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赵泰:感觉被占了大便宜
罢官这股浪潮跟赵泰他们想的差不多。
整个常山郡的官员直接去了九成以上,这就跟一个人身上的骨头,没了骨头支撑那人就废了,跟一摊活着的肉没两样。
旧骨头没了,当然要用新骨头接上,原先的数十个人一朝出人头地,把将要生乱的常山郡给撑了起来。
又有军队在侧管控地方,这才算是将整个常山郡掌控在了手中,之前也是掌控,但却跟全是自己人的掌控程度不能比。
怪只能怪世家给了赵泰成长的时间,否则他想做到这个地步也只只有实行军管这条途径。
“世家,真是善解人意,大好人啊。”
说是这么说,但赵泰动起手来可一点都不会客气。
何况能做到这一点跟他发达的通迅系统分不开,要是没有这种顷刻间就知道各地动向的通迅系统,这么玩赵泰早就废了,有军队也不顶用。
想想今天这个县集体罢官,让管理系统瘫痪,他要重新任命官员的话得先收到消息,再把消息传回去,来回少说要一天一夜,更远的时间就越久。
那明天别的地方又罢官,后天呢?如此往复只会让赵泰疲于奔命,杀人都解决不了问题。
皇权为什么要依托于世家,依托于士人,那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跟通迅和知识不能普及有相当大的关系。
最关键的还是通迅,没有这个先决条件,赵泰准备再充足也不敢跟世家对着干,说不定早就妥协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赵泰入主常山郡后世家才不敢妄动,不然以他们的手段控制住城池还不是简简单单,即使城里的军队是赵泰的也不过是多废些功夫。
反正只要做得速度够快,赵泰就反应不过来,除非跟世家交好才不会出现这种事。
没有这些优势还搞革命?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情,单纯的穿越者也不行。
“主公,常山郡算是稳了下来,但这招贤令却跟我等想的情况不一样。”
齐周,夏侯兰,王翠,郑琛,尤阚他们现在身兼至少三个职位,因为对一个郡的官员体系来说,除了郡丞跟主簿,其他各职官员有十五个之多,还不算各官员所管事务内应该配置的吏员。
吏员好办,高级一点的需要识字能协助处理事务,完成交待下去的任务,低级一点的识不识字都无所谓,也就是打下手的而已。
只要把领头的主要官员解决,以赵泰在军中实行教育的制度,从军队里挑些人出来又不是什么难事。
这就算是军转政,但还真别说,这类军转政的人用起来十分顺手,做事也不拖泥带水,唯一的缺点就是缺乏变通。
但这是缺点吗?根本就算不上。
所以对各地官员这方面,赵泰是可以做到不外求的,集体罢官对他的影响就跟被微风吹了一下,风过了一切照旧。
没有外人在场,王翠也走进了府衙高层议事之中,不过她压根就没说话,议事对她来说有没有都差不多。
她手里有几本厚厚的簿册,有户籍人口,有钱粮收支,有土地面积总计,有盐铁。
活脱脱的一整个大忙人,户曹史当然没那么多事,可要是加上掌货币盐铁事的金曹史和掌仓谷事的仓曹史,不忙都说不过去。
总之商量事情她就在一边狂按计算机,快不快乐反正赵泰不清楚,想来是快乐的吧,你看她按计算机按得多起劲。
人不怎么够用,齐周又跟他说招贤令跟想象中的情况不一样,难道还能是好事?
“怎么个不一样?难道这时候还有人蜂拥而至?”
“主公果然料事如神,各地的招贤馆臣门如市,自荐为官者还真不少。”
这跟赵泰想象的极端条件不一样,怎么就臣门如市了。
注意是臣门如市,不是门庭若市。
前者指奉承巴结者很多,后者是指热闹,那是两个意思,但齐周难道会连成语也给用错?那都白瞎了他读那么多书。
“为何会如此?”
“因为主公曾言招贤令,唯才是举。”
赵泰懂了,这就是些德行有些欠缺的人,听到唯才是举能做官,那奉承巴结这样的事能做出来也不算没法理解。
这样的人当一些小官小吏还行,影响不是很大,管得紧一些也不怕他们行止不端。
要是当了官之后不改掉自身毛病,闹出乱子来砍死就行了,构不构成死罪还不是赵泰说了算。
“他们就不担心得罪了世家?”
