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存在感非常低(求订阅)
求月票和推荐票!
在这之前,马修并没有看过影片,也不知道成片到底会是什么样,只是猜测像雷德利-斯科特这样的著名导演,肯定不会完全按照原著拍摄,其中必然加入独属于自己的东西。
事实也正是如此,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中明显是有自己的角度的,那就是片中反复强调过的“袍泽之情”。
美军在该次行动中,本来是为了追捕民兵首领艾迪德而发动的一次突击行动,却因为消息不确实,反而遭到索马里民兵包围,美军方面因为战术的失当,使得需要救援的士兵人数不断增加。
雷德利-斯科特基本上将整体战术的问题切割掉了,自然也不会展现索马里民兵的观点,主要取镜美军士兵在枪林弹雨中,如何不顾安危的扑向被围困的部队,并且由最高指挥到一线士兵都坚决的抱持“决不会有任何袍泽被抛弃”的信念——即使是尸体也要救回来。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杰克-布鲁克海默的杰作,毕竟雷德利-斯科特没有最终剪辑权,而当前的社会形势,这样的内容也能最大限度让公众所接受。
马修只是剧组内一个普通的演员,距离剧组决策层非常遥远,这些也都是看着影片,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环境的猜测。
事实究竟是怎样,或许只有雷德利-斯科特和杰瑞-布鲁克海默才知道。
影片放映到最后,马修看到自己饰演的角色非常深沉的跟乔什-奈哈特对话。
“我们是为了同胞兄弟拼命,就这么简单!”
胡特中士的这句台词,再次突显了整部影片的主题。
这不是一部反战电影,至少马修看过之后不认为这是所谓的反战电影。
“像这么看的话……”他看着银幕上自己饰演的胡特中士的面部特写,心中嘀咕,“我的演技也不赖嘛!”
为了拍摄这个镜头,前后那么多次的NG,被他自动忽略了。
银幕上出现了片尾字幕,马修简单的回忆了一下,相比于雷德利-斯科特拍摄的数以千计的镜头,影片只是用了很少一部分,而且胡特中士和其他三角洲队员随后返回战场的戏份,全都被剪掉了。
电影情节是到救援部队到达体育场结束的,但剧本和原著中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特别是原著中,对之后发生的事情还有详细的描述,索马里民兵俘虏了黑鹰直升机驾驶员迈克-杜兰特,打算用他来交换被抓走的索马里囚犯,但是在他们准备把迈克-杜兰特带到他们的村庄时,半路上被地方强盗拦劫,这些强盗抢走了迈克-杜兰特,要用他来交换赎金。
迈克-杜兰特被送到一栋房子里,在录像机前被审问和掌掴,这盘录像带与索马里人侮辱美军尸体的录像带后来一起被送到CNN在美国播放,引发轩然大波,导致拉链顿政府不得不撤军。
索马里民兵方面,在艾迪德支付了迈克-杜兰特的赎金之后,迈克-杜兰特被转移到艾迪德宣传部长的住处,五天后他接受了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个代表拜访和英国、法国新闻记者的采访,然后在十天之后,他与被美军俘获的艾迪德官员进行交换,回到家乡并受到英雄式的欢迎。
原著的情节到这里才算是结束。
不过,马修也知道影片与文字不同,不可能一股脑塞进太多内容,雷德利-斯科特和杰瑞-布鲁克海默肯定要有所取舍。
马克-鲍顿的原著中还采访了许多索马里人,有许多内容是从索马里人的角度去看这场战斗的,但全部被抛弃不用。
说到底,这终归是一部美国电影,还是接受了五角大楼帮助的战争电影。
放映厅里面响起热烈的掌声,马修随着剧组的其他人员一起站起来鼓掌,不去说什么乱七八糟的背景和时事政治问题,单从电影的角度去看,至少他认为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战争电影。
如果让他自己评判,他觉得能划归到经典的行列中,虽然判断经典的标准更多基于爆米花影片。
随后,诸多的嘉宾、媒体记者和影评界专家来到前排,与剧组进行简单的交流。
马修自然不在交流的行列当中,基本都在旁观,甚至后面连试映新闻发布会都没有参加,演员只去了乔什-哈奈特和威廉-菲德内尔两个人,连约翰尼-李-米勒和奥兰多-布鲁姆都没有进入新闻厅。
