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无边落木萧萧下
近五百多后,许多绿教血统的突厥后裔常常在夜半时刻问自己,如果当初奥斯曼帝国的战士勇敢一些,结局是不是不一样。
历史学家给的答案是,完全一样。当时,大明的许多武士除了熟悉火枪的击发之外,还会剑术,而奥斯曼帝国的战士,甚至伯克军官们只会单一的战术技能,他们要么会一点骑术,要么就只会打火枪,而大明的武士都是多面手。
陈棐率领了在克里木半岛准备的二十万哥萨克骑兵,十万波兰骑兵以及十万鞑靼骑兵,还有三十万罗斯步兵本来他们准备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保加利亚和高加索地区的领土。后来,他们发觉缺乏运输工具,于是这七十万大军就和何无敌将军先期到达的十万军队一起进攻罗马尼亚地区。
当大明的铁骑在罗马尼亚的土地上肆意奔驰的时候,整个罗马尼亚的土地都在颤抖。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它的北边与东北与大明的乌克兰行政大区接壤,在进入罗马尼亚之前。大明先与摩尔多瓦公国的土耳其军队展开了激战。摩尔多瓦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多瑙河下游,东欧平原南部边缘地区,绝大部分国土介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东、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隔普鲁特河与罗马尼亚毗邻,南部遥望黑海。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当大明的骑兵部队进入这一地区之后,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立刻派出自己的儿子穆斯塔法来抵抗大明军队。
陈棐通过望远镜眺望摩尔多瓦的奥斯曼军队,奥斯曼的骑兵漫天盖地而来。奥斯曼军队动员了罗马尼亚全国的二十万军队,和忠诚于土耳其的五万摩尔多瓦人。
穆斯塔法是苏莱曼一世最信任的长子,他相当有才能,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有一种野蛮的做法,那就是苏丹的继承者在继承王位时,必须处死自己的兄弟。所以,穆斯塔法和自己的两个兄弟巴耶济德和谢里姆,关系相当之差。
苏莱曼一世对自乌克兰西部抢来的女奴罗克塞拉娜很感兴趣,他为她赐名许蕾姆,意思是“欢乐的”。许蕾姆长袖善舞,很快获得了苏丹的心。苏莱曼一世的正妃玛依达吾,和其他妃嫔的嫉妒对其非常妒忌。原先玛依达吾然为苏丹生的皇子最多,后来许蕾姆生了五个儿子,战胜了玛依达吾然。她摆脱了奴隶身份,获得了自由,并成为苏丹的合法正妻。
许蕾姆不断崛起的同时,玛依达吾然则渐渐失去了苏丹的恩宠,两人之间私下里摩擦不断。苏莱曼的母亲,艾谢·哈芙莎太后个性极强。苏莱曼即便贵为苏丹,也对母亲毕恭毕敬。哈芙莎太后曾极力遏制这两个妃嫔之间的斗争,但在太后于1534年去世后,两位妃子的斗争便开始公开化。有一次,玛依达吾然在宫中殴打许蕾姆,令苏莱曼大怒,下令将玛依达吾然送到外省与她的儿子穆斯塔法一起生活。
奥斯曼宫廷的气氛是相当冷酷的,尤其皇位继承的问题给皇子们的成长投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子承父位的直接继承对帝国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后宫制度保障了足够数量的男童,以维持皇室的延续——却也构成了帝国最大的弱点。皇子们互相竞争,争夺皇位的继承权。奥斯曼人并没有规定长子继承的法律;老苏丹驾崩时,皇子们需要通过斗争来决定帝国的归属。