世家的人不会在这时候来凑热闹,他们巴不得赵泰没人可用,哪会去应招贤令。
“主公说笑了,世家虽强,但对穷困潦倒的一些寒门士子,不得官门而入的商贾,还有普通百姓而言,有为官的机会谁还顾得上世家。”
“而且主公觉得,在这常山会有人怕世家吗?普通百姓都不怕,因为他们知道世家胆敢轻举妄动,主公肯定会为他们撑腰。”
最后这句话齐周说起来都是抬头挺胸的,百姓认可赵泰的统治,赵泰也为百姓着想,官民一心也就是齐周生平仅见的盛景。
“这么说哪怕我要拨除世家,他们也会站在我这一边?”
“理论上是这样,毕竟他们的利益跟世家不处于一条线上。”
齐周的回答有些不确定,但他认为这些人站在赵泰这一边的可能性很大。
世家就如同一棵挡住了阳光的大树,他们组成了一整片森林,原有的世家不倒下把位置空出来,那些小树苗就没有成长起来,乃至取代的机会。
任何事物都是以新代旧,如此循环的过程,皇权如此,世家如此,生命也是如此。
大才多出于世家,但市井之间也会出蛟龙,不过很少罢了,他们要冒头也只是缺了一个机会。
现在赵泰把机会给了,还唯才是举,不用走察举制举孝廉这个通道,毕竟这个通道被世家把控,小鱼小虾的可走不通。
也难怪他们会那么积极自荐,这可是难得的出仕机会,那还不拼尽全力的去争一争就真是脑子不好使了。
“既然人多那就尽量挑一些德行好有能力的人任职,另外检测能力的步骤相继增加。”
“先按数术,兵法,韬略,内政,策论,农桑等分门别类让他们各自进行自由发挥,再从各领域抽调一名见识卓著者进行考评,没有题目限制,这样吧,还是加一个限制,就以常山目前情形为题,让他们以各自擅长的本事进行作答,然后分出优,上,中,下四等,优上者带来府衙由本官亲自考校。”
“不止可以作答一类,还可以数类并作,能作三类而被考评人认同者,可接到府衙由本官亲自接见。”
跟科举那一套差不多,只不过赵泰这里分得更细了而已,能做到每个擅长领域的人都不错过。
这么做的目的已经不言而喻,学堂没弄好也会是这个制度,而且比这个完善,那先搬出来用又有什么不可以。
郑琛等人听完之后尽皆神情一震,因为他们很明白这套制度会带来什么影响,赵泰这是又要开历史先河了,而且每一次这么做都能大大增强一个势力的发展速度。
古代是科举制度,后世一样是这个制度,可见这套制度影响有多远,又有多么强大。
一纸招贤令,出乎意料的有那么多人参与,当然要进行筛选,别什么歪瓜裂枣的都要。
德行就相当于是政审,不过他这个政审也是临时决定,没有那么完善。
毕竟之前他也没想到招贤令会成功,这套科举制度也是刚搬出来的,此前就没有准备过。
不过粗糙一点关系也不大,毕竟这时期的人关系背景一问就清楚,不像后世那样复杂。
查家庭,查关系,查背景,查思想,查人生轨迹,想要做官没那么简单,大官就更严格。
当然赵泰没当过后世的官,他只知道在这里要是搞政审会容易许多倍。
思想就不好说了,毕竟他现在还没搞出方针,政策,路线这些具体方向,真正变法开始也最多是一个雏形。
“如此挑选人才到是属下第一次见,这远比察举制高明了太多太多,这样一来岂不是可以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才,还能大致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以便安排职务,真正的人尽其才,真正的知人善用啊,主公此举必将惊世。”
齐周兴奋的向赵泰行了一礼,那模样比捡到宝贝还开心。
但赵泰对惊世不惊世的已经没感觉,他惊世的时候还少了?不差这一样。
他想的是这套制度出来会给天下带来什么变化,跟肯定是会有人跟的,谁叫这制度那么好。
不过怎么跟就难说了,首先就得让朝廷废除察举制,改用科举制。
还得照顾世家的感受,想来世家会接受,而且举双手双脚赞同,毕竟这只会扩大他们的利益。
那跟不跟情况似乎也差不多,前提是别人跟不起。
最简单的一点,他们能普及知识吗?靠竹简?还是靠布帛?
如果能做到普及,那难受的就该是世家了。
这算不算变相的增强了敌人的实力?削弱世家却多了强敌,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划算的样子。
还有高产作物,赵泰一时间脸色就垮了下来,总感觉被别人捡了天大的便宜。
(https://www.uuubqg.cc/41740_41740875/73205537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