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之大周天下 > 第二百一十五章 上下二策

第二百一十五章 上下二策


  周澈诸人出了太守府,郭图略向诸人一揖,召来候在门侧塾内的提灯家僮,自先行离去。

  钟繇瞧着他背影消失在夜色中,说道:“郭公则素有智才之誉,往昔在郡中亦颇有美名,今为取公署郎官,为了一己之私而便就弃正忘公,不顾颍北数十万生民之疾苦,令人嗟叹!”

  周澈问道:“为取公署郎官?此话怎讲?”

  “他无非因其被府君任为幕僚,年底便要进京替府君觐见公卿,自恃才高,以为取公署郎如俯拾地芥,将得志于朝廷,为自身计,故不愿得罪朝中的贵臣和权宦罢了!”

  钟繇说的“公署郎”也叫“三署郎”,和周澈之前一样需要太守举荐,当然周澈能入尚书台是袁家的功劳。三署郎是郎官的一种,是朝廷的后备官员,虽无具体职掌,以散给事为职,但却是大部分高官的必经之路,一旦被外放,起步就是县令长、郡丞、侯国相。本朝明帝年间,馆陶公主求为郎,明帝宁愿赐她钱千万,也没有答应,可见其职之清重。

  今天子西园卖|官,卖的官里虽说也有郎官,昔日陈蕃上书:“陛下以郎一把菜”,但毕竟还没几年,且也只卖羽林、虎贲两种,没有最为清高的三署郎,郎官仍还算一个好职位。

  钟繇说道:“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吾今信也!信也!”

  这是把郭图比作见利忘义的小人了。

  周澈、荀攸以为然,但都没有说话。钟繇顿了顿,复又对荀攸说道:“公达,今夜多亏了你,才能说动府君。”荀攸不居功,谦虚了两句。

  钟繇问周澈:“皓粼,府君的意思是待他写完公牒后,便就再任君巡行九县,驱除奸恶。君代天子巡察,此时府君已经同意你的方略,整顿颍北。”

  “澈必竭力而为。”

  “咦?我看你似有忧色?却是为何?”

  周澈实话实说,说道:“诸县长吏悉从外来,长则数年,短则数月就会转官别处,便是有害,亦不过数月数年,有限而已。豪强则不然,他们都是本地人,生长地方,百年不移,较之浊吏,对百姓的危害更大!但今夜在堂上,府君却只答应了手写牒文,驱除浊吏,没有提整治豪强。我之所忧,便在於此。”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等你把颍北九县的那些不法官吏驱逐走后,我会再请求府君的!”

  “也只能如此了。”

  话虽如此说,周澈还是很担忧。

  他不仅担忧豪强,担忧钟繇说服不了何进,而且还担忧荀攸整治颍北不法官吏的计策能否管用。如果那些不法官吏寡廉鲜耻,在看了何进手写的公牒后,却没有像荀攸说的那样自辞离任,又该怎么办?究荀攸此计之意,当是“先礼后兵”之策,可是瞧何进的意思,“先礼”,写公牒分明已是他的极限了,再请他“后兵”,施刑罚?几乎没有可能。

  周澈忧心忡忡,既是怜民,又是忧这些百姓日后会成为“反民”。在和荀攸、钟繇分手后,他回到客栈,久久难以入睡。

  次日,早起,周澈着便服,随便裹个帻巾,依旧一个人也没有带,马也没骑,步行前去拜访荀攸。应门的是他妻子,见是周澈,迎入院内。

  周澈刚进门,就听见一阵朗朗书声。荀妻略带羞涩说道:“家夫今日正在家温书,君是贵客,待妾身前去通报。”

  其妻正欲推门,只见荀攸在窗户里瞧着周澈:“竟是贵客到了。”

  进入书房入座后,他二人叙谈多时。两人一个潇洒不羁,一个晏然从容,脾气不同,话却越说越投机,宾主皆欢。二人从周澈做乡长时,通过周涌结识,后来分别几年,虽有书信往来,但不解互相情谊,今日定要促膝长谈。

