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901铁血中华 > 第323章 飞机制造厂

第323章 飞机制造厂


  安徽、营山县城,老李夫妇艰难地从兴高采烈的人群中挤出来,快过年了,集市的人非常多,看来大家伙是真的都有点钱了,要是搁在往年,即使是过年,集市也没这么多人。

  老李的筑路工作队前天才放假,结算了这个月的一两二钱银子,今年他跟着筑路队干了八个月,赚了十两银子。

  年初,家里五口人分了三十亩地,媳妇李胡氏跟着爹娘伺候庄稼,爹娘给别人扛了一辈子活,活到五十多岁,第一次给自己种地,每天高兴的眉眼都是弯的,伺弄庄稼那叫一个用心。

  今年又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除去给政府的三十斗税粮,剩下的将近二十石米,够明年一年全家吃的,还有余。

  多少年了,第一次不用担心口粮,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那是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

  李胡氏闲余时间还纺毛线,编坎肩、手套贴补家用,今年一年,李家是又有钱来又有米,所以,今天夫妇二人来赶集,没想到集市里这么多人。

  “当家的,还有啥没买?”李胡氏问道。

  “一条鱼、五斤猪肉、一坛子酒、衣衫、鞋袜,还抓了两把糖块……”老李看着袋子里的物事,一件件数着,“都买全了,家走吧。”

  “走吧,这人也太多了。”李胡氏说。

  两人通过城门,向胡家台村走去,路上不时遇到熟悉的乡亲们,不断打着招呼,大家都是大包小裹地办齐了年货,和他们一样,相邻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进村后,老李看到儿子李乾正在和孩子们在村路上玩耍,想起一事,喊他过来。

  “爹、娘,你们回来了,都买了什么?”李乾玩的满头大汗,跑过来扒着袋子问道。

  “你们学校不是今天看成绩吗?你怎么样?”老李问道。

  李乾开心地说,“爹娘,看看,”这孩子说完,从兜里掏出一枚银圆,喜滋滋对爹娘道,“民国小学一等奖学金。”

  然后,他对着银圆吹了一口,放到爹娘的耳边让他们听,那悦耳的声音多么的美妙,多像他们现在的生活啊。

  今年,中国老百姓可是**出这民国与前清的区别了,普遍地,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

  以前,除了皇粮国税,还有杂捐杂差更要往上加几倍,想自己从牙缝里面省点粮食出来,到集市上面换点油盐什么的,路上要过好几个路卡,进出城门都要上供的。

  更困难的人家,几乎天天有地主组建的催租局子来堵门,穷苦人每天都觉得活在水深火热里面,勉强吊着一家性命罢了。

  但民国了,路卡、厘卡、城门的鬼门卡子都撤了,不用上供了,除了要交税粮外,杂捐杂差全取缔了,老百姓当即宽松不少。

  再加上分了地,做工赚钱的机会也多了,生活一下子地覆天翻,尝到了作为人的乐趣,庄稼人也能挺起腰来了。

  官老爷少了,县令叫县长了,多了个什么议会,反正当官的现在对老百姓,态度都很和善,听说和那个什么投票有关。

  这都是老李在夜校听来的,今年被逼着,老李也学了几十个字,至少家里人的名字都识得、会写了。

  现在县衙,不,县政府里边不审理案子了,告状要去那个叫法院的地方,而且,打官司不用花钱了……

  1907年年底,《京报》主编邵飘萍写了一篇长文:《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好地总结了过去两年国家的变化。

  “……一个昏君可以毁掉一个国家,全国上下供奉一人,这种事情在我国永远消失了!新生的民国,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并且,这一点用宪法确立了下来。

  通过议会选举,选出真正有能力、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担任国家的各种职务,同时,这些人还要接受议会的监督,不可以肆意妄为。

  票选,招聘官员,虽然也要考试、培训,但是,要的是经世致用,再也不需要经年累月钻研无用的八股,这是什么?这就是革新、革命!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国的官好当,似乎只需要通过政府的考试、培训后就可以当上,但民国的官又不好当,因为这不是官,是公务员、服务员,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制度建立了,廉政公署成立了,没有人敢贪污了,民国体制下,官员必须在意百姓的看法,

