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02章 关于北大荒2
那时,还流传着集体洞房的故事。有4位年轻尉官都带来了未婚妻。为此,连里赶紧给他们盖了一个大草棚。接着指导员谈话正式批准:婚礼在这儿举行。战友们把里面分成四个空间,中间挂绳挡布单。在大家欢闹着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时,一位结婚早带上孩子的“老人”突然严肃宣布了纪律:“第一,推选班长一人,大家睡觉、起床都要听班长口令,统一行动;第二,有话公开说,不准窃窃私语;第三,各人牢记各人的位置,夜里摸黑别找错地方。”逗得战友们哄堂大笑。
北大荒,这个比好多国家总面积还大的土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漫天遍野是没人高的荒草、榛材和随处可见的沼泽地,到处是咬人的蚊虫、蚂蚁、熊、狼。漠漠大荒没有路,一不留意,人就迷失方向;一不小心,就会被野兽吃掉。有位战友就是为了踏荒,在风雪中失踪。有位大个子尉官,因草棚太小,睡觉时,脚伸在草棚外,被黑熊狠狠咬了一口。还有一位跟随陈毅元帅转战多年的指导员叫何明华,为了掩护女工,拿起钢叉与黑熊搏斗,被黑熊打碎了脑袋,壮烈牺牲。夜里,成群的野狼围着草棚嚎叫,有时黑熊竟围着草棚拍打,“嗷嗷”地叫个不停。特别是新建在水草丰盛地方的草棚,蚊子、小咬、瞎蠓黑压压一片,战友们脸上、手上经常被叮得疙瘩成片,疼痒难忍。加上草棚潮湿拥挤,许多战友都得了风湿病和痔疮。
由于新建点大都地处边远,有的远在几百里之外的边境线上,道路不通,战友们只好徒步背口粮、油料和种子。济南军区后勤部300余人分到853农场一个新建点,无任何交通工具,大家就把裤腿用绳一扎,装上粮食和盐,每人负重20多公斤涉水过河,来回走上70多公里地。青岛海军基地和海军速成学校复转官兵的新建点,为了争农时,抢运种子,每人背种子70公斤,几十里地,短短几天,就运种13万斤。像雁窝岛那样的新建点,四周环水,实在没办法就吃没加工的玉米、小麦,用盐水煮黄豆,最后连盐都没了,就用清水煮野菜,拾野鸟蛋吃。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几个月吃不上蔬菜,战友们又整天在泥水中苦干,绝大多数复转官兵手脚脱皮、红肿、嘴唇干裂,并不同程度地患有浮肿病和营养不良症。日常生活用品就更不用说,火柴、肥皂、灯烛、卫生纸都十分珍贵。这对于刚刚从全国各大城市来的住楼房、睡钢丝床、吃大米白面的官兵来说,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可战友们仍乐观地说:“我们伙食以萝卜条为基础,以咸盐和黄豆为骨干,团结改造粉条。”854 农场一分场的复转官兵还用刺刀在草棚大门上刻下自己的誓言:“开发北大荒,为祖国建粮仓,永远留边疆……”
“洒尽热汗融春雪,誓将碧血化宏图。”10万复转官兵不畏艰苦,顽强拼搏,按照王震将军“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抓住农时,用大盖帽、上衣、裤子装上种子,撒播小麦。还把树杆削尖,在新翻的垄上捅眼儿点播大豆。战友们边点还边学着老乡的样子说:“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
这一年,仅852农场就这样人工点播了27万亩大豆,而全垦区也抢种了百余万亩大豆,秋后收获了569亿公斤粮豆,总产量和上交商品粮是上年的两倍。
“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远征北大荒的河南洛阳步校少尉军官徐先国答谢郭老的诗《永不放下枪》。诗中豪迈地写道:用拿枪的手抡起锄头/ 强迫土地交出食粮/让血染的军装/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让子弹穿透的疤伤/在黑土地泛红发光/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王震将军给徐先国的一封信,信中写道:“读了你的诗……我深深地感动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
为了开发北大荒,王震老将军的胃刚切除三分之二,就拖着病体,亲自率领十几个师的师、团长,几十次踏查荒原。他跟战友们一起风餐露宿,趴冰卧雪。有许多新建垦荒点,都是老将军拄着棍子定下来的。一次,老将军在夜宿荒原时笑着说:“蓝天当被,大地当床,月亮当灯,蚊子还为我歌唱伴奏,我们倒是乐在其中哩!”他还与战友们一起唱起了《南泥湾》。时至今天,北大荒仍然流传着“将军岭”、“背兵过河”、“司令员烧荒”、“部长教我扶犁”、“为夏大脚买鞋”、“创建八一农大”、“办迎春机械厂”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当然,这里流传最广的要属将军指挥的“治水、筑路、伐木”三大战役。
北大荒的三江平原,地势低洼,沼泽遍地,一到雨季,满眼一片汪洋。许多生产队转眼之间就变成了“水上孤岛”。为抗涝治水,确保丰收,十万复转官兵抓住农闲时机,大搞治水会战。20余个水库先后开工,其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要属“云山会战”。850农场有100多万亩良田,年年遭受七虎林河水害。为此,牡丹江农垦局调集6000余人在河上游修建云山水库,其中有4000余人是刚刚从密山下车,直接进入工地的复转官兵。他们分别来自空军司令部、北京警备师、志愿军一军、高炮学校、海军基地、坦克兵……
