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行政体制 吹风会议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六月二十八,在这登基皇位一个月之际,我召集了宰相王黼、检校太傅梁师成、太师蔡京三人在福宁殿商议朝廷行政体制改制吹风会。要彻底解决困扰大宋帝国多年的三冗问题,毕竟先从行政体系改制下手,毕竟目前的官员数量太多了。达到了可怕的近五万人。这几万人每天的吃喝拉撒耗费了朝廷大量的银子,关键是很多部门都是政出多门,重复管辖的情况非常严重,更多的是很多职位都是为了现实分权及监督,重复的设置官位,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冗官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部衙太多,官员太多,而且都是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利益,所以需要非常的谨慎。朝廷要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之前,要是强行推进恐怕会引起反弹,所以在此之前还是跟朝廷的几位大佬商议下,先试探下他们的意见再行决定。
为何是他们三人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梁师成号称京师隐相,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也就是经过他推荐在朝廷为官的人数不在少数。而蔡京在老爷子时期执掌朝政几十年,在此期间更是形成了众多党羽,而王黼是老爷子留下来的重臣之一,在老爷子的最后时期都是他在执掌朝政,所以势力也是不可小嘘,也就是说,他们三个人要是意见一致,那任何政策执行下去必然是非常顺畅的。关键是梁师成是坚定的拥护我的,从我是太子期间就一直我的坚定支持者,加上宦官的身份,要是没有了皇权的庇佑,他简直是一文不值,再说了这么多年暗中把持朝廷官员任命,也是私底下得罪了不少人,昨天御史台就放出风声,最近国子监的太学生酝酿着弹劾朝廷大臣,别小看了古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力量是足以影响朝局走向的一股力量,所处此时他更需要皇权的保护。
而宰相王黼和太师蔡京历来是政见不合,这在朝堂中已经人尽皆知,而最近由于蔡京得到我的恩宠,王黼由于之前搞的花石纲,我特意地冷落了他,所以他们越来越水火不容,毕竟朝堂的党派争斗有时也是非常残酷和无情的。但是作为君主,利用他们二个人之间的矛盾,左右平衡,才是制衡朝臣的最佳手段,要是一家独大,容易形成架空皇权从而威胁到皇上的权威性。
在三人简单的例行行礼后,我便直接跟他们说道:三位爱卿,今日召诸位前来,是关于朝廷三冗问题中的冗官,朕想要彻底将此问题解决,就是将目前的朝廷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从朝廷中枢开始逐步减少官员数量,而由于目前官吏众多,涉及面甚广,所以在着手推进之前,想听听三位爱卿的意见。一席话便直接开门见山,明确告诉我的目的所在,他们也非常清楚,对于解决三冗问题我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军事方面的改制正在逐步的推荐,这就是在彻底解决冗兵的问题,既然冗兵问题已经在进行中,而冗官问题也势在必行,只要二者能够顺利搞定,那最后的冗费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毕竟冗兵和冗官导致了冗费问题的产生。兵员数量精简了,官员数量下降了,那费用自然就省了很多。
梁师成当然非常明白我的用意,听我说完便首先开口道:启禀皇上,三冗问题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自从太祖时期就开始慢慢形成,经过一百多年的沉淀,目前冗官问题确实非常的严重,从最初的一万多人,到了目前的近五万官员数量,老臣以为也是到了解决的时候了。不知王宰相、蔡太师认为如何乎?梁师成的聪明之处,就是顺着我的话而展开,将问题更加透明化、具体数字化,进而将球抛给了他们二人。这简直是神助攻的最好表现之一。
这次宰相王黼抓住机会抢先启奏道:启禀皇上,既然皇上提到这个问题,老臣也发挥下个人意见,造成朝廷目前冗官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朝廷在行政体制方面设计过于重复所导致,既然实现了三省六部制度,而又设置三司衙来执掌全国的财税,那尚书省的户部设置就过于重复,再比如枢密院为全国的最高指挥机构,有设置三衙门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再加上尚书省的兵部,以上种种都是过于的重复设置,上到朝廷中央,下到地方路、州、府、军、监、县,要是都这样的重复设置,那朝廷的官员数量就显得非常的庞大。从而老臣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冗官的问题,首先要务就是要理顺朝廷的行政体制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困扰大宋帝国一百多年的顽疾。