这与影片的风格有关系,看完影片之后,即便马修的专业水准算不上多高,却也能看得出来,演员和角色在《黑鹰坠落》中的存在感非常低。
甚至在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摩加迪沙的大街小巷中,只能看到一个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根本分不出谁是谁。
虽然拍摄时雷德利-斯科特特意让道具师在对应的头盔上标注了角色的名字,但那一点也不比演员掩盖在硝烟和迷彩下的脸好认。
“还好……”马修离开帕萨纳迪剧院的时候,还颇为感慨,“我最后那段特写镜头脸挺清晰。”
但他隐隐感觉的到,这似乎没多大作用,雷德利-斯科特和杰瑞-布鲁克海默为影片确定的叙事风格,明显选择就事而不就人,也就是以相对完整的方式来表现事件的全过程,而不着眼于内部个别角色的塑造,虽然片中美军各个部队主体都有至少一位主要角色,比如他饰演的胡特中士,但这些角色的性格、背景并未被着重描述。
确切点来说,这是部展现美军整体,而相对比较忽略个体的战争电影。
或许是长期通过录像带观摩其他人的表演习惯了,马修看电影时,已经很难再像曾经那样,以纯粹的观众的眼光去看了,总是会不自觉的进行分析,即便他知道这些所谓的分析都流于表面。
这也没办法,他的专业水平目前还非常有限。
回到家里,马修第一时间更新了博客,写了一段关于《黑鹰坠落》的博文,又放上几张自己出演的胡特中士的角色海报,然后上传到了个人博客上。
他的博客关注人数还没有过万,说起来宣传作用也比较有限,大部分过来关注的,也都是因为《蝎子王》。
马修也不着急,知道现在还不是以后,这种网络社交媒体的粉丝需要慢慢积累,然后时间到了,就有可能来一次大爆发。
随后的时间里,他先后参加了多场《黑鹰坠落》的媒体会、试映和点映,也接受过几个记者的采访,还登上了一些报纸,特别是饰演的胡特中士最后装深沉的特写,时不时就被媒体网站拿出来使用,也算是蹭到了不少热度。
环球影业和《蝎子王》剧组也借此机会展开了一轮宣传攻势,频频将蝎子王的海报与胡特中士的图像联系在一起。
马修在两个剧组间转来转去,倒也在媒体上混到了一些版面。
另外一方面,他想去《魔戒》剧组蹭热度的想法没有实现,奥兰多-布鲁姆打电话过来,告知没有帮他拿到首映邀请。
马修也不以为意,这种热度能蹭到最好,蹭不到就算了。
相比之下,对于出演的《蝎子王》和《黑鹰坠落》,他关注的更多。
《蝎子王》正在进行后期制作,据他了解,已经开始了后期剪辑,不过他不可能插手后期制作,别说是他了,连导演查克-拉塞尔都没有参与后期制作。
《黑鹰坠落》则开始在洛杉矶五家影院当中点映,由于上映规模有限,上座率比较可观,比上座率更为亮眼的,则是影片的专业评价。
无论是影评人,还是专业媒体,对《黑鹰坠落》的评价基本以正面为主。
马修就在报刊杂志看到过大量的正面评价。
“《黑鹰降落》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反战电影,雷德利-斯科特将其执导成记录片一般,真实再现索马里摩加迪沙那漫长的一昼夜,无论是美国大兵面对绝境时的种种心态,还是对城市武装暴力的幅幅特写,其令人发指的真实性和背后透出的深远意义,都注定这是部影史上独树一帜的战争片!”
影片较为出色的口碑,也让索尼哥伦比亚影业大力宣传造势,他们想让这部影片冲击奥斯卡的计划非常明显。
有的影评家甚至建议各个电视台的历史频道以此片代替相关纪录片,认为相比之下,《黑鹰坠落》的描述更准确、更详实。
相比于影片本身,演员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得多,别说马修这个排名并不靠前的配角了,就连男主角乔什-哈奈特也没有收到多少媒体好评。
这部影片的情节,完全压过了演员。
或许影评人和很多观众喜欢看到这种情况,但对马修这些演员来说,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好在就算角色较为扁平化,《黑鹰坠落》如果能在票房市场和奥斯卡上有所作为的话,也能成为诸多主要演员们一笔辉煌的资历。
特别是对于马修而言,丰厚的资历,有利于他对某些角色的争夺。
(https://www.uuubqg.cc/58_58775/40428462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