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11章 李邦华

第211章 李邦华


李邦华,字懋明,籍贯江西吉安吉水县,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公元1604年)中进士,初任泾县知县。壬子年(公元1612年)晋升为御史,并担任浙江巡按御史,以刚正不阿闻名。当时,士大夫们党争已然开始,那些小人势力攻击东林党和来自西北部的诸位正直大臣,李邦华作为邹元标(谥号忠介)的门生且同乡,受到诸多猜忌。但他坚持是非分明,毫不妥协,因此成为流言蜚语的焦点,与周起元等五人被小人诬称为“五鬼”。不久,方从哲(德清人)掌权,对东林党和西北派的打击日益加剧,有人劝李邦华稍作妥协,他断然拒绝,表示:“宁为坚守原则的孤直之人,不做反复无常的小人。”当时朝廷舆论对他的敌意愈发强烈。丁巳年(公元1617年),李邦华因病辞去山东参政之职。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朝廷起用在家的李邦华为光禄少卿,但他多次以病为由请求离职。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他升任佥都御史,兼任天津巡抚,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进一步升任兵部右侍郎,但不久又因病辞职。当时,魏忠贤权倾朝野,与崔呈秀等人密谋将众多正直之士一网打尽,编纂了《天鉴录》、《同志录》、《点将录》等黑名单。在《天鉴录》中,李邦华的名字赫然在列。蓟辽督师孙承宗手握重兵在外,请求入京面奏边防事宜,有人谣传孙承宗将以武力干预朝政,而李邦华为其内应。魏忠贤闻讯惊惧,假借圣旨迫使孙承宗返回边关。御史倪文焕趁机上疏弹劾李邦华为东林党死党,李邦华因此被革职,贬谪至岭南。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朝廷起用李邦华为工部左侍郎,随即又委任他督理河道,不久又升任兵部右侍郎,但因病再度离职。己巳年(公元1629年),李邦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期间因丁忧离职。癸未年(公元1643年),李邦华起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两次上疏坚辞不受。他听说京城形势危急,辞别家人时,写下文告祭奠先祖临淮王,誓言以身殉国。此时,李自成贼军攻陷武昌,迅速逼近江西,李邦华上奏保江南之策。他认为长江犹如衣带,保卫九江、固守安庆固然重要,但不能仅仅依赖这些,应当增兵扼守险要,令江南巡抚驻守九江,贵州巡抚驻守吉安,以此增强防线的稳固。他还强调东部地区应积极策应,责任在于监司官员。崇祯帝对此策略表示赞赏并采纳。
  适逢都察院掌院刘宗周因救援科臣熊开元而触怒崇祯帝,被罢免官职,朝臣普遍认为都察院总宪一职非德高望重的老臣不能胜任,于皇帝是特地选任李邦华为左都御史接替刘宗周。李邦华任职后,严格遵守监察法规,严禁馈赠贿赂,上疏推荐成勇、叶廷秀等人,称赞他们清廉有节,堪当大任。甲申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贼军攻势猛烈,崇祯帝每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李邦华秘密上奏建议崇祯帝坚守天下社稷,效仿宋仁宗的故事,命皇太子留守北京,同时又秘密上奏请求分封两位皇子至江南,以增强东南地区的实力。崇祯帝对此深感触动。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提议南迁,遭到科臣光时亨的弹劾,引发朝议议论纷纷。最终,南迁及监国分封之议都被搁置,局势也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地步。
  到了三月十五日,贼军已逼近京师,李邦华急忙赶往内阁,请求发放国库资金,召集在京官员、乡绅及普通百姓,无论男女老幼,全部参与守城,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冒着箭雨坚守城墙。然而,首辅魏藻德仍悠闲度日,等待良久也不见其采取行动,出来后只是敷衍说:“事情未必如此严重,老先生暂且稍候。”李邦华听后声色俱厉,痛哭流涕地陈述局势之严峻,但魏藻德始终未能醒悟。十八日,贼军猛攻京城,京城内兵力匮乏、粮饷短缺,疲惫的士兵勉强守卫城垣,而宦官专权,城内充斥着叛徒细作。李邦华的建议未能实施,他仍亲自率领御史们上城巡视,但宦官们用箭矢和石块阻止他们,巡查不久便被迫停止。当日,李邦华在路上偶遇太常寺卿吴麟征,两人握手洒泪,共同立誓以身殉国。
  十九日,李邦华得知崇祯帝自缢的消息,面向南方痛哭,携带官印、官服、官帽进入吉安会同馆,向文天祥雕像深深行礼,赋绝命诗一首,其中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骑箕天上去,儿孙百代仰芳名。”又自述其生平:“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矢死靡他。遭国不造,空负名谟;临危授命,庶无媿吾。君恩莫报,鉴此痴愚。”写完后,李邦华自缢身亡。五日后其遗体才得以收殓。
  李邦华性格耿直,寡言少笑,生活简朴,举止庄重,为官四十余载,注重名节,廉洁自律,始终保持清贫的生活状态,虽然位高权重,被世人尊为楷模,但他始终谦逊低调,不喜张扬。面对国家危难,他立场坚定,如山岳般不可动摇。南明朝廷追赠李邦华为吏部尚书,赐谥“忠文”,并将其供奉于旌忠祠以示纪念。

  我议论道:李邦华以其坚定的理学素养与卓越的经世济民之才,实乃兼具忠诚与气节的着名贤臣。据钱谦益(虞山人)所言,忠文公曾三次掌管军事政务,其间提出诸多有益建议,遗憾的是未能充分施展其抱负。直至贼寇逼近京师,他意图护送太子南下避难,然朝廷对此意见纷杂,最终未能采取有效救援措施。他的忠诚谏言未被采纳,却以身殉国,这正是尽其辅佐之责、以至诚之心坚守忠贞的体现。李邦华恳请皇太子亲领军队,静待时机,并于夜晚赋诗,其中诗句如“五龙候日影,一马听江声”。当他提议二王分别封地时,另有诗句写道:“剪桐天子贵,画策老臣才。”这些诗篇情感慷慨激昂,充满悲凉,朗诵时声泪俱下。当时,光时亨所犯罪行之严重,即便判处死刑也难以抵偿其罪过,至于那位来自逋州的宰相(此处应该是笔误,来自通州的宰相,即魏德藻),更是罪大恶极,简直应该遭受凌迟之刑。
  有种说法是,李邦华听说皇帝遇难后慨叹道:“主蒙羞,臣当以死相报,此乃为臣之本分,无需多言。只愿能为太子指引一条脱险之路,便足以无憾矣。然而事态已无法挽回。”于是他堂堂正正题写了相关字句,随后步入文丞相祠,恭敬再拜,吟诵“人生”主题的诗句。他痛哭三声后自缢身亡,死后三天,面容颜色未变。贼人闯入时,见他仍穿戴整齐端坐,纷纷上前欲捉拿,方知其已死,惊恐之下纷纷退避。各文献记载题李邦华在文丞相祠自缢,《启祯录》则记述他从文丞相祠返回寓所后自缢,另有一种说法称他在文丞相祠服毒而终。
  译者注:1.原文中的“甘陵南北部之隙”,据《后汉书.党锢传序》:"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这是历史上记载的士大夫党争之始,后来称为典故,泛指大臣们结成朋党进行政争。


  (https://www.uuubqg.cc/59450_59450808/4620064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