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青于蓝而胜于蓝是必然!
抄底,抄底这个词语现在应该是股评人士使用最多的文字。
什么深指数沪指数港股美股从6122点下跌到现在。
在股市几乎天天能够看到这样煽动,蛊惑人家抄底的文字。
为什么抄底的魔力那么大?
因为一些自以为是的总在将什么什么浪的大反弹即将出现,什么什绝地井喷行情随时发生,什么什么报复性反弹一触即发等等。
快抄底,发大财!
一次成功抄底,少奋斗二十年!
反正那些文字可以天天写,因为不管如惨烈的股市下跌,他们总有一天会蒙对一个。
提前迈进了的,会跳起脚咒骂。
侥幸正好在那些爆发前一天买入的,活生生敬奉那些股评家传说的股神,365天哪怕364天胡说八道无所谓,他只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吹嘘他蒙对的那一次。
股市的抄底。
任何商业行为的抄底。
说到底是聪明人的游戏,也是聪明人的坟墓。
有人入天堂,也有人进入地狱。
一夜变成超级大富翁,又或者是一贫如洗。直接破产!
犀明对雄区的抄底,李嘉诚不信也要信,那个年轻人就是那样做的,虽然无法相信,但是只能选择相信。
抄底,李嘉诚也喜欢抄底,因为抄底是企业和企业家一种跳跃式的成长方式。
他的成功和那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一路抄底,不断实现跳跃式发展,最终站在财富之巅的。
企业的成长不是千遍一律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像抄底那样能够改变商界格局的突变基因。
看到李嘉诚明脸上笑意,心里却还是质疑的样子。
犀明再一笑道:“我的抄底其实远远比不了李老您的抄底,您在1950年,凭借自己的积蓄以及借来的五万港元,开办了长江塑胶厂一直到1964年,这十六年的实践您生出塑料花也才获得了千万港元的利润,您那时候开始明白靠一只又一只的塑料花的微薄利润,李嘉诚的财富怎么能以核裂变的速度增加,您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寻找抄底的机会,这才为您的企业腾飞准备了一个又一个跳板不是。”
李嘉诚一直给人都是谦恭的感觉,但是要是说的他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他和普通人一样同样是高兴,喜形于色。
本本分分做了十六年的塑料花塑料厂之后,他开始了大肆抄底,借钱抄底,那一年是1965年,香港发生金融危机,银行信用一泻千里,人人自危,为了自保,很多投资者疯狂抛售房产,香港的房产也一落千丈,房产公司纷纷破产1967年反英风暴,无疑又推波助澜,香港房地产进入死亡一般的低迷期,与对香港房地产退避三尺的商人不同,李嘉诚并没有把香港房地产一棍子打死,相反,他认为萧条只是暂时的,香港的地产终会出现反弹。
所以,在别人低价抛出时,他不失时间的接盘,囤积了大地皮和旧楼,不出所料,短短时间之后,香港经济反弹,房地产又欣欣向荣,李嘉诚低价收购的房产身价倍增,李嘉诚高价抛出,第一时间内就获得不菲回报。
这和面前年轻人对雄区抄底是相似的,但是自己用了十六年厚积薄发,三年完成整个抄底,对面年轻人却是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整个过程,自己以前的骄傲在这个年轻人面前似乎弱了很多分。
另外自己的下一次抄底也是在十年之后,1973年,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影响,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全球经济走下坡路,香港经济受到波及,楼市低迷。李嘉诚趁机再次大量吃进优质资产。
这次经济危机中,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和记黄埔因濒临破产而被汇丰银行收购,1979年李嘉诚购买和黄22.4%的股份,增资到40%,成为和黄董事局主席,事业开始了质的飞跃,而这个年轻人对比特币的抄底,中概念股的抄底可都是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完成抄底,自己十年时间大量厚积薄发才完成这第二次抄底。
第三次大抄底他李嘉诚更是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香港局势动荡,英资纷纷撤出香港,很多港商逃离香港,深怕香港回归后有什么变数。英资、港资仓皇出逃时,李嘉诚稳坐钓鱼台,坚信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好,低价接手了外商、港商仓促抛出的资产,再次赚得盆满钵盈。
完成数次大抄底,李嘉诚比任何人都更要明白抄底不仅是一个人的行为,也是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或政治行为。
美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经济危机和两次大战中坐收渔翁之利。尤其是两次大战,战争催生了美国一大批死亡商人和银行家的产生,他们的生产力极度膨胀,连美国总统都激动的“为美国强大的生产力干杯”,抄底成为美国得以成长的福音。
像李嘉诚,以及那些历史上让人们要高山仰止的大人物其实也并不神秘,他们只是遵循了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学原则,抄底,可以往说白的了,就跟家庭主妇们在商场的大卖场扫货一样简单,但是不同的是股市,楼市或者金价,他们唯一不同的就是从不会像卖场一样告诉你何时是最低价。
所谓乱世出英雄,抄底需要时机,更需要敏锐的眼光,惊人的胆识和逆势而行的魄力!
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抄底的经历,抄底是企业家书写企业发展传奇的一条共同密码。
和那个年轻人交流了很久。
难道他真的是自己推测出了那种级别的国策,真的有那种突然开窍,商业智慧突然觉醒的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犀明走了。
李嘉诚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一年完成自己需要十年,二十年布局的抄底。
青于蓝而胜于蓝是必然,可老一代见到新一代太过惊艳,心中总会有些身为一个老人的芥蒂,因为新人的崛起,往往意味老一辈江湖的落幕。
(https://www.uuubqg.cc/58_58975/387857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