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阴阳泉
试试jj的防盗章,正文内容当天出现,谢谢大家支持哦~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一千多年前的宋之问不知经历何事才多年不归乡,但他留下的“近乡情怯”却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秦和宜望着湖对岸,双唇紧抿,心中如擂鼓,因为清晨湖中水汽弥漫,望不见大青山山脚下的千年古镇抱月镇,但凭着记忆他就能够描绘出清早抱月镇的摸样。安静的古镇青石板路上已经有零星几人在走动,早餐店是清早起最忙碌的人家,滚烫的油锅内一根根胖乎乎的油条滚动,旁边的蒸笼里一股股蒸汽上涌,豆浆的香稠、油条的香脆、包子的多汁,渐渐勾起了四邻的馋虫,纷纷打着哈欠,拿着自己的锅碗去装。
小时候负责买早点的都是秦和宜,趿拉着拖鞋、打着哈欠,连牙齿都没有刷呢先打上一锅的豆浆,装上几个包子、几根油条,回家后就着爸爸做的咸菜,就是美美的一顿早饭。然后拉着爸爸的大手,坐着渡船来到市里面,爸爸去上班、他去上学,一天结束再坐着渡船回家。
上小学没两年渡船就没了,沿湖公路造好,爸爸就带着他坐公交车每天往返故城和抱月镇。妈妈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在城里面买幢房子,住在楼里面又方便又干净,小时候的他也是这么想的,早晚的赶路有时候真的很烦。
再后来,父母争吵渐多,哪怕在城里面买了房子,妈妈脸上也没有出现过多少笑容,而爸爸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消失了。
“小秦上车啦。”
收起远眺的目光,秦和宜捧着鱼缸笑着转身,他回家了。
抱月镇有李姓人家,李姓人家有李姓宗祠,宗祠内有世代保存的家谱,家谱可追溯到唐代,据上记载这家人唐代末年就定居于抱月镇,以打渔为生,故以此为依据称抱月镇为千年古镇。秦和宜的先祖,他爷爷的爷爷的……反正往上数好几个爷爷以经商为生,家里面也曾出过县乡小吏,在抱月镇购得一老宅作为避暑别院,又过几代索性将家安置在抱月镇中。
这院子也是大有来头的,秦和宜听他父亲说过,院子在到秦家人手中之前是一叶姓官员的别院,后来不知因何缘由获罪入狱,家产充公,这才让身为商人的秦家先辈买到,要知古时候士农工商,商人兜兜里钞票再多也是要被人轻贱的,更别说买一幢对于商人身份来说算是违制的宅院。
房子到了秦家人手中颇为爱护,经过屡次修缮才有了秦和宜见到的模样。最多的时候住过五世同堂、四十多口人,但现在秦家就剩下秦和宜一个了,就连秦家家谱也在战乱中遗失。
往抱月镇去的沿湖公路是十多年前造的,就连十年前秦和宜离开时它也只是一条普通的公路,晚上路灯昏暗、白天行车稀少。但是现在不同,秦和宜就跟刘姥姥逛大观园似的,一路趴在车窗上往外看。
沿湖公路靠湖的外侧部分修成了骑行道,骑行道还分成两部分,一半水泥路面一半塑胶跑道,隔三差五的就可以看到里面有人或骑车或跑步。隔离栏内种植着漂亮的低矮花木,每隔三十米就有崭新的灯柱,灯柱上挂着“抱月镇欢迎您”的字样,背景便是抱月镇的黛瓦白墙,看着古朴而宁静,十分美好。
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也挺多,私家车、大巴车、公交车比比皆是,而且并不是全都往抱月镇去的。秦和宜往左边看,就有一溜儿的车队往支路上开,路旁的山壁上写着某某山庄。这样的支路不只是一条,不是啥山庄、就是某度假村,亦或是农家乐之类的,看来山里面发展得也很热闹,他离开的时候山里面刚开始兴建,十年后回来估计已经小有规模。
“嘿,平时都听故城的旅游发展得好,没有想到这么好啊,等我儿子高考考完了就来这边旅游。”
“到时候就来我店里吃饭。”
“哈哈,一定来。”
到了镇里头,样子还是那个样子,但具体的又与记忆中不一样,秦和宜深吸一口气,继续给司机师傅指路。抱月镇是沿着大青山山脚建造,航拍时看起来像是两个连着的w,也像是一条蜿蜒的丝带,是青山碧波之间的一缕人文色彩。
秦和宜家在第二个w的最边缘,靠山靠湖,环境幽静敞亮。站在镇子上最大的那个广场上就可以看到秦和宜家的老宅,越是靠近山脚地势越高,这么一看他们家比最外延的高出半个头,一眼就可以看到院墙的灰败,因为没有主人居住,整座宅子仿佛都笼罩着一层灰色的纱帐,毫无生气。
他们出发得够早,小镇还没有彻底醒来,路上零零星星都是些老年人,好奇地看着往镇子内开着的卡车,估计是在猜测究竟是谁来了。
开进镇子后,秦和宜反而不再紧张,平和的语气中带上了兴奋,给司机大哥介绍着一路的风景,不出二十分钟就到了宅子旁边,原本有些坑洼的路新换了石板,一路开阔。
“到了,这就是我家老宅子了。”秦和宜语带骄傲地说道。
“哟,祖上了不起啊,这么大一幢宅子。”
“哈哈,我现在可不就是沾着祖上的光嘛。”
听到有动静,老宅旁一户人家打开了院门,走出来个胖乎乎、红光满面的老头儿,六十多岁的样子,还是秦和宜记忆中熟悉的模样。
“朱伯。”秦和宜挥手打招呼。
那人眯了眼睛看了一会儿,咧嘴笑了,“啊,和宜小子回来了。”突然想到啥,脸立刻板了起来,“你小子还知道回来。”
“呵呵。”秦和宜不好意思摸着脑袋,心里面念着“梦境”中朱伯前来看望自己的恩情,“是我不对,没有经常回来。”
“唉。”朱伯蒲扇似的大手啪啪地在秦和宜的肩膀上拍了两下,“朱伯知道你的苦,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还走吗?”
