动身返回B市,静等着玻璃厂的第一批产品出来。回到B市的第三天,玻璃厂厂长来电话,告知一万只酒瓶已经装上火车,他把发货单用传真机传过来,徐颖见了确认无疑,又把他发给大哥,告诉大哥准备接货。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https://www.uuubqg.cc/64176_64176208/3549990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