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吴兴大捷
第224章 吴兴大捷
孙策跟曹操的议止抄掠,通商互市,其实是双方都迫不得已的选择。
双方去年都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大战,才定鼎了自己的局势。
孙策在张纮力谏下,毕其功于一役,死伤惨重,攻灭了袁术,才有的坐断东南局面。
曹操也是在郭嘉一力主张下,兵出绝地,走泰山路一片荒芜之地,跨险越阻,袭取徐州,一战大破强敌,从而雄据中原。
想要称霸乱世,没有袁术、袁绍这种家族世代声望,又有哪个诸侯可以轻轻松松就崛起成势?曹操、孙策可谓是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各自损失上万精兵,府库军实、粮草辎重、战马驮马更是损失了数以千计。
而淮南大旱,对双方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孙策这里赤地千里,九江、庐江灾情严重。曹操那里也没好到哪里,沛国、陈国也是生民涂炭。
这南北旱情,将双方隔开,就算有心咬牙,一鼓作气击败对手,都无法再跨越这干旱千里的土地。
所以双方联姻之后,都是在全力恢复生产,各派官员在郡县发展农业,整修水利。
同时全力解决各自境内的隐患,收服人心。
但事与愿违,天公着实是不作美,所有人都期待着今年风调雨顺,将良田恢复生机,重新麦田青翠,广阔千里。
结果今年旱情过去,又岁寒冻绥。乡里的老者都感慨,自己一生四五十年,未见过如此严寒。春寒料峭,许多土地都僵硬的无法开垦。
淮南这一带,可能是几十年来最冷的一年,农业生产大受影响。
不过万幸的是,江东还算影响较小,如果没有出现洪灾,那江东的生产,足够让淮南的生民也恢复生机。
而淮南各郡都人才济济,尤其九江郡境内,太守、县令都在全力修整各种水利灌溉设施,官复重新修缮了袁术在位期间荒废的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
当此之际,刘由整理的《显远农书》终于建功!
刘由从跟随孙策进入江东,基本上就一直在负责屯田的事宜。
孙策是一直主张改粟种稻的,故而刘由一直在研究改善水田、改良稻种的技术。
这个才是真真正正的精耕细作,能够改善亩产的手段。
他跟官员指导种稻,使水田调温的方法大获普及,淮南、江南皆巡田土之宜,凿灌溉之利,开垦出来大量水田,建起大量湖陂和堤坝。
这使得淮南岁寒的灾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尤其在芍陂一带,有灌溉之利,收数百万石粮食完全不在话下。
等到了六月,不论文武公卿,是黎民黔首,都翘首以盼,期望着雨水能够丰调,不要出现暴雨洪涝。
但整个江东在期待中,尚未等到风调雨顺的到来,先迎来了一份振奋人心的大捷。
传捷报的信使,身穿鲜艳的朱红戎袍,头戴翎羽,意气风发的高举军书,一骑策马直入建康:“王师大捷,已大破山越,一战收男女五万余人,吴兴尽平!”
“王师大捷,已大破山越,一战收男女五万余人,吴兴尽平!”
骄傲的信使,一直策马进入昭明宫中,亲自将捷报送到孙策所在的垂拱殿,兴奋的禀报道:“将军,贺都尉已大破吴兴山越,收男女五万余人,安置于郡县。”
孙策喜出望外,立即从赵云手中接过来转呈的军书,亲自打开看了一遍。
贺齐果然不愧是平越专家!
他的平越伟计,经过近四年的征战,终大获全胜。
山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并非一直叛乱,而是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故而自有汉以来,不能羁也。
但孙策为了解决这个山越为患的问题,就硬是派遣了一支五千余人的精锐部队,在贺齐的统帅下,常年镇守吴兴,以疆界围困山越。
贺齐到任之后,严令令各部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列兵于幽阻之处,大修藩篱,不与交锋。只将其围困在各处藩疆之内,使其难以劫掠逃窜。
每侯其谷稼将熟,便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山越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又无处劫掠,无法窜逃,只能山民饥穷,渐出降首。
而对这些出降的山越,贺齐一直没有区别对待,全部屯于各处屯堡之内,就地军屯,开垦吴兴。
山民见出降者无忧,乃各自心安。
这个战略执行了近四年,如今终于见到成效!