5月1日云山水库正式开工,由王震将军亲自挑土奠基,开车压实。因为当时工程机械少,全工地仅有10辆汽车、7台推土机、2台铲运斗车,大坝几乎全是由人工取土修筑的。几千名复转官兵不怕困难,住草棚,吃苞米面和大碴子、咸菜,在生活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争红旗、抢进度、夺先进,艰苦奋战。工地上,红旗猎猎,喇叭声声。倡议、挑战、表扬、鼓励,几千将士,抬筐填土,上下川流,干劲冲天,热浪扑面。有位参加治水会战的著名突击手——广州部队姓黄的少尉说:“每天至少要干14小时的重活。我一连56天没有洗脸没有脱鞋,连续的苦战夜战……可以说度过每一天都是对自己毅力的严峻考验,有时自己真的感到坚持不了啦,但是,仍咬着牙,东歪西倒地扑到工地上去。我下决心,爬也要爬到工地,死也要死在工地。到了工地,我咬牙挺身,抡锹刨土,抬筐挑土……专干重活,显示出自己改造思想的决心和信心。56天后,我的脚底板和鞋子分不开了,它们粘在一起,发木,没有知觉……只好靠外科手术把脚底皮割开,十个脚趾头有七个都冻黑了。我擦点油,包上纱布,忍着钻心的疼痛又上工地去了。我每天的工效是全大队几百人中最高的。”这些话确实充分地再现了当时会战官兵的劳动干劲,也集中地表达了官兵们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
云山水库,原定二年完成,结果只用了6个月。全部工程共挖土方74万立方米,其中用土筐就抬了63万立方米,这是一座用战友们咸苦的汗水和钢铁般的毅力浇铸成的大坝。
路是北大荒的命脉。荒原上没有路,机械、油料、种子没法运,生产上不去,人也难生存。所以,大规模生产开始之前,战友们首要的任务是修荒路、筑山路、建铁路。“打通密虎线”是当时北大荒筑路会战中最典型的一仗。
伪满时期,日本关东军曾在虎林屯重兵,并在密山与虎林之间修筑了铁路。“八·一五”光复后,铁轨被苏军拆了,桥梁被苏军炸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把路基也冲毁了。为担负起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四个地区创建军垦农场的重任,1957年,王震将军作出“打通密虎线,向荒原腹地修铁路”的决定。当年秋,由铁道兵转业官兵首先破土动工。1958年,数千名复转官兵放下行李,直接开进铁路工地。铁路沿线,千军万马,开采石砟,制做枕木,修筑路基,抢运铁轨。战友们冒着风雪严寒,蚊虫叮咬,打桩架桥,艰苦作业,不到一年,“密虎”全线通车。由毛主席身边来的中南海文工队员,苏州姑娘梁晓芳当上密虎线的列车长。接着,筑路大军马不停蹄,挥师北进。一年就在草原沼泽上又打通了“虎迎”(春)线。后又经过艰苦努力,完成土方90多万立方米,石方30多万立方米,修建百座桥梁,铺设了7万根枕木,7万多延米钢轨,终于修通了密山——东方红铁路,全长195公里。有位参加会战的总后勤部姓胡的中尉女军医说:“当时,转业官兵劳动强度很大……送来的病号真不少,而且都是重病号。记得有一天,内科病房送来一个女病号,长得蛮漂亮,20出头,说话甜甜的。送她入院的是她的丈夫,一位年轻的转业军官,心肠特好。俩口子都是修筑密虎铁路线的,女的是砸石工,连续苦战,加上吃住条件很差,她突然发现眼睛看不见东西了。每当她举起砸石的铁锤,一砸就砸在自己的手背上。我看她那红肿、血渍斑斑的手背,忍不住落下泪来。经过身体检查,原来是眼底出血、高血压,严重的肾炎。这种病在大城市医院是满可以对症下药,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的。可是在当时的北大荒,难啊……”“一天天过去了,药物始终跟不上去。这位砸石女工的病情逐渐加重。原来漂亮白净的脸蛋开始浮肿、变青,渐渐地脱相了。她还是甜声甜气地安慰丈夫不要着急,她会好起来的。待修通铁路,还要同丈夫坐火车回家乡探望父母哩……。我走出病房,这位少尉就尾随着我,一个劲地央求我治好他妻子的病……不久,年轻的媳妇去世了,这位少尉就像大孩子似地嚎啕大哭,守护着妻子的遗体,一边哭一边捶打自己的胸脯,从病房一直送到停尸间……医护人员见了,都伤心地落泪。安葬时,这位转业军官摘下了手上的‘奥米茄’手表,让它随心爱的妻子下葬了……”
北大荒的第三战役——伐木会战,是在1958年秋季打响的。当时的口号是:“进军完达山,拿下20万方,保证首都十大建筑,支援大连造船厂建设,向祖国献厚礼。”
王震将军为此专门指示有关干部,组织精兵强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很快由3000余名复转官兵组成的大队人马,分南北两路挺进林区。南路采伐锅盔顶子,北路采伐大叶沟。战友们脱下衣服,抡斧拉锯,挥汗大干,把一棵棵千百年、几个人合围粗的红松顺山放倒。还有专门为人民大会堂作地板用的黄菠萝、水曲柳和核桃楸。有的采伐点人均伐木135立方米,让专业伐木工人都伸出了大拇指。山上伙食差,战友们就用土筐到小沟里去捞小鱼,用树上的猴头蘑包饺子。没有水就用大锯把桦树划一道口,用草杆吸桦树汁解渴。寒冬腊月,战友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抡大斧、拉大锯,用山泉浇成冰道,把木材送下山去。
