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是马谡,人在街亭 > 第271章 关中荆州互换将

第271章 关中荆州互换将


  看着呼啦啦跪满了一地的颍川系大臣,宗室之人自然是相当的满意。
  不仅满意于颍川系的受挫,更是满意于曹叡对自家人的信任。这最重要的军队与最关键的一战,当然是要留给自家人了。
  还有河北、河南的大臣们也不由得勾起了一抹微笑。
  没办法,颍川系一直都是压在他们头顶的一座大山,如今能看到他们吃瘪,河北、河南系当然也是乐见其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幸灾乐祸了。
  不过,可别以为河北、河南系就跟宗室一系走得更近。
  不管怎么说,河北、河南系也是世家门阀,在大部时候,他们甚至与颍川一系走得更近。应该说,他们与颍川系的关系,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存在。
  而所谓的幸灾乐祸,也都是建立在不损害自身利益,不影响世家根基的基础上的。
  若是曹叡的下一刀会伤害到河北、河南系的利益,他们也会毫不犹豫重新站到颍川系的身边。
  就像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与朋友一般,在这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也同样没有永恒的敌人与朋友。
  曹叡显然是充分地理解了其中的精髓,这才用了一招先扬后抑,彻底将占据道德的高地,并将颍川一系彻底地孤立了起来,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果然,在宗室的带头之下,其余的大臣们也是纷纷表达了对曹叡的三道命令的拥护。
  至此,就算是颍川系再想翻盘,也是不可能的了。
  心知大势已去的陈群,当即用眼神制止了其他颍川一系的大臣继续反驳的行为,带着众人也随即拥护起了曹叡的命令。
  哪怕颍川系其实还是有其他的办法的,比如让青州军团结束军屯,向南加入战端。
  只是,此时结束屯田,也就意味着一年之内,整个青州都没有多少的粮食可收。
  这粮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尤其是魏军如今三线开战斗的情况下,每日消耗的粮食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失去一年的屯田量,这对于如今的魏国而言,还是是有些伤筋动骨的。
  好在有陈群的及时认怂收手,这才避免了惊疑不定的冲突。而之所以陈群会带领着颍川系认怂,除了青州兵暂时调不动的原因之外,当然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一方面,曹叡的这三道命令已经得到了朝堂上大多数朝臣的认可,颍川系继续强硬地反对,毫无意义,反而会引起曹叡乃至于整个朝堂的反感。
  毕竟,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便在三国时代也是适用的。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多数人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而是少数人的意见终究拗不过多数人的想法。这一点,在三国这个看实力的时代体现得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哪怕是一个错误的决断,也要远好过不做决断。
  的确颍川一系如果不同意,即便是曹叡强制下令,其令也未必能够得到执行,触角已经伸入到了魏国各个角落的颍川一系,有太多的办法阻挠曹叡命令的执行。
  但其结果呢?
  终究还是魏国来承担所有的后果,而这次的后果,却绝不是任何一个魏国的世家、大臣所愿意看到的。哪怕是颍川一系,也是不愿看到的。
  因此,可以说,认怂,是颍川系最好的选择。
  当然,适时的认怂不仅不会是软弱,而颍川系也早就不用通过反对皇帝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强硬。
  不得不说,陈群到底不愧是三朝老臣,在关键时候的关键事件上的处置,依旧是那么的老辣。
  于是,在这场没有刀光剑影的交锋之中,最终,曹叡和他的宗室一系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就像之前的数十载一样:曹家总能在最后的关头赢得胜利。
  只是,就连曹叡也没有意识到,就在曹家获得最后的胜利之中,颍川一系,已经凭借着司马懿,彻底地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这样的胜利,真的算是胜利吗?
  但不论如何,曹叡的命令还是很快下达。
  而接到命令的司马懿甚至连句抱怨都没有,便立即将战场上的张郃召回了营中。
  一番交代之后,便是将自己的帅印连同司马师一起托付给了张郃,自己带着寥寥十余亲兵便轻装简行地踏上了前往关中的路途。
  期间,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更连半句的抱怨都没有。
  不用说,司马懿的这一系列操作也是被诸多有心人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更是悄然甚至汇报到了邺城。
  于是,一个大公无私、忠心耿耿的形象算是彻底地立住了。
  当然,少数的有识之士却是知道,这样的大公无私有些太假了,根本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正常情绪。
  但更多的人,甚至也不乏聪明人,却是对此深信不疑。
  好消息是,天资聪颖的曹叡显然是属于前者的有识之士,听到了底下的汇报之后,不仅没有对司马懿彻底放下心,反而是越发地忌惮了起来;
  坏消息是,如今的大魏朝堂大多数朝臣却是并没有这样的眼光。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司马懿对大魏忠心耿耿的形象算是彻底的立住了。
  哪怕是对于道德要求极高的蒋济等人,听闻此事之后,对司马懿的评价也是颇高。
  不知不觉间,司马懿甚至给颍川一系又带来了不小的威望。
  那么,司马懿到底是忠是奸呢?
  没谁知道!
  司马懿的行为固然是有故意表演的成分在,可若是人能够把忠心耿耿演一辈子,谁又能说他不是真的忠诚呢?
  所谓论行不论心,说的便是如此吧。
  当然,从司马懿将其嫡子司马师留在荆州军团,就知道,他至少不是一个完全没有野心的人。
  之所以司马懿会如此痛快的交权,也不是他不知道荆州这个副战场即将成为三国混战的绝对焦点,而是司马懿很清楚,即便拖延,他也根本留不下来。