六月,吴兴的庄稼谷物比北方要早收十数日,贺齐再次于山越秋收之际出兵,山越百姓都忙于回家收谷,部众四散,山越豪强根本无力对抗贺齐麾下的两千余精锐之师。
吴兴一战,贺齐斩贼酋十三人,俘虏山越青壮三千余。
于是贺齐遂令官军抢收山越之粮,山越畏于军威,根本不敢争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粮食再一次被贺齐抢走。
到此之时,山越已经接近四年没有收获多少粮食,山间困穷,已然大饥。
山民走投无路,只能老幼相携而出,官军一朝收男女五万余人!
看完信,孙策大喜,连连盛赞,说道:“善!善!贺都尉,一战俘虏五万山越蛮夷,为我诸夏,除一大患,使国家江南,泰以永宁!如此丰功,不封侯不足以赏其功。”
“孤将上表天子,表奏贺都尉为偏将军领东陵亭侯!”
东陵亭就在无锡境内,已经在太湖平原上,是江东最富庶的土地。
以此封赏给贺齐,足见孙策之欣喜若狂。
而贺齐也绝对当的起这份封赏,虽然在其他人征战中原之际,贺齐一直在南方未立寸功,消耗了会稽运送过去的大量粮草、器械,却每次只收获少量降虏。
可这一战,贺齐之功,就足以影响整个江东的形势!
一战收男女五万余人,如此丰功伟绩,哪怕在汉武帝之时,大军北伐匈奴,也是一场值得盛赞的恢弘功勋。
而在当下,这也意味着孙策治理的江东,对山越取得了一场空前的大胜。
<div class="contentadv"> 自此之后,山越的势力,将日渐衰落!
山越总共可能也就三十万人。毕竟吴郡那么富庶的鱼米之乡,在战乱之际,人口尚且不足四十万。
如今贺齐一战收男女五万,再加上孙策又在丹阳、鄱阳、会稽等郡先后剿灭叛逆,累积所阵斩、俘虏山越也超过了十万人!
在深山中的山越,余众可能只有十余万人。
相较于如今愈发兴盛的江东,人口近两百万。
这十余万山越分布在数郡,已经完全式微!
尤其是在丹阳境内的山越,寥寥两三万人,还分在各县,聚集之地完全就是一个宗族乡里!
他们的势力,不会比江东一个豪强的大姓宗族更强盛。
到时候如果双方发生矛盾,很快就会演变成两个里、不同姓氏的宗族争水一般的局势。
千万不要觉得山越就残暴好斗,似乎格外善战。
那是因为没有见过诸夏内部,为了争水,两个村庄会打成什么模样。那可谓是真真正正的武德昌盛,悍不畏死,奋勇争先。死伤几十个人,那都司空见惯。
死伤几十人!山越在战场上都无法承受这么惨烈的死伤。上千人的乌合之众,卒然被官军迅猛斩杀数十人,整支军队都可能被打崩。
山越但凡在平原上能打的赢诸夏,他们至于逃到山里去?
怎么这些个山越、北胡、南蛮、东夷都那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就喜欢居住在穷山恶水之间、大漠戈壁当中?把天下最精华的土地、最舒适的平原、最肥沃的河流沿线都让给了诸夏?
总不能是他们天性善良吧?
难道瘴气、毒虫都只对诸夏生效,对这些蛮越无效?他们一个个都不怕死,被毒虫咬了也活蹦乱跳?
