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连环再现!
听着自己手下一个个义愤填膺的陈词,一个个都在为周瑜打抱不平,仿佛是在说孙权如此安排,简直有伤天理,若是不给他们一个交代,他们一定会反出大吴国。
在前方流血打仗的是他们,然而在后方做捡便宜的却是其他人,这让这些武将出生的汉子,心中怎能舒坦,此刻,他们或许在潜意识中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全部在这里为周瑜鸣不平,若是周瑜真的振臂一呼,鼓动他们一起起来造反,估计他们马上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在潜移默化之中,周瑜俨然成了他们真正的主心骨。
然而对此,周瑜却是发出了洒脱的一声大笑:“自古忠臣多蒙难,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国家鞠躬尽瘁,即便不被世人理解,不被天下人理解,不被君王理解,那又如何!吴国是我和兄长一手打下来的基业,绝不容有任何闪失,如今齐国带大军来犯,就算我周瑜拼了这条性命,也定要保住吴国,为此,受这么一点委屈,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周瑜叫人取来笔墨,痛痛快快的在认罪书上签了字,表明以上都是自己一人造成的失误,今后一定会将功补过,戴罪立功。
周围的将领一个个纷纷叹息,他们在叹息周瑜这么做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但是在叹息的同时心中又有一抹感动,像周瑜这么无私的人,这个世间又有几个呢。放着这么好的人才不予重用,孙权反而还在那里勾心斗角,这简直是天大的损失。
历史上的周瑜也的确如此,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蜀国人物,所以刻意把周瑜刻画成了一个小肚鸡肠之人,最终还被诸葛亮活活的气死了,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周瑜可以彻彻底底的称得上是一名君子。
心胸开阔,有容乃大,受到了吴国上上下下的尊敬,全军上下都非常佩服周瑜的为人,不过自从孙策死了之后,周瑜就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了。
当初许多人都以为孙策会让他的三弟孙翊登基,原因有两点,一是孙翊从小都崇拜孙策,以孙策为榜样,同样的喜欢练武,性格上和孙策也颇为相似,更重要的是,孙策一直都比较喜欢他的三弟,而周瑜也非常欣赏孙翊,相信如果是孙义,周瑜一定会和以前一样,在其手下大展身手。
不过出于再三考虑,孙策最终选择的是孙权,孙策和他的父亲孙坚都死于太过刚烈之上,所以孙策需要选择一个保守的人来继承他的位置,孙权也的确按照孙策的想法,保住了孙策打下来的江东,不过,在孙权彻底的掌权之后,他又开始忧虑一切问题。
孙策的儿子孙绍逐渐长大,而他孙权又应该把孙绍放到何种位置呢,孙权最担心的问题就无疑是周瑜了,周瑜和孙策情同手足,本来应该是孙绍继承他父亲的位置,不过因为那时候的孙绍还小,所以这个念头取消了,不过此时的孙绍已经成年,周瑜会不会帮助孙绍,重新反过来对付孙权呢?这是一个问题。
所幸孙权在手握大权之后,对手底下的人暗中来了一次洗牌,对以前孙策留下的旧部,孙权没有马上将他们全部撤职,毕竟这样做,会引起孙策以前旧部极大的反弹,孙权做的事就是明升暗降,把他们手中的实权逐步削弱,随后孙权又开始大肆拉拢世家,让这些被他拉拢过来的世家成员,开始成为朝堂上的重要人物,也就可以说,孙策留下来的那一帮人马中,有很多人是不受重用的,因为周瑜才华出众,所以周瑜才可以再次避之战中继续担任主帅。