王黼的这番陈述是非常贴切的说明了朝廷目前的主要问题,原因就是怕各地方政府做大,威胁到中央政权,所以呢一个方面在军事上,将地方政府优秀的兵源禁军大部分都调入京师周边及边疆,而在经济上都采用上供的方式,将地方政府税收的百分之八十都通过转运司转运到京师,而在行政方面,除了地方长官知府、知州以外,还另外设置了通判副职,一来是制衡地方长官的权利,防止其在地方一手遮天,二来是通判有监督地方长官之责,可以弹劾地方长官等等,还有加上其他的限制,那就在经济、军事、行政上对地方长官有了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分权,以达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及削落地方政府的目的。这样过多的官员设置,自然就增加了官员的数量,毕竟全国的州、府、县数量是巨大的。
其实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官员数量的增加,是加重了朝廷的开支,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制约地方政府,要是简化其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那就必须充分给地方政府放权,所以没有任何政策是完美的,只是二头取其轻而已。而此时蔡京针对宰相王黼的发言接着奏报到:启禀皇上,朝廷重复设置官员是为了夯实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自太祖太宗以来,历代君主都按照这个祖制执行,主要是自吸取唐末的教育,地方政府做大从而危及中央政府,就像唐代的节度使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造反,从而耗尽了当时唐朝中央的资源,从而加速了唐帝国的灭完,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朝廷才不断地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设置官员,以达到制衡地方的目的。
而朝廷经过上百年的统治,目前全国已经民心大定,从而在民间已经不具备反对朝廷的民意基础,加上在军事上的制约,老臣以为目前可以适当的在经济和行政上给予一定形式的放松,以达到激活地方行政的能力和提高地方政府的从政意愿。为各个地方政府放权,也是激发各地方政府的主人翁意识,为各自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担负起责任。这也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考量。具体如何定夺还请皇上明鉴。
听完三位朝廷重臣的意见,我心里明白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具备了基础,但是如何细化成为了关键所在。既然想让各个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尽心尽力,那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的权利,过多的限制很容易导致责任不清晰,做事拖拉,从而影响整体政令的下达执行及地方政府的主人翁意识。要想马儿跑,必须得让它吃点草,思索到这里我便对三位大臣说道:三位爱卿所言都在理,朕的意思是,还是那句话,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是要充分考虑其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有其特殊的处境,而朝廷一直以来实现的强干弱枝的政策也是基于维稳的角度来考虑,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前代的历史教育太过于惨痛,强大而兴盛的大唐帝国在地方节度使的叛乱中瞬间分崩离析,如此血淋淋的教训,朝廷实现加强中央而弱化地方这在当时是绝对正确和合理的。
当时就如刚才蔡太师所言,目前天下太平已久,百姓也安居乐业,地方政府不具备大规模叛乱的民意基础,加上之前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各种节制,导致地方政府长期依赖于朝廷中央,这也在官员的潜意识中不具备对抗中央的意识。有了这二个基础,那此时朝廷放开在经济上、行政上对地方政府的节制,这样是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以防万一,朝廷可以再军事上进一步压制地方政府的管制空间,将厢兵、乡兵、番兵的统治权进一步收缴中央,而让地方做好民生事务,从而活跃地方的经济,同时也将发展经济作为地方政府行政长官的主要考核指标,作为其升迁的重要依据。
在我表达了我的意思后,三位大臣便齐声道:谨遵皇上旨意。我见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稳了,便嘱咐道:三位爱卿回去跟列位大臣好好沟通,首先是朝廷中央部衙可能要进行缩编或则增扩,另外就是在地方的行政体制上,也可能稍微做改制,这一切都是配合为了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具体行政改制商议,朕决定择日在内朝会议上商议,尔等回去也仔细斟酌一番,有好的意见或者建议,改日具体在朝会上奏报,今日就到此。三人若有所思的点头,随即俯身拱手行礼跪拜退去。
(https://www.uuubqg.cc/44436_44436196/6845025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