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会不会杀人
说罢,王巨开始写奏章,将王安礼所说的写了进去,但王巨补了一句,肯定与吕公著无关。为什么与吕公著无关,相信赵顼虽然多疑,虽然异论相搅,但智商不低,只要王巨写了,赵顼便懂了。
不过王巨在后面随着写了两段话,虽然我知道必然与吕公著无关,但为什么王安礼要刻意提醒我姚畚是吕公著的门生,还有,家人因病在成都逗留了几天,却听到成都这条传言,臣杀人乃是这些人想要谋害臣,与那说唱本无关哪,即便是那个说唱先生与钱押司,臣也交还给了姚畚,但为什么成都城会有这条传言?臣想不明白想不明白……
“官人,这个王安礼好象那郑侠哎。”
“不是,王安礼对我产生排斥有很多原因,比如我的性格,出身,年龄……但主要的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在军事与经济上,我朝一统中原后,对辽对夏战争有胜有负,然因为缺马,败则大败,胜则不能大胜,又因为募兵制度,每一战成本极其高昂,就象我在庆州那一战,就是大捷了,那一战花费也十分地惊人,也确实在当时加重了陕西百姓的负担。这是胜利了,象庆历初那几年的战役,其实两国伤亡比也有二比一吧。”
庆历三大败役,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川口宋军伤亡只有几千人,对于若大的国家来说并不算多,惨重的乃是后面两场大型战役,特别是定川砦,但定川砦七万宋军并不是全军覆没了,还有不少人逃了出来。
反观西夏,伤亡率最少的乃是定川砦,但在三川口与好水川,西夏伤亡人数并不比宋军少,况且府麟路战场几大战役,西夏伤亡惨重。
真实地说。两国那几年战争下来,宋军虽然败多胜少,但伤亡比绝不会超过二比一。
以两国的经济与军队、人口数量,只要继续火拼下去。不用四年,西夏不用打自己儿就完了。
可问题是宋军用兵成本太高了,几年火拼后,西夏民不聊生,宋朝经济也吃不消了。以至前面两国和盟,京西路与关中仅因为一场旱灾,便产生了数起农民起义。
然后宋仁宗自此消沉……
还有,辽国遵守了盟誓,虽然勒索了两次,可没有真正出兵,顶多是边境有一些小型打草谷行为。不提澶渊之盟对错,可正是因为这一点,也造成了宋朝士大夫对买安产生了更大的幻想。
所以许多大臣以为忍一忍,让一让。就能避免战争发生。
那么为何还好战呢?
就象王巨发起的庆州之战,仅是这次战役的花费,便能支付西夏七八十年的岁赐了。
有一些人,如范仲淹所说一州府之收入,便能买到两国之安,这也不是虚言,辽国的五十万,西夏的二十几万,换成缗钱,是一百多万缗钱。
但在宋朝收入超过一百多万缗钱的州府不要太多。最少好几十个。
如果真能买到和平,就能避免战争发生。
不用战争,就不会产生那么多支出,也不用养着那么多军队。那么国家再想办法避免其他的一些浮费,用得着兴师动众地变法?
就是有那个黑窟窿吧,如果边境和平了,仅是军费一项如果足够理智,一年就能节约两千多万贯,几年后。赤字就抹平了。
这才有了范纯仁与赵顼的对话,赵顼问范纯仁陕西城防器甲如何,范纯仁说初具,初具即可。
何止是范纯仁,这个想法在如今宋朝士大夫中占据着主流,包括王安礼。
但是否正确呢?
且看清朝是如何忍让的,最后有没有买到和平?
不要说后面的朝代,再看南唐如何对宋朝忍让的,有没有换回和平?
如果不是边境的战斗,不用等女真人崛起,宋朝就亡国了。
这是王安礼对王巨,甚至对他兄弟王安石产生排斥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则是害死人的尊尊,王安石变法,王巨多次呼唤祖宗家法齐人,苗头都隐隐地都对着豪强。
但士大夫则是利益即得者,再加上古今以来形成的尊卑有序,如何不排斥之?
“那与郑侠有何区别?”
“郑侠非是反对打击豪强兼并,也非是反对强国强军,他反对的是变法对普通百姓产生的伤害。也就是说,郑侠慈怜的是贫困百姓。当然,他智力跟不上,被人利用了,那场大旱灾,就是没有变法,还不是饿殍遍野?甚至说没有变法,说不定国家因为财政紧张,又象官家即位之初那样,拨不出钱粮赈济灾民。如果是这样,指不准就会有许多饥民暴乱了。是不错,有一些饥民确实是因为变法后,各个胥吏敛财导致的,可终是局部。郑侠将这个局部看成了整体。”
“官人是说郑侠虽然思考错误,可心地确实不错的……?”
“中的,王安礼恰恰相反,他想的是尊尊,想的是士大夫与权贵的利益,两人虽是反对变法,可立场正好相反。智慧上,王安礼也比郑侠更高超,更受主体权贵的欢迎。”
当然,这种想法事实是更加错误。
若是按照宋仁宗后期局面发展下去,宋朝就会象明朝那样两头小,中间大,国家经济紧张,平民百姓穷困,豪强们则是超级富裕。
那么没有外部入侵,宋朝也不会长久。
其实也不用说明朝了,前朝还不是一样有例可鉴,如东汉,岂止是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张角起义为何能造成那么大的破坏,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这个豪强兼并,百姓活不下去了!