历史上的周瑜都是这样过来了,那么这一世的周瑜为了他们吴国的大局为重,自然也会义无反顾的,身先士卒。
孙权见周瑜在认罪书上签了字。之后知道前方情况紧急,马上任命周瑜为三军统帅,率兵去前方抗敌。
自从上次周瑜被诸葛亮算计了一把之后,周瑜回到家中,一直都在苦读兵书,并且还琢磨诸葛亮的战术。
对于这次战争,周瑜因地制宜地安排了一系列作战计划,以周瑜对诸葛亮的了解,周瑜只能说诸葛亮的确有才,虽说比他还年轻,但胸中的韬略,足以容纳百万雄兵,若是周瑜面对面的和诸葛亮硬拼,估计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一个两败俱伤,但这并不是周瑜想要的。
周瑜采取的是扬长避短的策略,周瑜从小就在长江边长大,并且在打下江东这一片基业时,也多是水上作战,所以周瑜对于水战熟悉无比,至少比诸葛亮熟得多。
所以周瑜的基本计划就是,在陆地上布置好应有的防御,只要防守,不求进攻,而在长江面上,他们绝对要力挽狂澜,夺回属于他们江东的优势。
也正如周瑜所预料的那样,诸葛亮虽然懂得多对于步兵弓兵骑兵都有深入的见解,但是和他周瑜比水上功夫还稍逊一筹,在周瑜的重新部署之下,吴军逐渐夺回了优势,慢慢抢回了他们水上的主权。
这场战争虽然事关重要,但周瑜的心态非常平和,欲速则不达,周瑜这次就是要和诸葛亮慢慢耗,只要周瑜在指挥上不犯什么严重的错误,相信诸葛亮最终只能败北,毕竟诸葛亮在水军上的造诣不如周瑜。
吴军每一次和齐军的交锋都是以胜利而告终,虽说每次取得的规模都非常小,但是几次十几次的累积下来,一样是丰厚的战果,这个消息传到吴国的都城建业时,简直是振奋人心,孙权更是心中愉悦,发了不少奖励,去慰问前方的周瑜,和一直在战斗中的将士。
而东海水师那边的情绪就有些低落了,此刻的甘宁正阴沉着一张脸,向诸葛亮汇报情况。
自从诸葛亮来了以后,甘宁便主动从他东海水师主帅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诸葛亮的指挥能力和谋略方法,也的确让人敬佩,对于陈起的这个决定,甘宁也是心服口服,甘愿从主帅的身份变成了大将。
不过最近频繁吃败仗,这让甘宁心中很是不爽,眼看就要将吴国全盘打崩溃,现在却横空出了岔子,这放在谁身上谁都会感觉不爽。
诸葛亮一边听着甘宁所说的情况,一边仔细的观看着手中的书信,久久之后才将书信收起,抬头看向甘宁。
“兴霸,随我走一趟!”诸葛亮站起身来,淡淡的说道。
“去哪?”甘宁问道。
“我们去一趟徐统兵那里!”诸葛亮口中所说的徐统兵,自然说的就是豫州统兵徐庶。
“我们去哪里有何用!”虽说徐庶现在也已打进江东,不过徐庶的兵马都是陆地上的步兵,不适合于水上作战,所以徐庶的兵马也只是占领了吴国的疆土,而水上的这些控制权,则全部由诸葛亮去处理。
江东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他们的水军了,也就是说齐国和吴国开战,想要彻底的将对方的军事力量打垮,主要还是要看水军的作用,若只是一味的依靠陆地,在这水陆便利的江东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徐庶对于这场战争只是从旁协助的作用,真正的主力还是诸葛亮他们。
只是让甘宁有些想不通的事,如今前方战事吃紧,为何诸葛亮还要去徐庶那里?
甘宁将其心中疑问问出,诸葛亮只是淡淡的回答了一句:“若是我把你留在水军大营中,你又敢保证你能抵挡住周瑜的锋芒吗?”