  一场土地革命,让大多数没有消费能力的底层百姓,拥有了消费能力,从而扩大了商品总需求。

  让粮米填饱肚皮,让地窖的银子流通起来,让商人阶层赚到了利润,人们幸福了,经济活跃了,中国一片欢腾……

  民国的总统共和制,是为中国未来千年铺平了道路,或许能改变几百年就战火纷纷改朝换代的悲剧更迭。一切只为中国更好,中国人更好……”

  一年又要过去了,中国人民付出汗水得到收获,像老李一家人获得的丰收的喜悦,在全国各地上演,变成了普遍现象。

  铁路、公路、水利沟渠在延伸,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座座矿山被开挖,一处处田地,一点点努力,渐渐汇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的国家。

  实践证明,只要给予中国人民和平稳定的环境,勤劳善良的人们总是能让国家和自己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

  新年前两天,民国总统林重在他的办公室,会见了刚刚从美国回来的冯如。

  清光绪十年(1884年),冯如生于广东恩平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热爱手工,经常用泥土、木棍等物制造成一些小车、小工具等模型,特别是他用火柴盒做成的“小轮”给小伙伴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左邻右舍都夸他将来一定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

  冯如十岁那年,跟着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去了美国,到纽约一家工厂半工半读,学习机械制造。

  两年后,冯如靠着打工赚来的钱,进了一家学院,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了交纳学费,冯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尽管如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

  学校见冯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5年过去了,冯如果然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制作了一些抽水机和打桩机。

  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1903年,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制造飞机,此举得到了当地华侨的赞助。

  他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第二年,冯如制造出第一架飞机。

  不过进行试飞时,没有成功。一年后,冯如制造出第二架飞机,飞机试飞,已经升空数米,突然堕落,冯如未受伤。

  1906年上半年,冯如又制作了一架飞机,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获成功,受到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于是,他决定回国效力。

  冯如在天津上岸,得到消息的林重派人去热情迎接,在总统府办公室,两人亲切交谈,冯如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决心,林重非常高兴,表态坚决支持他研制飞机。

  在飞机出现后的最初几年,基本上是一种娱乐工具,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个“会飞的机器”逐渐被派上了用场。先是用于侦察,为陆军部队作耳目;继而装上机枪,专门进行空中格斗;后来又带上炸弹,去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

  这样,在大战的硝烟中,诞生了一群"铁鸟"--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教练机。飞机就这样和战争结下了缘份。

  第一次大战初期,参战各国约有飞机1500架,而到战争末期,各国在前线作战的军用机达到8000多架。

  四年中,交战双方用于作战的飞机有十几万架之多,说“战争是军用机的催生婆”一点儿也不过份。

  在战争中,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飞机的速度在1914年时,一般是每小时80~115公里,4年后增至180~220公里。

  飞行高度从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增大到400多公里。大战初期飞机的重量只有几百公斤,到大战后期,有的战略轰炸机如英国的汉德莱佩季V/1500,总重约13600公斤,最多可装弹3400公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机从诞生到发展,后成为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使过去以海、陆为主的平面战争变成以包括空中在内的立体战争。

  到1918年,机枪已经成为战斗机的标准装备,个别机种开始试装威力更大的航空机炮,全金属的单翼飞机也开始试飞试验。

  “冯先生,我国马上成立一家飞机制造厂,由您来负责,不过,不要着急,制造技术是一点点成熟的,先从招聘人才开始吧,至于款项,需要多少就拨付多少。”

  现在的飞机飞的又低又慢,机枪子弹一梭子过去,保证掉下来,暂时在战场作战是指望不上的,不过,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当然要开展飞机的研制,就从现在开始吧。

  林重这样表态,冯如非常高兴,在美国听到祖国崛起的消息,他经常激动的夜不能寐,这不,刚刚造出一架能成功飞行的飞机,他就回来了。

  “总统放心,我一定让中国制造的飞机,飞的最高最远!”冯如兴奋表态。

  要过年了,这些日子,林重和内阁、两院到处送温暖,新年前一天下午,他到城外一家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出来后,已经接近傍晚。

  遥望广阔原野,夕阳映照下,天空呈现出火焰一般的霞光,一抹殷红色的夕阳挂在西天上,渐渐下坠,越来越低。

  林重驻足观看,西天的最后一抹晚霞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烟岚浮动,大地一片混沌迷茫,1907年即将结束了。


  (https://www.uuubqg.cc/50406_50406724/4620053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