这一年,牡丹江、合江两个农垦局共伐木20万立方米,为国家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财富,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在十万官兵和农场广大职工的努力下,北大荒的国营农场得到了迅速发展。1959年粮豆总产量达10亿多斤,比1957年增长了142;生产总值达两亿多元,由原来经营性亏损454383万元,转为盈利546万元。
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不久,解放军总部就派出了庞大的慰问团前往慰问。当他们身着威武军装来到北大荒时,看见军衣褴褛,但斗志昂扬的十万战友们的艰苦处境和拼死苦干的场景,都感到十分震惊。他们在汇报材料上写道:“八五二农场六分场三队种水稻,每人平均一垧地。田间泥泞过膝,机车下不去,马牛又不行,转业军官用20——24人拉犁,稻田里有草,每犁下去就有一千公斤重。田里有水,晨结薄冰,大多数人又没有雨鞋,就穿一般鞋袜在冰水里拉犁。这样,在泥水里苦干月余才完成任务。”
“八五三农场四分场一队有一残废军人,一只手残废,他用另一只手干活……已经住院的40多个病号,自动报名参加苦战。一名转业军官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让他休息,也不休息,不能站着干,就坐着干。还有一名转业军官有肺病,咳血,仍坚持劳动,有一次咳血晕倒在地里,被大家叫醒后,仍不肯回去……”
以上种种事实,就是十几万复转官兵创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形象写照。“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北大荒十几万复转官兵的钢铁誓言,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记得王震将军曾动情地对他的老部下、二等乙级残废军人、为踏荒冻掉九个脚趾头的铁道兵三师师长黄振荣说:“别忘了在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你我就注定了为中国农垦事业去奋斗、去献身,我将来死了,也不埋在北京,我要埋在八五四的迎春镇……”
如今,北大荒兴凯湖岸边高矗着的王震纪念碑下,安葬着将军的部分骨灰,同他的千百名长眠地下的战友们一样,实现了36年前的庄严承诺。
而如今更多更多的复转官兵仍然战斗、生活在北大荒,有的条件还相当艰苦……漠漠大荒,藏龙卧虎。也许在荒路上,迎面走来的老大娘就是当年中南海里翩翩起舞的女兵;也许那位赶牛的老头,就是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全国战斗英雄。
曾有这样的记载:1959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上马,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上马,大庆油田上马,纷纷向北大荒这个“干部宝库”求援,北大荒人胸怀全国一盘棋,有求必应。在597等农场抽调了近万人,由预备4师副师长华兴率队,组成全套班子前去支援。黑龙江省委提出要一批县、地级主要领导干部和文化宣传人才,北大荒人择优选送。甘肃、内蒙几个大工厂、矿山新建,又分别组织成套干部调去支援。吉林省财贸战线人才不足,林业部要扩建林场,铁道部要建新线管理干部……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求援,都得到北大荒人的满意答复。特别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北大荒人宁可把自己口粮减到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吃豆秸、树皮、黑土……也要调出大批粮食支援全国。
北大荒人以无私坦荡著称于世,它容纳了当年全国、全军的数千名“右派”分子。王震将军对他们说:“我不怕,都给我。”“只要参加开发北大荒的,都是我的同志。”“同志们!我欢迎你们!”著名文学家、作家丁玲,著名导演编剧陈明夫妇,著名诗人艾青,著名文学家、杂文家聂绀弩,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著名电影演员李景波,著名画家丁聪,著名书法家杨角夫妇,总政文化部长少将陈沂等等,都随着十万复转官兵的脚步来到了北大荒。北大荒人理解他们,保护他们,王震将军把一个个“右派村”改为“向左村”。丁玲的长篇小说《风雪人间》、《杜晚香》,聂绀弩的《北荒草》、《北大荒歌》,艾青的诗,丁聪的画和5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大甸风云》,电影《北大荒人》、《老兵新传》以及七集部短篇小说,三部报告文学,十部散文、儿童文学著作等等,都饱含着作者们对北大荒无限热爱的情怀和执著深沉的讴歌。丁玲说:“我留恋北大荒的土地,我留恋着北大荒的战友,留恋着北大荒的豪迈的事业……”正如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北大荒时即兴赋诗所说:“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已变大粮囤。虽然经验有得失,得失如何要细论。”
