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不是汉献帝 > 第一百八十四章 水镜书院

第一百八十四章 水镜书院


  襄阳水镜书院

  自刘表亡故,刘备谋夺荆北,司马徽便关闭了书院,带着还在学业中的弟子隐入山中躲避外界的纷扰。直至刘协挥军南下,夺去了襄阳,司马徽才带着弟子回到书院,不过此时尚未开学,前来书院的人并不多。

  刘协对水镜书院的司马徽一向很好奇,什么样的人才能培养出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些大贤,想必那司马徽也是个不世出的隐士高贤。当然在闲暇时刘协也曾腹黑的想这司马徽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利用推出诸葛亮、庞统这些贤才反衬出自己的高明,不仅可以留名后世,还能加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去揣度这司马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水镜书院已经不是刘协头回来了,只不过第一次来的时候铁将军把门,没人。而之后刘协要忙着收买人心,安抚百姓,也就没工夫来水镜书院拜访。等到送完了关羽,刘协总算是又有了一些闲暇,便又一次来到了水镜书院。

  关羽一死,刘备肯定会急,按照演义里的故事,刘备恐怕会放下巴蜀不再理会,转而掉头来找自己拼命,而这样一来,自己以逸待劳,便可以在夷陵等候刘备的自投罗网。白帝城外的八阵图,刘协早已得斥候探报。后世将诸葛亮的八阵图捧得玄之又玄,刘协身边虽有同样出自水镜书院的庞统,但与其贸然行动,不如静观其变。

  阵是死的,又没长脚,只要人不进去,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危害。虽然这样显得有些焦急,仿佛自己害怕诸葛亮所布下的八阵图,可不过就是一点面子的问题而已,有什么好在意。

  刘协打定主意不入蜀与刘备决战,他的日子也在刘备没找上门来之前闲了下来。荆北世家此番损失惨重,但他们也没办法来找刘协报销,只能自认倒霉,独咽苦果。好在刘协没有乘人之危,愿意以市价购买荆北世家富余的田地。

  土地虽是世家的立足之本,可面对强权,不想要造反的世家也只能选择屈服。至少刘协还算厚道,没有直接动手抢,比起知道自己不能在荆北继续多待就纵兵抢掠的关羽要强。

  这些荆州世家还算识相,否则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就是刘协的黑手。直接动武是不可取的,那样会让刚刚恢复稳定的荆北再次动荡,所以刘协采取了更温和的办法。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世家拥有大量的土地,但这些土地不可能都是由世家子弟自己去耕种,而随着荆北动乱,大量百姓衣食无着,刘协在救济这些百姓的同时就暗自盘算,若是荆北世家不肯变卖手里的土地,那自己就将那些百姓尽数迁往司、豫二州,叫那些世家想找人耕种都找不到。

  在大汉朝,闲置良田是种罪,要罚款的,而且良田只要经过数年没有耕种,那就会被官府定为无主之地,是要收归朝廷进行重新分配。

  荆北世家还算识时务,没有领教到刘协为他们安排的后招,要不然他们就不会觉得刘协比刘备要厚道了。

  大量土地的到手,给了新任荆州牧蒯越充足的自信,而朝廷随后送到的大批物资,也让荆州百姓对朝廷产生了认同感。吃人家的,喝人家的,要是还不服人家管,那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蒯越是荆北世家的代表,刘协任命蒯越为荆州牧,也是为了兑现自己当初对荆北世家的承诺,荆州事荆人治,只有得到荆州本地人的认同,朝廷才能将荆州收入囊中,至于将来的事情,一切等稳定下来以后再说。

  蒯越很清楚自己这个荆州牧做不久,不过是过渡阶段的一个位置,但他却并无怨言,因为刘协已经向他保证,等到三五年后,荆州彻底被纳入朝廷的管辖,到那时蒯越就会被调入京师任职。虽然刘协没有对蒯越明说,但蒯越知道,等自己去了京师,等待自己的不是三公也至少是个九卿。

  蒯家的灵气仿佛都叫蒯越、蒯良这辈人给占光,以至于蒯家的这一代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人物。而蒯越、蒯良在发现了这个情况以后,已经将蒯家兴旺的希望寄托在了孙儿辈身上。在朝中担任一个高职,别的好处先不说,单是可以入太学培养蒯家人脉的便利,就足以让蒯家站在刘协这一边。

  利用是相互的,刘协需要蒯家帮他稳定荆州人心,而蒯家则想要借此机会为下一代的发展提前铺路。

  与蒯家相比,蔡家则是大不如前。在刘表时代,蔡瑁是荆州的水军大都督,但蔡瑁能做这个位置,更多的原因却是他背后的蔡家支持。可现在不行了,由于刘备对蔡家的报复,蔡家的势力大不如前,蔡瑁虽然如愿接手了训练大汉水军的职务,但他手中的权力却是比起当初大大缩水。