但有几个士大夫会想得那么长远?
只要我今生富贵就行了,那管得了我死后洪水滔天?
“彻底的齐人?”
“琼娘,你也说错了,不要说以前,就是以后,那怕过一万年,十万年,也不可能做到彻底的齐人。只能说让上层的人,尽量做出一些兼让。尽量减少兼并,多给下面的贫困百姓一条活路,那么这个朝代就可以长久了。”
王巨就解释到了这一步,再说下去。太复杂太超前了。
不过琼娘也听明白了,虽然郑侠智慧上不及王安礼,但在逼格上,则胜过了王安礼。
如果站在国家角度,需要的人是郑侠。而非是王安礼,至少郑侠能真正起到一个督促作用,王安礼这些人则是彻底的破坏,要命的是这些人本身还能以为自己也是在为国家好,而王巨则是真正的国贼奸臣,国家破坏者,将宋朝带向灭亡的引导者……一旦产生这种想法,两者必是势不两立了。
“不过这些手段还是跟官人学的。”
琼娘指的是评书,首次大规模地利用评书引导舆论走向的是王巨。
“没有说唱本子,他们也有手段将我丑化。”
夫妻二人正说着话。外面侍卫说道:“少保,李大夫来了。”
“让他进来。”
李大夫走了进来,王巨客气地亲自替李大替沏茶。
李大夫搭了搭脉博说道:“王公,小娘子的病情无妨了,将养一些时日就会全愈。”
“劳烦李大夫了。”王巨说着,亲自端过茶水。
“不敢,王公太客气了。”李大夫呷了一口茶又说:“王公,小的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请说。”
“少保,当年侬智高生死不明,为何巴蜀听闻后一日三惊?”
“请李大夫透彻一下。”
“少保可听说过四十万人齐解甲这一句诗?”
“花蕊夫人写的。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妃子才貌双全,但作为普通巴蜀百姓,四十万人齐解甲,则是巴蜀之幸。大宋之幸。”
蜀奸啊……王巨心想。
“其实巴蜀并没有四十万人齐解甲,所以才发生了三场大动乱(全师雄起义、王小波起义、王均造反),以至那几十年无数巴蜀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死亡。狄将军平灭侬智高时,许多经历了这三场动乱的老人还活着,记忆犹新。在唐朝时。南昭又对巴蜀产生过重大伤害。故此,当时听闻侬智高没有死,而是成功逃到大理。巴蜀许多老人以为侬智高会带领大理军队北上,这才一日三惊。其实这几十年证明,天下一统,对巴蜀是大幸也,至少换来了前所未来的太平时光。”
巴蜀太平,非是象他所说的那么简单。
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夫,能想到此节,已经是不简单了。
“但还有一个原因,为何大家不是那么排斥,主要是大伙是同一种族,换成交趾则是两样。”
他这句话多少有些巴结的味道,可王巨未说话,继续听他说下去。
“王公,然而普通百姓,哪里有这个眼光。所以小的以为贵小娘子康体无所妨碍,当速离成都……”
“你不相信本官是一个屠夫?”
“能让整个庆州百姓上万民书的岂能是一个屠夫?就是屠夫,那也是交趾的屠夫,与大宋百姓有何关系?”李大夫说完就离开了。
“他说的是什么?”
“他说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王安礼想做什么?”
“琼娘,你想一想韩琦韩公吧。”
王巨说的是好水川之败后,几千秦州百姓伏于城门之外,向韩琦讨要自己子女的故事。
虽然那一闹让夏竦挡了下去,却成为了韩琦一生的污点。
王安礼不会弄什么刺杀之类的动作,不过若弄出相仿佛的动作,王巨避免不了会十分尴尬的,甚至成为言臣攻击的最好把柄。
所以李大夫劝王巨速离成都。
“难道他听说了什么?”
“不一定,可能会听说了什么,”王巨道,毕竟李大夫可是成都城中有名的高医,有一定的人脉:“也可能是他自己的猜测,大约看到我对他十分客气,从不摆官架子,于是劝了一劝。”
“那么我们还是快点离开吧。”琼娘道。
“也罢,明天我们就离开成都,不过今天晚上我要办一件事。”
夜色迅速降临,王巨带着手下来到成都城中最大的瓦子,找到一家说唱的所在。
说唱先生正在说唐朝薛仁贵征东的段子。
王巨让侍卫将这个先生喊过来,递给他一个本子说道:“你就说唱这个本子。”
说唱先生将本子翻开,脸色一变道:“这位贵客,我不敢说它。”
这个本子正是王巨从依政县缴获的那个攻击他的本子。
“说,只要你说,这些就是你的。”王巨掏出一锭银子道。
“就是有这银子,我也不敢说,你想听,可我想保命……”这个瘦瘦的说唱先生为难地说,但他看着这锭银子,眼中还是闪过了一丝贪婪之色。
“你是害怕王子安?”
“是啊,是啊,你没有听说过依政县的事?”
“我就是王子安,我让你说,看说过后,本官会不会杀死你!”(未完待续。)
(https://www.uuubqg.cc/4_4485/333023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