  一谈果然是一天,晚饭时间,荀妻将饭菜做好,没出厨房,唤荀攸进去,把酒菜一一端出。酒菜齐备,其妻仍不出厨房。当世礼俗,若是通家之好,妻子固然可与客人同席吃饭,但依照礼节,不出来也是应该。周澈是客人,不好说什么。荀攸也不提,频频劝酒。

  两人酒足饭饱,把案几搬到一边儿,重新落座。

  荀攸说道:“酒已足,饭已饱,别后之情也已叙毕。皓粼,我有一言想要问你。”

  “请问。”

  “卿欲何整顿颍北?”

  “颍北的吏治很不乐观啊。我老实告诉你吧,我此番行县,本也只是想采采颍北风谣,熟悉一下地方情况,却实在没有想到颍北的民生如此艰难!我在颍北走了一圈后,如今是真的想把颍北澄清,还百姓一个朗朗青天了。只是我能力有限,深恐不能办好此事,故此心忧。”周澈顿了顿:“卿之才胜我十倍,可以教教我么?”

  荀攸摇了摇头,说道:“卿之忧,恐非在己,而在太守。”

  “这话怎么说?”

  “君在安成东乡,仁足以惠下,威足以讨奸。那乡虽小,足见君才,区区颍北,何足道哉?今所以不能展眉,如有心事者,必非在己,而在太守。”荀攸调整了下坐姿,背靠院中的大树,拿手指点周澈,笑道,“你肯定是在担忧太守不能狠下心来,不能下辣手惩奸除恶。”

  周澈叹服,说道:“知我者,君也。公达所料不错,太守确实犹豫。今府君虽已决定遣我治郡北,我也已下定决心为民除害,虽为朝廷巡察,可若无府君的支持,正有一比: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再问计,“卿为奇才,必有妙计教我。澈愿闻之。”

  “昨夜我与君和元常言之,太守能进善,不能诛恶,这说明他想得贤名,又不愿招祸,当今之计,要想彻底整治郡北,唯有两策,一为上策,一为下策。”

  “愿闻之。”

  “上策,说服太守。下策,先斩后奏。”

  周澈心道:“‘先斩后奏’?”顿时想起了昨夜在太守府堂上被郭图提起过的两个人:岑晊和赵都。这两个人,一个不奉诏书杀人,一个不守法杀人,最终一个亡命江湖,一个获罪身死。若是“先斩后奏”,岂不就和他俩一样了?他说道:“愿闻上策。”

  荀攸笑了起来,说道:“所谓上策者,完美之策也。人世间事,岂有完美者?不如意常十之八九。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事儿,太守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以卿巡察使之尊,尚且无计可施,我一个乡野鄙人,又怎么会有办法说动他呢?此策难行。”

  周澈哑然,不过回忆自己前世看过的那些书,也的确如荀攸所言:但凡谋士之策,若有上中下三策者,上策基本上都是实现不了的,埋怨似的说道:“既然难行,卿又何必言之!”

  荀攸哈哈大笑,说道:“聊以备数耳。”他这个回答很诚实,周澈也无话可说。以荀攸的智谋才干,尚对何进无计可施,再加上钟繇也是如此,对“说服何进”这个上策,周澈也就死了心,不再去想了。既然无法说服何进,那剩下来的,似也只有“先斩后奏”一途了?他沉默了片刻后,不再说此事,岔开话题,提点精神,转而说起了在颍北的见闻,也不谈民生疾苦,只说自家游览凭吊过的那些山川林泽和古战场遗迹。

  荀攸见他转开了话题,也就不再提此事。他对兵事是非常感兴趣的,每当周澈提起一处古战场或一处山川林泽,往往不等周澈再往下说,他就已把发生在该处的古代战事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并对之详加评点,议论风生。

  (本章完)


  (https://www.uuubqg.cc/57_57277/326843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