  蔡瑁的任务就一个,训练水军,而指挥作战,却是另有其人。说直接点就是蔡瑁如今就是个练兵的教头,打仗的事不需要他操心了。

  大汉水军的大都督,是刘协钦点的陆逊,副督则是甘宁以及太史慈,再加上从亲军中挑选出的精熟水性的丁奉等数十名将官,大汉水军的草台班子就算是搭成了。

  刘协也没指望能马上就看到成效,但想要收复江东,水军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眼下不是收复江东的时候,但提前的准备一定要做。当初不建水军,一是条件不允许,二就是水军派不上大用。益州也有水军,只不过那支水军也就欺负欺负渔民还行,想跟江东的水军打水战,那纯粹就是找虐了。

  刘协没有找虐的习惯,而且眼下最要紧的是对付刘备,而不是江东。反正江东也就是水军牛一点,陆军就水的很,只要守好了江夏、庐江、寿春、江陵这四个地方,江东的水军也就只能小打小闹,影响不了大局。

  ……

  对于刘协的亲自登门,水镜书院上下受宠若惊,刘协是当今天子,亲自登门拜访司马徽,让那些涉世不深,师从司马徽的学子来说是种荣耀。

  “司马徽拜见圣上。”

  “司马先生免礼,朕近来闲暇,听人说司马先生乃当世大贤,故此冒昧来访,还请司马先生勿怪。”

  “圣上折煞老朽了,请。”

  花花轿子人抬人,刘协客客气气,司马徽自然不敢摆高人的架子。将刘协请入后堂,司马徽让人上茶,随后与刘协闲聊起来。

  刘协来找司马徽纯粹就是好奇,也没动过请司马徽出山的想法。江山代有人才出,司马徽是与庞德公、郑玄同一时代的人,如今郑玄正在太学教书育人,司马徽既然也在襄阳教书,那就让他教好了。而且就算司马徽有意入仕,刘协也会想办法拒绝,司马懿、庞统、徐庶、石韬四人皆是出自水镜书院,若是司马徽入仕,如何安排?弟子身居高位,让做老师的担任一地方小吏?又或是让司马徽直入中枢,听从荀彧的调遣?

  不好安排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叫人头疼的事情只要把源头掐断,自然也就不会头疼了。

  司马徽本担心刘协来此是有意请他出山,却没想到刘协真的就只是来找他闲聊。这样一来,主客都放松了下来,司马徽对刘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表现了一下什么叫博学多才。

  “先生果然名不虚传,难怪仲达常夸先生大才。今日一见,不虚此行。”刘协笑着称赞司马徽道。

  “圣上过奖了,学无止境,老朽也只不过是比旁人多学了一点罢了。”司马徽矜持的微笑谦虚道。

  “呵呵……先生教书育人,可有意多收一点弟子?”

  “……圣上恕罪,老朽人单力薄,恐怕担任不了什么重任。”

  “哎~先生多虑了。朕并非是想请先生出山辅政,而是想要请先生出任荆襄书院院正一职。先生在荆襄一带德高望重,是担任院正的不二人选。”

  “……圣上,敢问这荆襄书院是何人所建?”司马徽好奇的问道。

  “哦,远在天边,近在人前,正是朕出资修建。不仅仅是荆襄书院,兖豫二州的颍川书院也是朕出资让人修建。颍川书院的院正已经有了人选,眼下就只有荆襄书院的院正还没着落。”

  “……不知颍川书院的院正是何人?”

  “说起来此人与先生倒也相识,是荀文若的族叔荀爽。”

  “……不知圣上为何兴建此书院?”司马徽又问道。

  “呃……这个就事涉朝廷施政了,先生若是答应出任,那朕倒不会隐瞒,可若是先生不愿意,还请莫怪朕不据实相告。”

  刘协这么一说,司马徽的好奇心顿时就被勾起来了。权衡了一下利害,觉得反正都是教书育人,只不过担任院正以后需要操心的地方更多而已。

  得到司马徽的答应,刘协倒也是个守信之人,主要还是他相信司马徽的为人,而且既然是担任院正,但就是跟自己一条船上的人,若是有所隐瞒,反倒不利于自己的计划。

  “司马先生,你可知在朕的治下,有多少人读书识字?”

  “呃……老朽不知。”

  “先生不知道没关系,朕可以告诉你,但太学一处,就有学子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而在各郡县当中,完成县学的人已经超过三万,完成村学的人则多达十万,而这些只是在学堂中毕业的人数,若是加上那些能够识文断字的人,人数就更多了。”

  “……圣上是如何做到的?”司马徽有些吃惊的看着刘协问道。别看在后世几乎所有人都识字,但在古代,读书是许多人的奢望。其中知识传播载体的落后,是最大的原因。而刘协在局势缓和了一点之后,首先办的事情就是集中人力改良了蔡候纸由造价昂贵的奢侈品变成了造价低廉的日用品。