  与其耗在这里找不痛快,不如果断的交权,还能用这痛快的交权过程换取众人对自己的高度评价,以及自己的儿子在军中的优待。
  不管最终荆州军团的战果如何大,仅仅凭他此时痛快地交权,最后的议功名单的前列就少不得司马师的名字。
  这就是司马懿啊,一个从不内耗的恐怖存在。
  面对突然的调令,他不会去想是不是自己在荆州方向哪里做的不好,又或者曾经什么时候得罪了皇帝,更没有怨天尤人地抱怨,而是去想基于这样不可改变的事实,自己该去做什么。
  普通人总会在失败后暗自神伤而抱怨,稍微聪明的人,则是在失败中寻找所谓的教训。
  甚至,无数的书籍、教诲也在告诉我们失败后要好好总结,最好能在失败后问自己一句:为什么,好在下一次的行动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可是,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世界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只要步骤正确,就能解出正确答案。甚至,世界连一道判断题都不是,是与非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转换着。
  即便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步骤,只是因为主人公的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善于思考的聪明人往往会发现,即便躲过了一个教训,也会有另一个教训等着你。
  因此,反思,尤其是对自己的反思,是最无益的事情。
  立足现实,做出下一步正确的决断,才是失败后最该做的事情。
  很简单的道理,既然自己的每一步都已经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选择,自己又何必反思。
  这就是司马懿的心态,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他即便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保持绝对冷静的头脑,并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断,并在其中攫取到最大的利益。
  也是因为这样的心态,才让他带领着他的家族,走上了历史的巅峰。
  只可惜,他有些低估了史笔如铁,而他的后代显然有些低估了曹氏的血性:一场誓言、一次刺杀,却是让司马这个姓氏渐渐消亡在了历史的舞台。
  但不管怎样,如今的司马懿却是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大魏的头号忠臣。
  而这位大大的忠臣,也仅仅用了不过五日的时间,便快马赶到了长安城。
  这也着实震惊到了驻守在长安的曹真。
  要知道,曹真接到命令的时间几乎与司马懿别无二致,在他的想法中,司马懿赶到长安接手关中事宜,少说也得要十天半个月的。
  可没想到仅仅是七天(给张郃交接耽搁了两日功夫)的时间,司马懿便站到了自己的面前。
  不由得,曹真也是大受感动,对待司马懿也是越发地恭敬了起来,甚至警告着关中各军将领:见司马如见自己!
  司马懿仅仅用了了五日的奔波,便是让曹真心甘情愿地为其站台,并彻底地拿下了关中之地的指挥权。
  虽然此时的长安城已经只有区区四万多大军而已,但司马懿却是知道:只要汉军和丞相还在,西面的军团就迟早会进行重建和扩建。到时候,自己这麾下的大军就会是妥妥的种子部队,只要将这四万大军牢牢掌握在手中,西面军团就迟早会是自己的人。
  应该说,司马懿的一番操作简直把现有的利益给榨干了。
  更要命的是,整个魏国朝堂竟然没有一个人觉得司马懿的做法有任何的过分。
  这就很细思极恐了!
  只是,此时的曹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了,在与司马懿完成了交接之后,曹真也是带着他的数百亲兵们,快速向荆州进发。
  而此时的丞相对此几乎毫无察觉,他和麾下的八万大军正对最后一点郿县军进行最后的绞杀。
  显然,丞相也根本不急,只要没有传来魏军主力西援的消息,丞相便能继续等待,毫无压力。
  只是,处于进攻的汉军可以不着急,处处处于防守的东吴却是有些急了。
  一道道严令传出,无不是要朱桓立即会同秭归、夷道外围朱然所派出的大军,击破当面之敌,并率军回援建康。
  没办法,此时的建康城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
  曹休的进攻实在太过猛烈了,哪怕是陆逊使尽了全番的气力与千般的智谋,依旧没法退敌。
  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城池内的兵马也越来越疲惫,进而损失也逐步加大了起来。
  谁也不知道陆逊到底还能坚持多久,甚至这个问题,就连陆逊本人也是无法回答,或许一闭眼的下一瞬,城头就将飘扬起魏军的旗帜。
  不得已,在陆逊的强烈要求下,孙权不仅亲自站上了城头鼓舞着士气,更是将自己的亲卫队交到了陆逊的手中。
  也多亏了这支强悍的亲卫队,屡次三番地在危急中解救下了建康城。
  只是,也因此,亲卫队的损失也是颇为惨重。
  看着陆逊递上来的兵力损失情况,说真的,孙权是有些后悔为何没有同意陆逊当时提出的前两个方案了。
  只可惜,如今,双方的协议基本已经敲定,丞相大军又已开始了北伐,就算是孙权想要以更大的代价请求丞相出兵打通秭归、夷道,也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建康城和驻守在其中的所有将士们,他们所唯一能做的,也就催促朱桓的进展了。
  可占据有利地形的曹军是真的难打啊!
  朱桓也不是没有猛攻,可偏偏就是拿不下那秭归。
  好在,随着曹真和五万曹军的到来,机会也终于摆在了朱桓的面前。
  秭归和夷道的兵马在一夜之间,突然被张郃亲自带离。
  说实话,朱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是多番派出了斥候,将秭归和夷道两城里里外外都搜查了个干干净净后,这才确定,魏军真的撤了。
  当即,朱桓也是二话不说,率军占领了两城。
  来不及休整,朱桓立即便按照孙权的命令率麾下大军以及朱然所派出接应的大军回援建康。
  可也就在走出半日之后,朱桓却是突然得到消息:足足一十五万魏军却是将那江陵城团团围住。


  (https://www.uuubqg.cc/42428_42428157/2479468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