在现实中,继承皇位常常变成奔赴帝都中心的竞赛,最先抵达的胜利者就能控制都城和金库,获得军队的支持;这种继承制度要么能够保证适者生存,要么就会导致内战。为了保护皇子们免遭其兄弟的先发制人打击,同时也传授他们治国之道,苏丹们在诸位皇子非常年幼时就将他们送离京城,去治理行省,并仔细挑选教师来监督他们。
奥斯曼宫廷的传统是,皇子成年后,要去治理边远省份,其母亲必须与其一同离开都城,;除非皇子最后继位,其母永远不能返回都城。但值得一提的是,苏莱曼允许许蕾姆终身留在宫廷,这打破了又一项传统。
令人胆寒却不可避免的是,新皇登基往往有死亡相伴。法统规定,新苏丹必须处决自己所有的兄弟,“以天下大局为重”,换言之,将内战掐灭在萌芽状态。一批令人心酸的儿童棺木将被从后宫抬出,送给怯声呜咽的妇女们。同时,携带弓弦的刺客们将被派往各个省份,去猎杀苏丹的其他兄弟们。这些刺客,将用弓弦勒死目标。这个兄弟相残的手段写进了法律:不论谁继承了苏丹皇位,为了世界秩序的利益考虑,他都应将他的兄弟处死。每位新苏丹登基之时,都会大开杀戒。
许蕾姆和玛依达吾然给苏莱曼生了许多儿子,活到16世纪40年代的有四个:穆斯塔法、塞利姆、巴耶济德和吉汉吉尔,后三个是许蕾姆的儿子。穆斯塔法是玛依达吾然的儿子,最年长,最有才华,最得民众喜爱,继承权也比许蕾姆的儿子们更优先。
许蕾姆深知,如果让穆斯塔法继承了皇位,她的儿子们就会被处死。但穆斯塔法被公认为最有才华的一位皇子,并且得到宰相——大维齐易卜拉欣帕夏的支持。易卜拉欣出身希腊血统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水手,幼年被海盗劫持,卖为奴隶。他和与他同龄的皇子苏莱曼一起长大,成为密友。后来,易卜拉欣在多个外交场合和军事行动中表现突出,平步青云,晋升极快,以至于他恳求苏丹不要提拔他太快,免得遭到其他人嫉妒。苏莱曼对易卜拉欣的谦逊很满意,发誓在自己统治期间绝不会处死易卜拉欣。易卜拉欣在当上大维齐后,仍然不断得到新的官职和头衔,权势炙手可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深谙权术的许蕾姆知道,要除掉穆斯塔法,就必须铲除他的主要支持者易卜拉欣。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由于许蕾姆的煽动和操控,苏莱曼开始对自己的发小及重臣易卜拉欣帕夏越来越看不顺眼。1536年3月5日晚上,易卜拉欣像往常一样来到皇宫,与苏莱曼一起用膳。他离开的时候,吃惊地遇见了刽子手阿里和一队宫廷奴隶。
次日早上,人们发现了易卜拉欣被砍得血肉模糊的尸体。从鲜血四溅的墙壁上可以明显看出,易卜拉欣一直反抗到倒地毙命。这个血污的房间被保留下来,多年都维持原状,用来警告所有野心勃勃的大臣们,只消苏丹一声令下,宠臣也会立刻变成死尸。
易卜拉欣被处决后,许蕾姆的女婿,驸马爷吕斯泰姆帕夏取而代之,成为大维齐。随后,许蕾姆和吕斯泰姆都不遗余力地煽动苏莱曼敌视穆斯塔法,并指控穆斯塔法犯上作乱。
后宫干政愈演愈烈,许蕾姆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重臣的任免,在很多国家大事上都为苏莱曼出谋划策。
穆斯塔法急于做出点成绩,他所管辖的奥斯曼帝国附属国摩尔多瓦公国在公元6世纪以前为原始社会。9世纪时,这里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封建关系萌芽。12世纪开始,摩尔多瓦境内出现部落联盟,显现国家雏形。1359年摩尔多瓦公国成立,定都雅西。14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摩尔多瓦。1487年摩尔多瓦沦为土耳其附庸。在大明军队的支援下,摩尔多瓦爆发了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解放斗争。