“不走了,以后就待在镇上不走了,外面金窝银窝的也没有自家的草窝好,我这不还是青砖大瓦房嘛。”
“哈哈。”朱伯拍着自己的大肚子哈哈笑,“青砖大瓦房现在可不好住,需要人手来修喽。先住我家,尝尝你伯母做的饭菜是不是还合你的口味。”
朱伯年长父亲十多岁,是从小带着爸爸玩着长大的,也是看着秦和宜长大的,对秦家的事儿不说了解的一清二楚,也知道个七七八八。知道秦和宜因为当年的事儿远走他乡,现在回来了估计也是放下了。
秦和宜打开了老宅门,吱嘎一声,仿佛打开了尘封的过去又揭开了未来的篇章。家里真是够杂乱的,枯枝败叶、烂泥青苔、破砖烂瓦……修缮起来工程量浩大啊。
带来的东西只能够先放在朱伯家,他也暂住朱伯家,只是不是免费,他硬是塞了两千块钱给朱伯,一两天还好,可修缮老宅不是一日两日就可以做好的,住的日子一长难免引得朱伯子女的不高兴。
朱伯老两口待秦和宜就跟亲生子女似的,啥好东西都往他面前送,丝毫没有十年未见的生疏感,特别可亲。
回到抱月镇的第一天,秦和宜是在朱伯和伯母二人的温暖关照下度过的,晚饭吃了伯母做的南瓜饭,配的是咸鱼干烧茄子和雪菜炒毛豆,简单却美味,秦和宜连着吃了两大碗。
第二天,朱伯就带着秦和宜去找了专门修房子的人,是老镇上的泥瓦匠张师傅,虽然没有啥国家认证、行业认证的,但是十里八乡的都知道他对于怎么修老宅最为在行,而且很有门路,能够搞到老制的青砖和顶好的木料,而且手下的几个木匠也都是老手艺人,传承着古早的雕刻技艺。
秦和宜家的老宅破败最忧心的就是张师傅了,有空就要去转转,好好的宅子坏了他心疼啊。得知秦和宜回来就是为了修缮老宅,张师傅比秦和宜还要高兴,恨不得立刻就开始张罗人来开工。
回来第三天,张师傅就带着人手来到了老宅,细细打量之后告诉了秦和宜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老宅看着破败了其实真正要修缮的地方并不多,它整体结构是完整的,只是在具体细节上要多多打理。而且秦和宜想要不破坏老宅样貌的同时进行现代化的装修,这个需要另一个工程队进行配合,进度上不能够渴求了。
秦和宜也说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将前院东侧的厢房隔出来做成一个小饭馆,整体布局要通透敞亮,几面院墙要拆了加装成落地窗的样式。
“这个简单,做好饭馆与宅子的隔断就好。你家前院的东厢房本来就是待客用的,不需要另外引渠开槽,等房子弄好直接布景就行。”
“嗯嗯,这方面您是行家,主要还是听您的。”
之后三个月秦和宜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行家的执着,他们对古宅充满了敬重,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不会轻易挪动和销毁,就像是考古专家对古物那样,捧着一块砖瓦神情中也带着虔诚。
像是烂掉的砖石木头,他们也会捣碎了掺在混凝土中重新填回老宅。枯枝败叶也会晒干后烧成草木灰撒在地里增加肥力,种种行为让秦和宜敬佩不已。
这是凡人对“巫”普遍的理解。
巫,上一横顶天,下一横立地,中间一竖直通天地,中统人与人,是真正能够沟通天地的人。巫族,也的确有这样的能力。
在秦和宜的血脉传承中,的确有巫族庆祝舞蹈的画面。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身穿彩衣、腰佩美玉、手持长剑,踩着复杂诡秘却契合天地自然的步法翩翩起舞,这就是巫族,是自然的精灵,每个人都精致貌美,是上天的宠儿、是天地的守护者。
而且,巫族如无意外发生,便是与天地同寿,因为巫族乃是盘古开天辟地时那一缕清气所化的神人,并非女娲用泥捏出来的。
(https://www.uuubqg.cc/54_54666/297933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