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传奇 > 第58章 ?58杨业与潘美

第58章 ?58杨业与潘美


随着影视剧《忠烈杨家将》的热播,杨业为国尽忠、战死沙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

        但事实是,杨业本是北汉将领,很受刘崇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然而杨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杨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杨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杨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投降以后,杨继业还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汉主刘继元之外,马峰、郭万超等四人受的封赏最重,杨业根本靠不上边,所以都未在记录之列。归宋三个月后,因为要被派往边防前线,才有了对他的所谓厚赐。宋朝的用人之计是密赏,跟今天企业的密薪制相似,赏了些什么,赏了多少,别人无从知晓。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两相比较,天壤之别。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  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

        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武将决定朝廷的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他精心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杨业生于哪年,就和北汉王国一样扑朔迷离,即便他是将门之子,在后世名头又那么响亮,竟也没有明确记载。他原名叫杨重贵,曾用名刘继业,戏剧中喜欢叫他杨继业,实际上是拼爹拼出来的名字,比杨业拉风多了。

        杨重贵喜欢打猎。由于他的骑射本领一流,加上打猎时又比较讲套路,每次围猎的收获总比别人多好几倍。对此,杨重贵并不满足,反而对着自己的随从们说:"我将来一定会当将军的,到时候我要带着你们,像今日打猎一样比别人战果更丰硕!"

        当杨重贵到了弱冠之年,北汉主刘崇注意到了这个有勇有谋且忠义无双的小伙子,就将其收至膝下,并为其改名刘继业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三年,经过数年的厉兵秣马,宋军再度北征。

        按照赵光义的部署,征辽大军分东、中、西三路。东路军以曹彬为首,以十万宋军主力,声称直取幽州,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牵制辽军主力,为中、西两路的进军打掩护。

        中路军的统帅是田重进,领兵出太行山谷飞狐口,直取蔚州;西路军则夺云、寰、应、朔等州,统帅自然是潘美。杨业作为副帅,也随军出征。

        起初,皇帝制定的作战计划执行得还算顺利。东路军的统帅曹彬,是与潘美齐名的宋朝名将,宋朝平定南方就是靠这俩人。在曹彬的指挥下,东路军一直吊着辽军主力,而中、西两路则趁机进军,攻城略地,形势一片大好。

        眼见中、西两路战功累累,而自己身为主力却寸功未立,东路军诸将心里失衡了,纷纷要求主帅曹彬领军进攻。

        按说身为一军之主,这仗怎么打理应曹彬说了算。但面对众将请战,曹彬居然“不能制”,只得在众将怂恿下率军出击,裹粮前进。

        广袤的华北平原,一如草原一般一望无际。在这种地形里,辽军骑兵的机动性被发挥到极致,前出的宋军很快粮道被断。

        宋对辽,以步制骑,跑得没人家快,欲战抓不住人家主力,欲退又免不了被对方骚扰,军中无粮,雪上加霜。终于,岐沟关一战,十万宋军主力一战崩溃。

        失去东路军压场,作为偏师的宋军中、西两路显然打不过辽军主力。

        如今败局已定,赵光义痛心疾首,不得不下令让中、西两路军队放弃已占领的城市,班师回国。他特别叮嘱西路军潘美,将云、寰、应、朔四州百姓迁回关内。

        这人怎么撤,西路军副帅杨业率先发言: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杨业所说的,是一个调虎离山之计:撤民从最远的云州开始,而宋军则攻打东边的应州吸引辽军主力,由此让开西边云州—寰州—朔州的道路,正好让百姓撤离。四州百姓全撤不现实,但撤走三个州的百姓,还是可以一拼的。

        杨业话音刚落,一个声音便表示反对。

        说话的不是主帅潘美,而是监军王侁。

        王侁,是一个很有来头的人。其父王朴,是五代后周名臣,是周世宗柴荣的臂膀。这人有多牛?宋太祖赵匡胤曾说:“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言外之意,要是王朴还活着,天下轮不到赵家人来坐。

        有着这样的家世背景,王侁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加上他与赵家兄弟关系一直很铁,所以被视为亲信。王侁本人也很有能力,在太祖、太宗二朝立过很多功,是那种既听话,又会办事的“人才”。

        但这人有一点不好,“性刚愎”,很自以为是,作为皇帝的眼线,又十分多疑。

        某次,王侁送还辽国使臣来到边境,捕风捉影地打报告说边境主帅的亲兵有很多与“境外人士”勾结,建议全换新的来。赵光义闻此便派了一批内地的士兵前去替换。然而那些亲兵听说要被人替换,大多不愿意。于是王侁便找了其中几个领头的,杀了。这才完成换防。

        这手段也够狠辣的。

        此次雍熙北伐,王侁作为监军随军出征。听到杨业的方案,当即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奇葩:“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

        按王侁的意见,杨业出了雁门关应直接北上去寰州,与辽军决战才是,不然就是“畏懦”。

        杨业据理力争:“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王侁笑了笑:“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此话一出,便戳中了杨业的命门。

        你不是号称“无敌”吗?不是很能打吗?怎么今天却不敢与辽军交锋了?难道你有二心?

        怀疑一个降将的忠诚,这是对降将最大的打击。

        杨业一听这话,便知再争无用,谁让这“无敌”的名号,得自太原呢?“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现在你既然说我怕死,那我就只能去死了!

        监军逼死人,宋朝之前不是没有过。

        昔日安史之乱,监军边令诚勒令高仙芝、封常青出潼关迎敌。二人不从,边令诚斩之,全军大呼“冤枉”。之后哥舒翰继之,不得已大哭出战。

        此时的杨业,心里当作何感想呢?