它是位于东南欧北部的内陆国,与罗马尼亚和乌克兰接壤,面积为3万3千8百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首都基希讷乌。境内平原和丘陵相间分布,中部为高地,三分之二的土地为黑钙土。大明的军队包围了摩尔多瓦的主要城市蒂拉斯波尔,伯利兹,蒂吉讷。
摩尔多瓦共和国的首都是基希讷乌,基希讷乌位于德涅斯特河支流贝克河畔,这座城市人口有二十万人。基希讷乌市区内的大多数建筑是用纯白色的花岗岩石料建成。基希讷乌因此获得“白色的城市,石雕的花”的美誉。
基希讷乌地名的含义是“起源地”,表示这里是摩尔多瓦民族的发源地。基希讷乌市市的葡萄酒和罐头生产驰名世界。
摩尔多瓦南北长350公里,东西宽150公里,形如倒挂的葡萄串,它境内突出的地貌特点是丘陵和谷地纵横交错。境内有风景如画的丘陵、多岗平原、广柔草原和茂密森林。全国可以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区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高原、丘陵起伏的伯利兹平原、一望无际的摩尔多瓦南部草原和德涅斯特河下游低地像阶梯一样由北向南朝多瑙河和黑海延伸。
双方在伯利兹平原展开会战,陈棐指着穆斯塔法的鼻子说:“你这个来自阿尔巴利亚的女奴的儿子,你想来找死吗?你如果打了败仗被俘虏,你会被我大明军队处死。如果你侥幸逃脱,你也会苏丹的宠妃许蕾姆和现任大维齐吕斯泰姆帕夏进谗言所消灭。”
穆斯塔法大怒,他命令自己手下的三万骑兵列阵,向大明的骑兵队伍冲过来。
陈棐仅仅在一线用来对付奥斯曼帝国骑兵和步兵的军队就有三十五万,他们是精锐的大明哥萨克骑兵和十万罗斯军队,还有五万大明本土军队。哥萨克骑兵由陈棐亲自带领,十万罗斯军队则由秦炳指挥,五万大明本土军队由杨大仔率领。
大明军队将九百门重炮用战象驼运到阵地前,同时还有两千门野战炮,和三千门榴弹发射器,当三万奥斯曼骑兵冲向大明军阵的时候。
杨大仔下令手下的炮兵和掷弹兵开炮,大明的炮弹和榴弹呼啸着飞向奥斯曼骑兵的队伍。顿时,三万奥斯曼骑兵被明军的炮弹炸得血肉横飞。
第一轮炮击过后,三万奥斯曼骑兵还能战斗的兵力仅仅剩下两万人。
穆斯塔法立刻下令剩余的二十二万大军开始迂回,想包抄大明军队,挽回败局。可是,陈棐一边率领二十万哥萨克骑兵从两边反迂回,一面下令将十万大明波兰骑兵调入战场,用于正面冲击。
同时,十万罗斯大军在后面支援着大明波兰骑兵,而十万鞑靼骑兵则绕到奥斯曼帝国的后面发起攻击。顿时,敌军在大明军队的夹击下开始溃散。
穆斯塔法率领自己认为最可靠的奥斯曼骑兵逃跑了,他们逃入了摩尔多瓦中部的科德雷地区。这里的地势最高,科德雷尼斯波林的巴拉涅什特山海拔高度是429米。在这里,有4/5的地方是峭壁陡坡。
大明的鞑靼骑兵,紧紧咬住他们不放。在科德雷,高度落差明显。流经此地的贝克河上游的谷地仅比海平面高出50米,而与之仅相隔5公里处的河岸却高出海平面近400米。科德雷的“山国”地貌,风景十分迷人。科德雷地区的中部是森林区,在高山脊上,成片翠绿欲滴的橡树林和榉树林澎湃,如惊涛击岸。自然林区只占总面积的20%,主要是橡树-榉树林和橡树-榆树林。
双方在森林丛中展开了激战,他们从森林,一直打到了森林区周边的辽阔草原。高地上的天然梯地十分醒目。站在科德雷南坡,广袤的草原尽收眼底。草原上的河阶地覆盖着浓绿如黛的林木,森林草原的景观一览无余。
大明的鞑靼骑兵用嘉靖式步枪射击着敌人,而奥斯曼骑兵则用火绳枪还击。大明追击骑兵的数量是奥斯曼骑兵的五倍,他们将这些奥斯曼死硬份子压制的死死的。
为了全歼奥斯曼帝国的二十二万步兵,陈棐将剩余的二十万步兵也投入了战斗。
他们在伯利兹平原上厮杀,双方在此地一共投入了九十二万兵力。其中,大明七十万人,奥斯曼帝国二十二万人。
(本章完)
(https://www.uuubqg.cc/58_58788/376932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