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拆教堂
第702章拆教堂
1919年这会儿,还没有“恐怖主义”这个名词。
全世界第一次公认的恐怖主义事件,发生在1940年11月25日,希伯来恐怖组织哈加纳,在海法港炸毁载有3000人的派特利亚号客轮,造成268人死亡。
当时人们都以为这是一起偶然事件。
没想到这却是希伯来人恐怖立国的开端。
希伯来人发动恐怖袭击,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随时处于威胁中,挤压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逼迫阿拉伯人离开巴勒斯坦,将这片“应许之地”让予希伯来人。
各国反抗势力,最多叫恐怖组织。
希伯来人叫国家恐怖主义。
阿拉伯人一盘散沙,无力对抗美国支持的希伯来人,节节败退。
希伯来人如果认为能用这种方式逼迫俄罗斯让步,那他们就错了。
劫持渡轮的武装分子也不太专业,自以为在船上安装了炸弹,就会让俄罗斯政府投鼠忌器。
武装分子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信号旗射手进入射击位的时候,一名武装分子甚至还在接受记者的采访,对俄罗斯政府将希伯来自治州安排在雅库特大肆攻击。
现场指挥官通过望远镜确定了四名武装分子的位置信息,为确保第一时间击毙,指挥官给每一名武装分子都分配了两名精确射手。
“希伯来人为俄罗斯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得到公正对待,尤里耶夫大公也有希伯来血统,他却背叛了希伯来人,将希伯来人安排到酷寒之地,那地方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
接受采访的武装分子大放厥词。
“你胡说,尤里耶夫大公百分百是纯正的俄罗斯人。”
采访武装分子的记者很生气,你咋不说沙皇也是希伯来人呢。
“我没有胡说,尤里耶夫大公的母系有希伯来血统,所以尤里耶夫大公也是——”
武装分子的话还没说完,两颗子弹呼啸而至,记者甚至能听到弹头从耳边穿透空气的呼啸声,然后就被红的白的喷了一脸。
随后,记者才听到枪声。
原来弹头在空气中飞行的速度,真的比声音传播的速度更快。
信号旗人均精确射手,而且还是经过战争考验的,随便哪一个,拉到军事学院都可以担任射击教官。
四名武装分子全部在第一时间被击毙,人质安然无恙,劫持事件得到圆满解决。
乔治这儿还没完。
俄罗斯虽然成立了希伯来自治州,却没有强迫所有希伯来人都前往自治州定居,在华沙等地的希伯来人聚集区,还有大量希伯来教堂,供希伯来人从事宗教活动。
渡轮劫持事件后,乔治下令拆除俄罗斯国内的所有希伯来教堂——
维特在乔治身边这么久,对于乔治的习惯还是挺了解的。
所以维特建议乔治以克伦斯基的名义发布这个命令。
克伦斯基已经死了?
没关系,这是克伦斯基的遗命。
“不,就以我的名义发布。”
乔治总算放过了可怜的克伦斯基。
如果是其他事,甩给克伦斯基背锅无所谓。
这一次乔治要让所有俄罗斯人都明确无误的知道自己的态度。
对待俄罗斯的敌人,尤里耶夫大公从不妥协。
乔治有不妥协的底气。
乔治为什么不去巴黎参加和会?
打心眼儿里,乔治就没有看得起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
威尔逊就更不用提了。
威尔逊要是能坚持“十四点”,乔治还能对威尔逊高看一眼。
作为美国总统,高调以欧洲救世主的姿态来到巴黎,却被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两个老头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威尔逊还梦想着参加明年的大选呢。
很快他就会明白,理想主义者根本不适合生存在这个时代。
国际联盟也是威尔逊倡导成立的。
然而美国国会并没有批准美国加入国际联盟。
倡议者却没能加入,蔚为奇观。
剥离了英国和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英国和法国将和曾经的海洋霸主西班牙一样沦为三流国家。
乔治不需要海外殖民地,也能将俄罗斯发展成为横跨亚欧的超级大国。
世界大战期间一度独领风骚,却即将被边缘化的威尔逊,还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乔治下令拆除俄罗斯境内所有希伯来教堂之后,威尔逊在巴黎接受采访,对俄罗斯的做法表示失望。
威尔逊自以为他已经很客气了,只是“失望”而已,并没有诋毁攻击。
亚历山大不这么认为。
“失望?他一个生活在美国的苏格兰人,有什么资格对俄罗斯的内政指指点点——我倒是听说,英国的苏格兰人对他不支持苏格兰独立挺失望的,不知道总统先生如何解释。”
亚历山大攻击力十足。
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其中有一条是民族自决。
威尔逊刚提出“十四点”的时候,苏格兰人欢欣鼓舞,认为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可以获得自治,甚至独立地位。
威尔逊这人毫无立场,彻底的双标怪,他提出所谓民族自决完全是哗众取宠,只因为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甚至公开表态,不支持苏格兰人追求独立自主。
连自己族人的政治诉求都不支持,却对俄罗斯拆教堂感到失望。
大哥您哪边的啊。
亚历山大的言辞虽然犀利,反击还算克制,没有说的太难听。
身为俄罗斯宗教事务局局长的小尼古拉火力全开。
“俄罗斯的国教是东正教,除东正教以外的所有宗教,在俄罗斯均为非法!”
