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京中美名
“现在疏影从里到外都是你的人了,夫君应该不是始乱终弃的那类人吧?”
秦疏影的脚掌绵软,而且穿的是软底的绵鞋,自然不会踩痛许清。
在得到许清点头的肯定回答后,她才换上了笑颜,带着翠儿与杨柳移脚进屋。
杨柳在经过许清面前,颇为同情的看了他一眼。
深知自家小姐习性的她,其实能从小姐的语气和动作看出来,小姐的心情比平常要好上不少。
可怜的少爷,晚上又要遭罪了。
……
“许公子且慢。”
“少主,聂府只开了一扇前门,还特意挑选了台阶门槛的正门,马车进不去。”
“太学府的门前,为何会聚拢这么多的平民?”
聂府的管家姚承冷脸相对,不卑不亢的说道:“聂家只拜册封过的皇室正统,如今又不是太后亲临,于情于理,聂家都不需要出门跪拜。”
“好。”
许清没有顾忌周边人的眼光,在下车后径直走向聂府大门。
管家姚承对许清的选择和反应有些诧异,毕竟在他的认知里,对方是那种玩世不恭的纨绔弟子,应该只会用太后的权势压人。
毕竟在后院几女的先后顺序中,他最担心的人是陆晚禾。
在许清心思转动的时候,马车已在聂府门前停下。
就在许清的耐心被逼至极限时,管家的下一句话又让他哑口无言,面色有些不太自然。
在街道拐角处,许清也能看到车帘外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的场面。
许多人都领过她亲手撰写的对联,而且这位细心的女子会问明求联者的住所街坊,尽量防止一模一样的字联出现在同处。
“毕竟许公子的时间这么多,有时间先去亲仁坊的望月楼迎回最宠爱的小妾,也没时间来聂府看陆小姐一眼,区区几日又算得了什么?”
次日苏醒,秦疏影倒没有太过折腾许清,而是在翠儿和杨柳帮他更替好衣物后,上前帮他整理仪容上的细节。
姚承伸出一只手,面容上满是不屑。
……
管家话中藏话,引起了周围居民们心中的共鸣和不忿。
随着咔吱一声严丝合缝的扣响,许清察觉到聂府对自己的不善,微微皱起了眉头。
“聂府这是什么意思?真当我许清是穷乡僻壤来的软柿子,可以任伱们拿捏?”
而且聂老夫子与其家族全未现身,傻子都知道自己受到了冷遇。
姚承拦住前行的许清,还向后使了眼色,让守在门口的家丁将大门闭合,插上了门栓。
自聂老夫子进京成家后,就把聂家打造成了一个书香世家。
这次莲花君并没有亲自来接他,而是派了太后手下的另一名女官出来迎接。
“文人学子虽然追捧花魁头牌,但在明面上仍珍惜自己的名声,各个奉行清雅高致之说。所以这次你去聂府接陆姐姐,我就不跟着去了……以我的身份,定会给你添阻。”
秦疏影对聂府的名号和行事作风有所耳闻,知道那聂老夫子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儒学士,品德高尚,深明大义,是当代才子人人敬仰的对象。
那名女官本想说两句狠话,但环顾四周时,注意到街巷中有着数不清的眼睛。
替许清驾车的女官出身宫中,看出聂家的态度有异后下车呵斥道:“车上坐的可是太后娘娘的亲侄,聂家怎敢不恭?”
陆晚禾在近几日的活动中,早就成了京城里的名人,人人都知道这位贤惠爱夫,温柔懂事的才女是素州许氏的三房妾室。
经过几日的滋润后,秦疏影的容光更增丽色,微微一笑就显得媚态横生,艳丽无匹。
许清在车内看到了这一切,叹了口气。
虽然他们听不见那宫中女官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可看聂府让这些趾高气扬,动不动就清街搅乱百姓营生的家伙吃瘪,就有股快意恩仇的感觉。
“好。”
这些人拥堵在街巷里,黑压压的一眼望不到头,将肉眼可及的远方全部铺满。
在如此重压下,她不禁蹩眉压低声音道:“聂府真是胆大包天,容本官回宫将这里的一切禀报给太后。”
不过唯一的好处在于,自己的名声本就很臭,再烂点也没什么关系。
三房陆氏即便个性坚强,却也掩盖不了她身娇体弱,疾病缠身的现状。
“没事,我又不是没腿没脚,走两步路而已。”
姚承像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迎上了许清的目光,冷声道:“许公子,聂府门前本就设有答题而入的规矩,若您答不上来今日的题目,就请改日再来吧。”
预想中聂府全家欢迎的场面并没有出现,门口只站了一名其貌不扬,面色冷峻的管家。
他有些激动的心情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冷静了下来。
那女官本想让许清回宫,直接让娘娘对聂家降下处罚,但后者却摆了摆手,表示这一切算不上大事。
她的脸蛋像雪花般白腻,眉如细柳,那双灵动的秀眼比三月桃花还要好看。
许清坐上马车,从朱雀大街拐往太学府的时候,明显注意到了两次出行的不同之处。
“聂府的族人,是怎么回事?”
如此不畏强权,风骨傲然的态度,引得周围的京城居民拍手叫好。
与以前陆府和其他人恭维的神态动作来看,这名管家服饰打扮的人,怎么都不像是迎接自己的模样。
许清奉行的道理,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毁我一粟,我夺人三斗。
“请便。”
今日车队前开路的禁军骑卫,足足多出了一倍。
“不好意思。”
今日许清决意去拜会那位传说中的文坛大儒,聂老夫子。
那类地方,自然不会欢迎自己。
从周边的民意和风向来看,自己完全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派,出面就会坐实不良的名声。
往日书法大家亲自书写的对联都能卖上高价,有这么一位不辞辛劳的才女出现,简直跟天上下凡的活菩萨一样,解了许多家庭的燃眉之急。
古代不是人人识字,而且恰逢京中生乱,宵禁与城禁持续了数日,卖字的先生早就供不应求。
(本章完)
(https://www.uuubqg.cc/47439_47439768/4620074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