        出战之前,杨业也哭着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潘美告别,并请求在陈家谷预先设下步兵强弩,等他转战到此的时候接应支援。

        他对潘美说,如果不这样做,则“无遗类”矣!

        潘美答应了他。

        在与潘美约好在陈家谷布置步兵强弩接应之后,杨业便率军出战了。

        两个方案,哪一个靠谱稳妥,久经战阵的潘美心里一定很清楚。望着杨业远去的背影,潘美深知这位跟自己共事七年的部下,此去凶多吉少。黄昏,残阳如血。

        已与辽军厮杀一整天的杨业,带着创痛、疲惫,和仅剩的残军,来到了陈家谷。

        然而此刻,模糊的视线透过血水和夕阳,杨业发现陈家谷空空然。

        约好的援兵一个也没有出现,辽军的铁蹄声却在耳边轰轰回响,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杨业拊膺大恸。没有援军,也就没了生还的希望。他对身边残存的将士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跟我一起死在这里,不值。快跑!活下来,把今天的事报告给皇帝!

        众人却都哭着不肯走。

        辽军追兵到了,夕阳之下,血色为山谷又添了几抹红。

        杨业力战,“手刃数十百人,身被数十创”,却因战马重伤,终被辽军擒住。陈家谷的宋军,果然“无遗类”。

        辽军统帅耶律斜轸见生俘杨业,便亲自来劝降。

        陈家谷为什么没有援兵?杨业自然是不知道其中曲折了。如今伤痕累累,身陷囹圄,杨业横了心:

        上一次投降,那是因为国君投降在先。而今兵败被俘,绝无投降两次的道理——唯有以死明志。

        面对老对手耶律斜轸,杨业说了:

        赵家皇帝待我不薄,我本想以讨贼捍边作为报答,如今反被奸臣逼迫,以致兵败,又有什么脸面苟且求生呢?

        绝食三日后,一代名将伤重而死。

        那么,潘美真的是奸臣吗?

        当日,潘美的确如约在陈家谷布阵,等待接应杨业。然而刚到中午,王侁便派人登高眺望。不知道看到了什么,王侁就带着将士们离开了陈家谷。身为一军主帅的潘美,“不能制”。

        又一个“不能制”。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62岁德高望重的老将噤若寒蝉?

        答案就在赵家皇帝身上。

        宋朝立国,为了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重文轻武”成为帝国的主旋律。对武将,即使如潘美、曹彬这样的功臣也不放心。

        为了控制军队,赵家皇帝如前朝皇帝那样,派驻监军监督将领。这些监军虽然人望资历不及主帅,但由于是皇帝的“身边人”,因此颇受主将忌惮,常常以此干预军议。

        王侁与杨业,一个是皇帝派来的监军,一个是主帅麾下的战将。王侁点杨业的名,又是讥讽杨业“畏懦”又是怀疑杨业“有他志”,实际上也是敲山震虎,做给潘美看。

        此时的潘美已年过花甲,功业什么的事小,保全晚节事大。自然不敢依仗主帅的身份跟王侁争对错。一旦监军大人将事情添油加醋报告给皇帝,纵使仗打赢了,皇帝又会怎么想呢?

        何况潘美的儿媳妇,是太祖赵匡胤的孙女、秦王赵德芳之女。有这层关系在,就已经让人睡不好觉了:

        谁知道赵光义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呢?

        所以皇帝说的话,都是对的;皇帝的代表说的话,也是对的。老将在监军面前,只得如此。

        杨业死后,赵光义很是悲痛,对杨业各种表彰,还赐给杨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作为抚慰。而那些杨业之死的“责任人”,主帅潘美被降职三级,监军王侁罢官,流放金州,其他责任人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置。

        对此,杨家上下感念皇帝的恩德,感谢皇帝主持公道。表示继续为赵家的天下赴汤蹈火。

        这件事本来就算过去了,大不了就是杨业不仅遭遇强敌,还遇到了猪团队。然而,杨业和潘美从历史舞台又转场到戏剧舞台,杨业成了杨继业,娶了女神佘赛花,生了七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人中龙凤,连家里的烧火丫头都成了杀敌御寇的女汉子。杨家的男人为国捐躯,佘赛花百岁高龄率女将西征,掌管三军。她去世后,孙媳妇穆桂英接过奶奶的帅旗,大破天门阵,凯旋在子夜。而潘美成了潘仁美,既不仁又不美且祸国殃民,小白脸一肚子坏水,他不仅一手策划害死了忠义节烈的杨家将,还恬不知耻地把女儿当做糖衣炮弹送给太宗当妃子。就这样潘美被拐到了坑里,到现在都爬不出来。开封龙亭公园是北宋皇宫遗址,午朝门两侧有两个湖,东边是潘家湖,右边是杨家湖,周边是北宋富人区,潘家湖是潘美家的私属花园,杨家湖是杨业的私属花园,现有天波杨府公园,每天固定时间有情景剧《杨家将》演出。有导游给游客讲潘杨两家的故事,讲到奸臣潘仁美害死杨继业之后,天怒人怨,潘家湖的水从此变得乌黑,像潘仁美的心肠那样浑浊;而杨家湖的水清澈见底,像杨家将的忠心一样日月可鉴。若潘美地下有知,一定会大呼冤枉:你们赞美杨继业也就算了,总不能平白无故地骂我是奸臣啊!溪水无言!杨继业永远是北宋的一代名将,而潘仁美注定是陷害忠良的千古奸臣!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家将演义中,杨文广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也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之间摇摆。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目标努力。但此时的宋朝修文偃武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https://www.uuubqg.cc/43711_43711964/4108722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