  有了书写方便的纸张,知识的传播也就变得容易了许多。而在马均、黄承彦等人根据刘协所提出的构想成功制作出印刷机以后,世家对知识的垄断也就此被打破。世家多保存着许多自古传下的孤本,这些书籍平时秘不示人,唯有本族受到重视的子弟才有机会观阅。

  求学不易!人家收藏的孤本,凭什么平白给你看?但自从刘协推出了印刷机以及新的蔡候纸以后,读书变得容易了许多。刘协也不需要担心无书可印这个问题,蔡邕家中藏书据说多达四千卷,可惜董卓当初逃离洛阳时命人火烧洛阳,蔡邕的藏书也因此被毁。但蔡邕还活的好好的,他女儿蔡琰根据记忆能复写出四百多篇,而蔡邕这个当老子的更牛,在接受了刘协的委托以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复写出了近两千卷藏书内容。再加上皇家原本的藏书以及刘协从郑玄、孔融那些大儒那里坑蒙拐骗来的书籍,也就有了可供人阅读的大量书籍。

  书多了,看书的人也就多了,由看书变得聪明的人也就逐渐增多。但刘协不希望那些变聪明的人由于出人头地无望而走上邪路。眼下朝廷选拔人才依旧还是过去那种举孝廉的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已经成了世家推荐自家子弟的私有物,但在官方却还没有被废止。刘协并不是不清楚举孝廉制度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而是在废止之前,被刘协看重的科举制尚不完善,冒然推出也只会遭到世家的集体反对。

  但现在不同了,经过这些年的准备,刘协已经积累了大批读书人,这些人并非世家子弟,但又迫切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刘协此时推出科举制,即便有世家集体反对,刘协身边也会有无数人支持。

  朝廷的位置向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没准备好之前,刘协还会担心世家因为科举制对自己采取罢工的方向来抗议。而现在,刘协有着充足的储备资源,你不干就让别人干,离了你地球照样转。有兵权在手,刘协才不怕世家在地方作乱,敢闹事就把你老窝铲平喽。

  天时、地利、人和,刘协三样占尽,这才决定在不久的之后举办大汉朝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而在发现举行科举已经十拿九稳以后,刘协又开始考虑如何维持科举制不变这个问题。

  想要保证科举一直办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刘协一直不死。但人终归是要死的,刘协在时,相信无人敢反对科举,但刘协若是不在了,恐怕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三道四。刘协不希望有那一天,自然就要好生考虑。

  想要让朝廷坚持科举,那就必须为科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血,而在各地建立郡制的书院,就是刘协想出的办法。先前村学、县学已经逐渐建立,而等到郡学建立完成,一个基本完善的科举系统就算是建成了。

  朝廷可以依靠科举彻底摆脱对世家的人才依赖,而世家想要维持自身的优势,就只能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从此以后,科举取仕会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以往那种自荐或是靠人举荐的手段,朝廷一概不会认可。

  “……圣上这是在掘世家的根啊。”司马徽听完刘协为他描述的“美好未来”,呆了好半晌才幽幽说道。

  “司马先生,我只是想让这天下可以太平的久一点。”刘协闻言微笑道。

  “难道圣上认为这天下会动乱的根源是出自世家?”司马徽皱眉问道。

  “天下会乱,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以距离我们最近的黄巾之乱为例,那些黄巾贼在造反之前,可都是我大汉的百姓,可他们为何会反?”

  “为何?”

  “因为他们快饿死了。一个人在被饿死之前,为了求存,都会选择铤而走险。反抗或许还能有条活路,而不反抗就是生生被饿死。司马先生,若是换你,你会不会选择造反?”

  不等司马徽回答,刘协就继续说道:“黄巾之乱,虽是张角发起,但若不是百姓被逼上了绝路,又怎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规模?而黄巾之乱,只是动摇了我大汉的根基,真正让我大汉险些万劫不复的,却是那些依靠世家支持起家的各路诸侯。凭借平定黄巾之乱的功劳,这些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俨然便是一个个小朝廷。袁家兄弟、曹操、孙策,哪一个不是如此?这些人相互攻伐,以致于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圣上,可世家并不好对付吧?”

  “先生说的是,世家的确不好对付,而且我也没打算消灭世家。”

  “那圣上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司马徽不解的问道。

  “为了天下太平,这是个大目标,需要慢慢来。而至于世家,那就要看他们是否愿意遵守朕立下的规矩了。世家的依仗有二,一是土地,二是对人才的垄断。朕鼓励经商,就意味着世家想要获取财富不会再将目光仅仅盯在土地上;朕推行科举,就可以保证朝廷在施政的时候不会被世家左右;朕独掌兵权,更是不想给世家任何拥兵自重的可能。世家需要压制,但朕并不打算消灭世家。因为世家同样也是我大汉子民,不过世家若是还想要如以往那样逍遥自在,那是不可能了,朕决不允许大汉出现能够威胁到天下安定的世家存在。”


  (https://www.uuubqg.cc/58_58744/371095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