很显然,在山越眼中,某些族群要比瘴气、毒虫还要可怕啊。
孙策已经可以断言,山越受此重创,数年之内,再无力为患。
只是山越毕竟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若无治本之法,如今空缺下来的这些地方,无需二十年就又会如竹笋般冒出一批新的山越,再度为国家之患。
孙策于是召见了张昭,打算跟张昭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张昭抵达垂拱殿之时,建康城内已经满城结彩,酒肉飘香。
胜利永远是最振奋人心的事情,建康城内,百姓纷纷载歌于路,市酒肉相庆。
张昭向来端庄的脸上,也挂上了笑意,见到孙策便拱手拜道:“为将军贺!吴兴大捷,将使山越之患大减。官府再无须连年消耗大量府库钱谷,支撑大军在数千里之外,征战不休。”
“江南承平,更是能抽调数千精兵,参与群雄逐鹿,省数百万石粮草消耗。吴兴一役,功勋至伟,更是利在王业,功在千秋!自此之后,江南之地,再无蛮越之患,将尽为我诸夏膏腴之地、天府之国。”
孙策虽然已经喜悦过一回,闻张昭之言,还是忍不住兴奋的大笑:“哈哈哈!纵诸夏千载之后,只要青史犹存,我诸夏苗裔,就会记得,是孤遣良将,剿平山越,拓地千里,使江南再无内忧外患,彻底成为诸夏最安稳之地,是九州之腹地,天下繁华之所在。”
名垂青史,功勋卓著,不外乎于是。
兴奋的感慨过后,孙策还是收拢了一下心情,谈回正事,对张昭说道:“孤正欲在秋收之后对江夏用兵。曹操亦遣使来信,其屯田大获成效,若无意外,秋收必丰。其将践行承诺,自南阳出兵、汝南进军,与我等共击刘表。”
“如今吴兴大捷,孤正可将南方所省精兵谷粮,调往豫章,共取江夏。然如此,孤又担忧山越死灰复燃,复为祸患。卿有何建言,可助孤安定江南,彻底根除山越之患?”
刘表真是殊荣啊,以内忧外患之际,居然遭受曹操、孙策双方的夹击。
曹孙两家休养生息,积谷练兵,军容之盛,无与伦比。然后秋收之后,同时进军。他刘表内有荆南三郡叛乱,外有威震天下的两方诸侯攻略。名将劲旅,不计其数。强军猛将,铁甲旌旗,如日之炽。他刘表拿什么抵挡?
因而关于攻取江夏,只是聊举偏师,便可驱驰数千里外。三军强盛,可气吞强虏!
所以更值得关注江东君臣关注的还是南方的平稳,是怎么安稳郡县,根除山越之患。
张昭如今已经是江东实际上的宰辅大臣,虽无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
其职责就是为君主提出,治理国家的谏疏规划。
因而听闻孙策之言,张昭慎重的手抚下颔须髯,凝思着回道:“如今海内渐平,将军革故鼎新,励精图治,遂使江东户籍大增、仓廪丰实,江东形势,一片繁华。”
“然如今江东亦有忧患,值江南战乱方休,北方流民大量南下,而曹操不可猝除,民恐惧难以北归。”
“故臣以为,当徒流民实边,如此既能缓流民与江南争地,又能巩固边防,充实吴兴。”
孙策眉头微蹙,说道:“徒流民实边?恋土怀旧,民之本情。难民波进流离,盖不获己。若强逼百姓实边,是否会致有逃亡?”
孙策记得,汉末之际,魏蜀吴三家都做过强迁百姓的事情。曹操曾一次强迁淮南大量百姓,致百姓十余万人南逃江东。
孙策恐若是徒百姓实边,再引起祸患。
张昭说道:“窃以为导俗当渐,非可顿革。吴兴山越,若欲改风易俗,必需诸夏长期除之。若无大量诸夏移居吴兴,则吴兴郡将终为山越之地。”
“且流民自北南下,本就流离失所,不知所归。将军可益巿犁牛,招募实边流民,若有愿者,以供给之。”
“使之于吴兴勤耕积粟,以丰殖江南。百姓闻之,非但不忧逃亡,恐日夜竞募。”
孙策面色凝重,凡是去吴兴实边的百姓就供给耕牛和江东犁(曲辕犁),哪怕几千户人家,也需要数以千计的耕牛和耕犁,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要充实边境,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开拓江南,不花费一点代价,想着轻轻松松就把事情给办了,那也是在异想天开。
流民凭什么不在中原,要跨越千里去山越故地?
没有足够的官府权威和显著的利益,根本不可能有人应募。
(https://www.uuubqg.cc/64141_64141406/11376792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