甘宁这回彻底的傻眼了,诸葛亮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们这里没有谁能在水战胜过周瑜,我诸葛亮不行,你甘宁也不行,虽说我现在的离开,会给周瑜制造更多进攻的机会,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那大人的意思,我们只有败给诸葛亮了!”甘宁紧握双拳,双眼中充满了不甘的说道。
诸葛亮却是淡淡的摇了摇头:“正是敌军的强大,说出我们的不足,这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看任何问题都应该理性而客观,周瑜的强大是经过多场战役验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即便如此,但没有到最后一刻,下定一切结论都为时尚早!”
在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虽说表面上是说孙刘联军联手抗曹,诸葛亮也亲自参与了其中,但并不像罗贯中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诸葛亮借来东风才导致曹操的失败。
在历史上,这场战争真正的指挥者就只有周瑜一人而已,周瑜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打败了曹操十几万的大军,所以说周瑜的指挥才能,当属当世一流,不容小觑。
诸葛亮这一番话说得甘宁有些云里雾里,不过,诸葛亮既然吩咐甘宁跟着他一起走,甘宁也只好照办。
其实早些时候,诸葛亮手中拿的那一封书信,正是陈起写给他的回信。
当初陈起因为典韦的事,心中愤怒,看似对诸葛亮的这封信没有多大的回应,但是在陈起心中,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甚至陈起都有些怀疑,这个诸葛亮是不是也是穿越而来的,既然周瑜选择扬长避短,那他诸葛亮也可以选择扬长避短。
一场战争真正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主帅的统御能力,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既然可以虚心的接受周瑜的强大,那么就说明他脑海中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法。
这几日因为诸葛亮没有做任何抵抗,所以周瑜的进攻异常顺利,这使得周瑜内心中感到了一丝焦躁与不安。
在属下们都在欢呼之时,而周瑜却在一旁静静的沉默,他在想诸葛亮到底会怎么做?如今周瑜奉行的是稳打稳扎的策略,照这样下去,诸葛亮的东海水师迟早会被赶出长江,只要诸葛亮的东海水师全部退出长江,那么徐庶的部队也就孤立无援了,到时候周瑜可以回头慢慢收拾徐庶,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对于齐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损失,相信诸葛亮一定不会放任不管,但在目前的局势下,诸葛亮又能想出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正在周瑜苦思冥想间,太史慈走过来像周瑜拱手说道:“周都督,据有经验的士兵推断,最近几日将上可能起雾!”
周瑜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江上起雾,这只是常见现象,经过几代人的推敲与摸索,许多有经验的渔民已经可以推断出,什么时候江上可能有雾,作者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并不需要多么高深莫测的智慧。
“明日大军继续前进,我就要看看他,诸葛亮能躲到什么时候!”周瑜站起身来说道。
第二日,几十艘船只继续横行在江面上,不过,正如那些士兵所说的,今日江面上起了雾,本来一开始大家以为这都只是小雾而已,不会对行军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越到后面物的浓度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视野了。
这一点异常的变化,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周瑜见大军再也无法继续前行下去,于是就向命令原路返回。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急急忙忙的上前来报告:“前方发现一只楼船,虽然因为雾的关系有些看不清楚,但是隐隐约约还可以看见旗帜上写着诸葛二字!”
周瑜第一个想法,这绝对是诸葛亮的计策,只派一只楼船出现,莫非是想诱敌深入?但是周瑜转念一想,雾这么大,在让他看不清楚前方情况的同时,也可以让诸葛亮看不清前方的状况,诸葛亮有什么底气安排伏兵呢?
不过出于小心考虑,周瑜还是让两艘船只前去查看究竟,若是这真的是东海水师的楼船,那就直接上去将它截了,若是诸葛亮在那里真的有伏兵,那么他周瑜也不算太亏,毕竟只是派出去了一小支部队。
周瑜下令所有船只停止前行,而让两支分队前去查看情况,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瑜渐渐感觉到有些不对,他的船只还没有靠近楼船,但是那只楼船他们却是越来越近。
当楼船离他们只有不到百米之时,周瑜突然惊呆了,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铁索连环
(本章完)
(https://www.uuubqg.cc/57_57406/331621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