这话一说,连教廷都惊动了。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教廷在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事实上协约国和同盟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教廷实现的。
曾代表德国在停火协议上签字的厄兹伯格是天主教中央党成员。
欧洲宗教改革之后,教廷势力虽然每况愈下,在各国依然拥有巨大影响力。
俄罗斯的国教虽然是东正教,天主教在俄罗斯也没有消失,依然存在。
现在小尼古拉公开声称除东正教以外的所有宗教,在俄罗斯都不合法,马上就引起各国教会的关注。
和供奉祖先一脉传承的华人不同,宗教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亚历山大不得不为小尼古拉擦屁股,主动向媒体解释,称小尼古拉并没有冒犯的意思,而是对希伯来人彻底失望,怒火攻心。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各国教会还是接受了,顺势原谅了小尼古拉的口不择言。
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
尤里耶夫大公虽然不是沙皇,但是惹怒了沙皇,最多被流放西伯利亚。
惹怒了尤里耶夫大公,就算逃到南美,还是会被斧子砍死。
小尼古拉说者无意,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听者有心。
巴黎和会期间,英国和法国的情况在持续恶化,并没有好转。
欧洲国家的传统技能是,如果社会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就把希伯来人推出当替罪羊。
6月20号,英国和法国的媒体突然集体转变口风,将英国和法国的困境,归咎为希伯来人的恶行。
这还真不是凭空捏造。
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深层次原因是欧洲各国利益无法调和,需要新一轮利益分配。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挖,是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不公平的市场结构导致的。
说白了就是德国想让英国和法国开放殖民地市场,英国和法国不同意。
各国统治阶层,和希伯来人没有多大关系。
生产力的提升,和希伯来人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
组织工业生产需要资本,希伯来人就是玩资本放高利贷的。
所以英国和法国的媒体,就将希伯来人塑造为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坚称是希伯来人的贪婪,导致世界大战爆发。
这个理由虽然也有点牵强,但民众是不具备分辨能力的。
早已对现状不满,怒火中烧却无处发泄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终于找到可以发泄的途径。
于是英国和法国也开始新一轮排油。
和英法的无差别排油相比,俄罗斯对希伯来人还是很宽容的。
生活在俄罗斯的希伯来人,只要放弃希伯来教,皈依东正教,就可以继续在俄罗斯工作生活。
不想皈依东正教,那就去雅库特,或者从俄罗斯离开。
乔治最开始决定拆教堂的时候,维特曾担心俄罗斯爆发新一轮内战。
让维特没想到的是,就连他老婆也主动皈依东正教,放弃自己的希伯来人身份。
维特大开眼界。
信仰这么重要的东西,是这么轻松就可以改变的吗?
说好的不自由,毋宁死呢。
“和信仰相比,生存更重要。”
维特夫人泰然自若。
连克里孟梭都知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发动舆论攻势,乔治也不会忽视舆论的作用。
俄罗斯拆教堂的同时,俄罗斯媒体也在造势,《君士坦丁堡日报》公布了一堆数据,其中一组是俄军对比。
在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俄军为俄罗斯而战的希伯来人,总人数只有1.5万人,占比只有可怜的千分之一。
从比例上说,希伯来人参军的比例,甚至远不如德裔。
(本章完)
(https://www.uuubqg.cc/59843_59843578/4620015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