早在1958年8月29日,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借鉴于当时苏联垦荒的经验,从1968年——1976年,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正值中苏交恶,主要是“屯垦戍边”,合编成5个师,辖58个团。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和转业复员官兵一样,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正因为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才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
奋战在北大荒的英雄们,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国家组织广大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北大荒的粮食生产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如今,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良田连片、林带交织、公路成网、城镇棋布的全国最大的农业商品粮生产基地。数据显示,北大荒共有耕地4300万亩,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大豆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玉米产量占全国的45,稻米产量占全国的25。如果以人均每年消耗400斤粮食计算,北大荒可以解决1亿人的温饱问题。现在,北大荒人正为建设国家百亿斤商品粮基地而努力着。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开发北大荒而奋斗、而献身的十几万复转官兵们!
那场70年前开始的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开拓绵延几千里、沉寂数万年的“北大荒”运动,使昔日蛮荒之地,变成了今日的“北大仓”,夯实了国家的粮食储备,奠定了日后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
抚今追昔,重新拾起记忆长河里为共和国献身的拓荒者们,那种坚韧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揭开尘封已久的沉迹,她会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样来的,更让我们缅怀幸福生活的奠基者,校正、洗涤思想上的浮躁,学习前辈们崇高的思想境界,继承他们优良的光荣传统,弘扬他们舍身忘我的国家情怀,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并能以此成为新时期人们的普遍追求。
回眸瞻望,垦荒初期生活异常艰苦,大量的修筑道路、建筑房舍、添置生活设施等繁重的劳动,都是通过手提肩扛等体力方式来完成。搭马架,睡地铺,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成为常态;冬季严寒漫长,爬冰卧雪,屋外冰封雪裹,室内冷风嗖嗖;夏季降水集中,蚊子、小咬、瞎虻成群,驱之若婺。农忙时,夏锄紧张,一天也铲不到头的大长垄,每天地里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是“早晚看不见,地里三顿饭”;秋收时遇上绵绵秋雨,收割机进不了地,只能用镰刀,在泥水里扑腾着收割,溅起泥水一身。正是那一代垦荒英雄挺起了北大荒这片神奇土地的脊梁,用汗水和青春浇灌出无悔的人生。在这群英雄中有老红军、抗日英雄、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转业复员官兵,有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是他们的英雄壮举,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黑土地最真挚的感情,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以奉献自己、报效祖国,造福人民为己任,树起了一座不朽的北大荒精神丰碑。这段辉煌的经历必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里,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https://www.uuubqg.cc/49949_49949962/3978011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